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打开电视,我们发现DV新闻这种已不新鲜但仍属新生的事物正以“高级”民生新闻的姿态渗入传统新闻节目,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选择用这种方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拉动收视,创造收益。
DV新闻“登堂入室”是公众言论勃兴的结果,是电视媒体对公众的电视表达权关注的结果。也是电视媒体面向市场谋发展,应对激烈竞争的抉择之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针对它的争议却从来没有停止过:DV新闻的拍摄者有无采访权,能否进行舆论监督?它的揭人隐私是否道德,由谁来承担后果?如何保证它的客观性、真实性?……这些问题中隐藏着DV新闻传播的道德危机、法律危机,甚至可能导致的媒体生存危机。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新闻管理制度来看,DV新闻的拍摄播出应属于法无禁止的范畴。但是从市民提供新闻素材到媒体向社会发布,其间经过了媒体的编辑审核,这一环节改变了新闻发布者的名义,也改变了DV素材的性质,DV素材成为新闻。它的发布成了媒体行为。因此,媒体对DV新闻可能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规避风险,用好DV这种“草根”力量,考验着媒体的“把关”智慧。
一、做好新闻选择,严把内容关
有观众反映DV新闻有闻必录,为了营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甚至不顾社会的伦理道德:也有人批评DV新闻鸡毛蒜皮、内容俗滥,把醉酒、车祸、火灾戏称为DV“老三篇”……这些现象的存在让DV新闻节目看起来不很美。但究其根源,问题不完全在拍摄者,而是作为把关人的电视媒体在新闻选择方面出现了偏差。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下列两类内容是禁止媒介刊播的:第一类,属于危害国家和社会方面的;第二类,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同时,我国的新闻事业还必须遵守党的宣传纪律,还要受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管理机构经常性的指导和管理。这方面的具体指示和规定被称为新闻政策,它根据社会发展和宣传的现实需要,对媒介传播内容进行若干限制,往往是新闻选择的具体规定。绝大多数的DV新闻拍摄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新闻规律了解不多,对新闻宣传纪律就知之更少,他们的作品缺少这方面的考量,但作为新闻节目的制作播出机构,媒体一定要严把入口关,给DV作者划出安全边际,可以拍什么不可以拍什么应该做出广而告之甚至进行明示,尤其是对那些与电视台有长期合作关系的DV新闻素材提供者。
还有一个需要提醒注意的问题——DV“帮忙”别添乱。“帮忙”、“帮办”是很多DV新闻节目中的重头内容,它的做法是:发现问题和矛盾后,DV拍摄者作为第三方介入事件,一路追踪报道直至问题解决。
二、坚持真实性,把好量与度的关
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所系、魅力所在。然而真实性却恰恰是DV新闻的又一“命门”。
根据新闻学理论,新闻的真实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它要求:(1)新闻真实和事物中的相互联系:要求记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抽取事实,要对每日的事件给予全面的、真实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2)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求报道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的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3)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性。
对照真实性的要求,DV新闻节目的失实,一方面问题出在素材提供者身上。一些DV素材提供者,为了多发稿、提高稿件采用率,不惜“策划”、摆拍,制作假新闻。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DV素材提供者对新闻事件的把握往往停留在表层,止步于拍摄到热闹的现场,罗列清楚枝枝蔓蔓,而对事件的背景、发展趋势缺乏探讨与预见,这使得他们提供的DV节目往往呈现出片面性、阶段性、碎片化的面貌。碎片化的表达往往不能反映整体真实,把握不了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将现象与本质混为一谈。
作为素材的“收购者”,为了争夺DV新闻这一稀缺资源,很多电视台不自觉地降低了门槛,放松了警惕性。个别电视媒体为了博收视率,过度播放一些负面DV新闻,如车祸、火灾、抢劫杀人等,给观众一种外面的世界危机四伏,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混乱不堪的感觉。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大众媒介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信息的功能。它需要充当“社会雷达”,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它需要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它需要延续社会的文化传统,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媒体必须承担的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使命,不可儿戏。
要坚守真实性,对于DV来稿。电视媒体在节目制作、播出前,一定要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多打几个电话,多问几个问题,如有必要也可以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确认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等要素真实准确,不出差错。
