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化课堂的灵魂,是直面最鲜活的生命,珍视生命的多样性焕发生命活力。笔者认为,生命化的阅读教学课堂应具有情感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表征。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创建多方通道,唤醒学生情感智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完善学生人格素养。如何构建生命化阅读教学课堂?
一、营造情感对话氛围
阅读主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也需要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心智技能的参与,而这一切都需要情感活动的调节和促进,它们交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效的阅读活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连结三者之间的纽带是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发掘学生生成性和持续性发展的潜能。
创设情感性学习空间,驱动学生与环境对话的欲望。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加强师生情感交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宽容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可以向教师质疑,有纠正别人错误、求同存异的权利;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富有人情味、宽松和谐、充满关爱的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自觉、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
拟设情感性教学程序,充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涵。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犹如五线谱上跳动的一个个音符,必须付诸以情感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教学设计应努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品味文本语言,走进作者情感世界,充盈发展精神内涵。举科普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例:①披情入文(导入):欣赏蝴蝶扑翅、蜜蜂采蜜、蚂蚁搬家及蜗牛前行等图片,感悟大自然如昆虫般小生命的美丽,引出昆虫的叫声。②以情养文(品读):学生分析叫声特点及习性——品味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喜爱蝈蝈的感情。③文以激情(拓展):学生感悟作者细致观察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启迪学生发现自然的多姿多彩、生命的可贵可爱,陶冶美好情操。
二、彰显自主体验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因而,阅读教学应该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神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进行体味、领悟从而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无序地去体认,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积极地探索,通过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主动地发展自我,培育独立品格。下面按课堂阅读教学流程举例阐释。
自主穿越文本层面,引发主体的自我意识。借助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究思路。关键是设法引导学生快捷穿越物质化的文本层面,走进读物的精神世界。举读懂词意为例,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诠释、内化文中重点词、关键词及难解词的意思。如,对《理想》中 “可望不可即”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各显神通,要求是怎样让其他同学特别能懂。有好多学生就举自己熟悉的“可望不可即”的生活实例来诠释,有的还用课外习得的“海市蜃楼”现象来解释。显然,学生在自主体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已经自然地融入了自我意识。
自主品味语言内涵,唤起主体的自我觉醒。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的原初感受都比较粗略、浅薄,这就需要在分析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进入更深层的理解。引导阅读主体自主捕捉感兴趣的内容或问题,多角度地对其语言进行玩味、揣摩,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是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尊重学生各种看法,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觉醒。如,《春》在构思、意境、语言等方面都颇具特色,可欣赏的点特别多,学生可从任何角度欣赏文中的任何内容。赏读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等涉及的面很广,这一过程是学生凭借自己语文底蕴和生活阅历解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也是个体意识的自然觉醒过程。
三、创建动态开放图景
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用自己固有的心理图式和情感需求去与作者对话并达到理解与重建。这种构建虽然也受阅读对象的制约,但学生个体的生活感情、人生体验及生命意识的不同,对文章意义的建构与创造也各具特色。因此,阅读教学应呈动态式的开放状态,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心灵去激活文字,赋予文章以生命与活力,构建出五彩斑斓的阅读图景,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
多方动态质疑,自发开启个体心智。既可以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可以对教师的答案产生怀疑,还可以超出文本,重构词、句、章、篇的新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开启心智。如《落难的王子》一文,学生讨论寓意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厄运会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我告诉学生参考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并问:“有不同理解吗?谁敢挑战权威?”思考一会儿后,竟有几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作者用意不是告诉我们“厄运会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而是重在告诉我们当厄运降临时,每一个人都得忍受。并且,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作了合理的阐述。
多元开放品读,自由展现个体品悟。好的文章是由情理交合孕育生成的艺术意蕴,实质上是客观生活在作家自我心灵中体验的晶体,“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已有的认识再次去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解读“生活”的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答案的多样性,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其体验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老王》一文的主题理解,学生讨论时,有以下解读:用善良体察善良,困境中人与人的互助,平等对待社会上不幸的人,在帮助弱者时应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等。教师就应该肯定学生的不同但合理的意见,切不可一言堂,一刀切。
