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何如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作】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读】
  说起盛唐大诗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人们往往会引述苏东坡的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加以说明。若以此玩味其名篇之一的《山居秋暝》,那么该诗中的画是什么?王维又是怎样表达出诗中画意的呢?
  反复品味这首诗,眼前便会渐渐浮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林夜景图,清新幽静。这幅图由五块画面构成,它们分别隐含在诗歌的前三联里:
  空山雨霁图
  此图蕴涵在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里:开篇点明时令地点,“空”字既暗示山中树木繁茂“空山不见人”之意,为下文设下伏笔,又描绘了雨后山居的空旷寂静,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紧接一“新”字,画面顿时有了生气——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何等清凉宜人!此联诗人从整体着眼,大笔勾勒,自然地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秋暝”的画卷随之铺展开来。
  明月照松图和幽泉清流图
  此二图蕴涵在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中:天色已暝,皓月当空,苍松如盖,青翠欲滴;山泉清冽,淙淙流泻,山石晶莹,水流有声。诗人写月光落一“照”字,状月如素练铺盖松林,光色兼备,形态逼真,烘托出松林的幽美景致;写山泉着一“流”字,似闻淙淙作响,又见溪流弯弯,月映流水,生机无限,描绘出泉水的意态妙趣。一“照”一“流”,看似寻常,但一上一下之间,却显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心灵受到洗涤。诗人从小处着眼,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诗中有画”,尽显风流。
  浣女夜归图和渔舟唱晚图
  此二图蕴涵在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中:诗境拓展,由景物进到人物生活,照应首联。竹林里傳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物结伴归来发出的欢笑声,以声衬静,更显空旷幽深;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以动衬静,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着一“喧”字,农家少女的嬉戏玩闹如闻在耳;着一“动”字,渔家满载星辉尽兴而归之景如历在目。诗人并不从正面着笔,听见喧闹而不见其人,见到莲株的摇动而不见行舟,以点带面,侧面烘托,俨然是一幅“有声的画”。
  山、月、松、泉、石、竹、莲、渔等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月下秋山图,一个称心超脱的世外桃源跃然纸背,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用典表现心志,语化《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一句。本是招王孙出山,王维反用其意,暗含归隐之志,只因为山居如画,清幽雅致。
  由于身兼画家,读王维的诗,我们常常可以从中看到山水画的线条、色彩之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还能听到其中的音响,感受到内在的韵律之美,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更可以感受蕴含其中的生命律动,如“白云回望合,青蔼人看无”(《终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这首山水名篇不仅有宁静的画意,而且流动着润人的乐韵,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及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案例呈现  笔者根据“说真话,抒真情”这一主题,先上写作指导课,随后给学生布置了写作任务——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记事为主的作文,要求不少于500字。  从写作结果评判,学生均能够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这表明前一堂写作指导课实现了教学目标。然而,不少学生习作中出现了新问题:能够写真人真事,却热衷于完整叙述,记流水账,不会根据中心选取素材,导致习作散乱,不集中。  以一位女同学写
期刊
7月29日,第一天。像所有此类培训活动的第一步一样,在简洁明快的开班典礼仪式之后,我们的培训言归正传,书入正题——吴晓红院长以一堂《教育经验提升技巧解读: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拉开了培训班的大幕,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同时也定下了接下来几天讲座内容的高度和基调。  下午,王帆教授在讲座《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中反复使用并强调的一个词是“未来已来”,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震。这一说法很多老
期刊
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觉得异常单纯,待到涵泳再三,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这首诗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远方游子想借采摘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来表达缠绵的乡思。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首诗之后,往往也如此理解。但仔细品读这首诗后就会碰到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里的很多诗句都没有主语,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
期刊
三、拓展反思  此教学设计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表面的字词学习情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与升华,这些从属于语文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学习,借鉴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字词,理解字词……比如,在教学“树”“笔”“船”等字时,笔者也同样实施了“归类”方法:  教学“树”  ①读“树”:小火车开起来(读准翘舌音),做好卡片或画好枝干。 
期刊
二、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生字词数量较大,怎么引导学生利用“汉之星”更好地识字呢?“汉之星”输入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同时还将汉字的词组进行了整合。在“汉之星”输入系统中,输入一个汉字,关于这个汉字相应的词组也会出现,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  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汉之星”输入法的教学优势,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在学习生字
期刊
昭是我们班的班长,不仅成绩好,管理能力也非常强。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让我非常信任、放心的学生,在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跑到办公室哭着对我说:“老师,我现在上课时大脑一片空白,晚上也睡不着觉,背诵的内容全忘了,非常熟悉的题目也不会做了,我害怕高考,我不想读书了!”  我没有说话,也没有再说高考前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和应对办法——这些我在教室里早已讲了一遍又一遍,再在她面前讲这些,无异于继续重复
期刊
二、由图构文,确立表达意图  回归到真实的写作状态,面对一个题目时,我们脑子里可能会一下子跳出相关的画面、声音、事例等。而这些信息是交织在一起的,难以分开。当我们想起一句话时,可能又被一幅画面所替代了,再回过头想这句话时,可能已经想不起来了。因此,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作文本身,而是脑海中那些互相碰撞的思路和事例。  1.头脑风暴,激活思维  以“雪”这个主题为例,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分暴,充分打
期刊
傍晚放学,我如往常一样,整好队伍,带着孩子们走到校门口,家长们早已候在那里。作为成人的家长反倒没有孩子们守秩序,蜂拥而至的家长群如涨潮一般涌上。学校领导曾想尽各种办法让家长分流,从右侧接,从左侧撤离,然而常常是右侧的家长还未撤离,左侧的道路就已经被堵死了,任老师们怎么吆喝都无济于事,双行道往往会在一瞬间变成单行道。为了道路的通畅和孩子及家长们的人身安全,学校只好采取分时段放学的策略,以缓解交通拥堵
期刊
如果家长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也许就能提前了解,防患未然。我曾经对班里的一个女同学做过一次家访,走进孩子的卧室,发现孩子的床上整整齐齐地摆着很多布娃娃,这是孩子孤独的表现。后来,我详细地了解了孩子的成长情况,给她的家长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带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出外旅行的时候有意与有小孩的家庭结伴等。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孩子的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得到家长的重视。后来,这个女孩顺利成长,出国
期刊
三、用“师生同写”的方法促进学生写作意识的提高  “师生同写”是目前颇见成效的一种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实践表明:师生同写随笔、日记、同题作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其写作意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师生同写”指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跟教师写“下水文”一样。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并非是出一个题目叫学生去写这样简单,然而很多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特级教师黄厚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