要坚守真实性,电视媒体要把握好DV新闻的播出量。DV新闻只是电视新闻的类型之一,同时处于非主流的次要地位。既要把一档栏目中DV新闻的播出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要有效控制DV新闻占整个频道新闻节目的比例。
三、做好资源经营,把好配置关
在经济学中,所谓的资源配置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对DV新闻进行有效把关这一论题下涉及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想借助经济学这一概念。探讨电视媒体如何做好DV资源的储备,如何合理使用DV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
节目越上越多,资源相对匮乏,DV新闻的这一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间的无序竞争,降格以求,导致了DV素材价格上涨,一些供稿人利益至上,一稿多投。DV新闻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凸显,部分内容俗滥的根源也在这里。
探讨解决之道,笔者认为,电视台可以创新DV新闻的管理机制,对素材进行收购管理,统一使用。设立专门机构,统一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价格标准)面向社会采稿,根据下属频道的定位、特色、节目设置分配DV资源,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
建立素材库,收集、存储、营销DV节目,涵养资源,实现增值。当然,这已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这一单一体裁。学者冷冶夫认为,如果投入资金将每年的DV节目和素材海量储存,这笔资源将会成“聚宝盆”,创造出惊人的价值。
栏目则要创新方法,努力让自己的DV节目独特新颖,自成一格。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在播报新闻时采用了轻快活泼的男女对播形式,同时融入方言俚语,营造了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氛围,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而公共频道的《DV观察》在表达方式上坚持采用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整个节目除了主持人串场外没有解说词,主要依靠字幕、特技等辅助手段共同完成节目的主题表达,让人真正体会到“原汁原味、第一现场”的DV魅力。
DV新闻作品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DV这种报道方式的应用降低了电视媒体的运作成本。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加速了电视新闻的扩张。它的繁荣似乎势不可挡。但冷静观察、仔细思考。其中也是危机四伏。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媒体只有做到守土有责,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才能化解风险,趋利避害。
编校:杨彩霞
DV新闻“登堂入室”是公众言论勃兴的结果,是电视媒体对公众的电视表达权关注的结果。也是电视媒体面向市场谋发展,应对激烈竞争的抉择之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针对它的争议却从来没有停止过:DV新闻的拍摄者有无采访权,能否进行舆论监督?它的揭人隐私是否道德,由谁来承担后果?如何保证它的客观性、真实性?……这些问题中隐藏着DV新闻传播的道德危机、法律危机,甚至可能导致的媒体生存危机。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新闻管理制度来看,DV新闻的拍摄播出应属于法无禁止的范畴。但是从市民提供新闻素材到媒体向社会发布,其间经过了媒体的编辑审核,这一环节改变了新闻发布者的名义,也改变了DV素材的性质,DV素材成为新闻。它的发布成了媒体行为。因此,媒体对DV新闻可能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规避风险,用好DV这种“草根”力量,考验着媒体的“把关”智慧。
一、做好新闻选择,严把内容关
有观众反映DV新闻有闻必录,为了营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甚至不顾社会的伦理道德:也有人批评DV新闻鸡毛蒜皮、内容俗滥,把醉酒、车祸、火灾戏称为DV“老三篇”……这些现象的存在让DV新闻节目看起来不很美。但究其根源,问题不完全在拍摄者,而是作为把关人的电视媒体在新闻选择方面出现了偏差。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下列两类内容是禁止媒介刊播的:第一类,属于危害国家和社会方面的;第二类,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同时,我国的新闻事业还必须遵守党的宣传纪律,还要受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管理机构经常性的指导和管理。这方面的具体指示和规定被称为新闻政策,它根据社会发展和宣传的现实需要,对媒介传播内容进行若干限制,往往是新闻选择的具体规定。绝大多数的DV新闻拍摄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新闻规律了解不多,对新闻宣传纪律就知之更少,他们的作品缺少这方面的考量,但作为新闻节目的制作播出机构,媒体一定要严把入口关,给DV作者划出安全边际,可以拍什么不可以拍什么应该做出广而告之甚至进行明示,尤其是对那些与电视台有长期合作关系的DV新闻素材提供者。
还有一个需要提醒注意的问题——DV“帮忙”别添乱。“帮忙”、“帮办”是很多DV新闻节目中的重头内容,它的做法是:发现问题和矛盾后,DV拍摄者作为第三方介入事件,一路追踪报道直至问题解决。
二、坚持真实性,把好量与度的关
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所系、魅力所在。然而真实性却恰恰是DV新闻的又一“命门”。
