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教师的教学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传授新知识的教学理念中,而需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实现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便以初中数学这一学科为出发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思维意识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課程,是学生建立数学理念的重要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个体化发展与成长,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局限性。此外,由于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积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场,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使他们实现数学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
一、构建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探究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与经验来构建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将数学知识赋予上趣味化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进而促进学习行为的积极产生。
以“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到图形是由点、线、面所构成,并使他们灵活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投影展示“建筑物、生活实物”的图片,使学生从中找出平面、曲面、直线、点等,通过这一生活化情境的构建,便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并给他们一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初步认识到点线面组成一个图形的过程。在此之后,笔者再次投影正方体与圆柱体,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思维、想象等认识,进而使他们分析出“体由面组成、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等结论,以此强化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置启发式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启发式的课堂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遵循启发式的原则,以致于问题既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也不会由于过于简单而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置启发式的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这样既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主动联系自我认知解决新问题,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使他们不断构建网络式的知识框架。
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由于学生已经掌握正数的加法运算,为了使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生过程,并使他们感悟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技巧,笔者首先设置启发式问题,即:蜗牛向向右移动5m,又向右移动5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多少?如果先向左移动5m,再向右移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先向右移动5m,再向左移动3m,两次运动结果是什么?不同的问题情境下,便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于是,学生联系学习的旧知,并利用数轴表示蜗牛移动的方向与距离,以此对有理数加法算理过程有了清晰的理解。这时,再总结具体化的算法法则,便能够自主归纳出来。
三、借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降低理解难度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为了降低理解新知识的难度,教师便可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既能够给学生视觉冲击,还能够使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此降低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
以“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各种多边形的生活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都有哪些熟悉的平面图形。这样直观化图片的展示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也使得学生经历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此外,在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的过程中,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扇子的动画、小狗、绳子运动的轨迹,以此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思考“打开扇子、狗绳扫过的区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还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变得直观化,进而降低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随之更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并将全新的理念渗透到课堂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情境的积极构建、启发式问题的有效设置以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既能够使课堂焕发出生机的活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岳群.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6):80-80.
[2]坎班尼沙·依明.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J].教育,2015(17):287-287.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思维意识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課程,是学生建立数学理念的重要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个体化发展与成长,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局限性。此外,由于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积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场,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使他们实现数学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
一、构建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探究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与经验来构建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将数学知识赋予上趣味化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进而促进学习行为的积极产生。
以“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到图形是由点、线、面所构成,并使他们灵活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投影展示“建筑物、生活实物”的图片,使学生从中找出平面、曲面、直线、点等,通过这一生活化情境的构建,便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并给他们一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初步认识到点线面组成一个图形的过程。在此之后,笔者再次投影正方体与圆柱体,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思维、想象等认识,进而使他们分析出“体由面组成、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等结论,以此强化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置启发式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启发式的课堂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遵循启发式的原则,以致于问题既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也不会由于过于简单而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置启发式的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这样既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主动联系自我认知解决新问题,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使他们不断构建网络式的知识框架。
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由于学生已经掌握正数的加法运算,为了使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生过程,并使他们感悟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技巧,笔者首先设置启发式问题,即:蜗牛向向右移动5m,又向右移动5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多少?如果先向左移动5m,再向右移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先向右移动5m,再向左移动3m,两次运动结果是什么?不同的问题情境下,便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于是,学生联系学习的旧知,并利用数轴表示蜗牛移动的方向与距离,以此对有理数加法算理过程有了清晰的理解。这时,再总结具体化的算法法则,便能够自主归纳出来。
三、借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降低理解难度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为了降低理解新知识的难度,教师便可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既能够给学生视觉冲击,还能够使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此降低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
以“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各种多边形的生活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都有哪些熟悉的平面图形。这样直观化图片的展示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也使得学生经历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此外,在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的过程中,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扇子的动画、小狗、绳子运动的轨迹,以此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思考“打开扇子、狗绳扫过的区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还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变得直观化,进而降低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随之更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并将全新的理念渗透到课堂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情境的积极构建、启发式问题的有效设置以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既能够使课堂焕发出生机的活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岳群.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6):80-80.
[2]坎班尼沙·依明.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J].教育,2015(17):28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