生命化阅读教学课堂建构的策略还有很多,且以上三方面策略的设计、操作和作用也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它们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共同营造让学生心灵自由放飞的广阔空间,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营造情感对话氛围
阅读主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也需要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心智技能的参与,而这一切都需要情感活动的调节和促进,它们交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效的阅读活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连结三者之间的纽带是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发掘学生生成性和持续性发展的潜能。
创设情感性学习空间,驱动学生与环境对话的欲望。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加强师生情感交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宽容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可以向教师质疑,有纠正别人错误、求同存异的权利;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富有人情味、宽松和谐、充满关爱的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自觉、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
拟设情感性教学程序,充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涵。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犹如五线谱上跳动的一个个音符,必须付诸以情感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教学设计应努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品味文本语言,走进作者情感世界,充盈发展精神内涵。举科普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例:①披情入文(导入):欣赏蝴蝶扑翅、蜜蜂采蜜、蚂蚁搬家及蜗牛前行等图片,感悟大自然如昆虫般小生命的美丽,引出昆虫的叫声。②以情养文(品读):学生分析叫声特点及习性——品味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喜爱蝈蝈的感情。③文以激情(拓展):学生感悟作者细致观察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启迪学生发现自然的多姿多彩、生命的可贵可爱,陶冶美好情操。
二、彰显自主体验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因而,阅读教学应该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神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进行体味、领悟从而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无序地去体认,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积极地探索,通过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主动地发展自我,培育独立品格。下面按课堂阅读教学流程举例阐释。
自主穿越文本层面,引发主体的自我意识。借助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究思路。关键是设法引导学生快捷穿越物质化的文本层面,走进读物的精神世界。举读懂词意为例,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诠释、内化文中重点词、关键词及难解词的意思。如,对《理想》中 “可望不可即”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各显神通,要求是怎样让其他同学特别能懂。有好多学生就举自己熟悉的“可望不可即”的生活实例来诠释,有的还用课外习得的“海市蜃楼”现象来解释。显然,学生在自主体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已经自然地融入了自我意识。
自主品味语言内涵,唤起主体的自我觉醒。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的原初感受都比较粗略、浅薄,这就需要在分析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进入更深层的理解。引导阅读主体自主捕捉感兴趣的内容或问题,多角度地对其语言进行玩味、揣摩,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是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尊重学生各种看法,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觉醒。如,《春》在构思、意境、语言等方面都颇具特色,可欣赏的点特别多,学生可从任何角度欣赏文中的任何内容。赏读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等涉及的面很广,这一过程是学生凭借自己语文底蕴和生活阅历解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也是个体意识的自然觉醒过程。
三、创建动态开放图景
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用自己固有的心理图式和情感需求去与作者对话并达到理解与重建。这种构建虽然也受阅读对象的制约,但学生个体的生活感情、人生体验及生命意识的不同,对文章意义的建构与创造也各具特色。因此,阅读教学应呈动态式的开放状态,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心灵去激活文字,赋予文章以生命与活力,构建出五彩斑斓的阅读图景,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
多方动态质疑,自发开启个体心智。既可以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可以对教师的答案产生怀疑,还可以超出文本,重构词、句、章、篇的新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开启心智。如《落难的王子》一文,学生讨论寓意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厄运会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我告诉学生参考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并问:“有不同理解吗?谁敢挑战权威?”思考一会儿后,竟有几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作者用意不是告诉我们“厄运会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而是重在告诉我们当厄运降临时,每一个人都得忍受。并且,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作了合理的阐述。
多元开放品读,自由展现个体品悟。好的文章是由情理交合孕育生成的艺术意蕴,实质上是客观生活在作家自我心灵中体验的晶体,“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已有的认识再次去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解读“生活”的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答案的多样性,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其体验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老王》一文的主题理解,学生讨论时,有以下解读:用善良体察善良,困境中人与人的互助,平等对待社会上不幸的人,在帮助弱者时应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等。教师就应该肯定学生的不同但合理的意见,切不可一言堂,一刀切。
生命化阅读教学课堂建构的策略还有很多,且以上三方面策略的设计、操作和作用也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它们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共同营造让学生心灵自由放飞的广阔空间,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