根据新闻学理论,新闻的真实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它要求:(1)新闻真实和事物中的相互联系:要求记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抽取事实,要对每日的事件给予全面的、真实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2)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求报道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的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3)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性。
对照真实性的要求,DV新闻节目的失实,一方面问题出在素材提供者身上。一些DV素材提供者,为了多发稿、提高稿件采用率,不惜“策划”、摆拍,制作假新闻。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DV素材提供者对新闻事件的把握往往停留在表层,止步于拍摄到热闹的现场,罗列清楚枝枝蔓蔓,而对事件的背景、发展趋势缺乏探讨与预见,这使得他们提供的DV节目往往呈现出片面性、阶段性、碎片化的面貌。碎片化的表达往往不能反映整体真实,把握不了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将现象与本质混为一谈。
作为素材的“收购者”,为了争夺DV新闻这一稀缺资源,很多电视台不自觉地降低了门槛,放松了警惕性。个别电视媒体为了博收视率,过度播放一些负面DV新闻,如车祸、火灾、抢劫杀人等,给观众一种外面的世界危机四伏,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混乱不堪的感觉。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大众媒介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信息的功能。它需要充当“社会雷达”,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它需要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它需要延续社会的文化传统,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媒体必须承担的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使命,不可儿戏。
要坚守真实性,对于DV来稿。电视媒体在节目制作、播出前,一定要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多打几个电话,多问几个问题,如有必要也可以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确认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等要素真实准确,不出差错。
要坚守真实性,电视媒体要把握好DV新闻的播出量。DV新闻只是电视新闻的类型之一,同时处于非主流的次要地位。既要把一档栏目中DV新闻的播出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要有效控制DV新闻占整个频道新闻节目的比例。
三、做好资源经营,把好配置关
在经济学中,所谓的资源配置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对DV新闻进行有效把关这一论题下涉及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想借助经济学这一概念。探讨电视媒体如何做好DV资源的储备,如何合理使用DV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
节目越上越多,资源相对匮乏,DV新闻的这一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间的无序竞争,降格以求,导致了DV素材价格上涨,一些供稿人利益至上,一稿多投。DV新闻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凸显,部分内容俗滥的根源也在这里。
探讨解决之道,笔者认为,电视台可以创新DV新闻的管理机制,对素材进行收购管理,统一使用。设立专门机构,统一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价格标准)面向社会采稿,根据下属频道的定位、特色、节目设置分配DV资源,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
建立素材库,收集、存储、营销DV节目,涵养资源,实现增值。当然,这已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这一单一体裁。学者冷冶夫认为,如果投入资金将每年的DV节目和素材海量储存,这笔资源将会成“聚宝盆”,创造出惊人的价值。
栏目则要创新方法,努力让自己的DV节目独特新颖,自成一格。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在播报新闻时采用了轻快活泼的男女对播形式,同时融入方言俚语,营造了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氛围,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而公共频道的《DV观察》在表达方式上坚持采用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整个节目除了主持人串场外没有解说词,主要依靠字幕、特技等辅助手段共同完成节目的主题表达,让人真正体会到“原汁原味、第一现场”的DV魅力。
DV新闻作品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DV这种报道方式的应用降低了电视媒体的运作成本。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加速了电视新闻的扩张。它的繁荣似乎势不可挡。但冷静观察、仔细思考。其中也是危机四伏。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媒体只有做到守土有责,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才能化解风险,趋利避害。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