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8日,在公共法语课前,一位教务老师走进教室,要求所有人离开教室,选课同学签到进入,旁听生则不可以进入。一些从第一次课就来旁听的学生在教室门口不愿离开。
外教表示他不拒绝旁听生。但教务老师认为,旁听生过多挤占了教学资源,为保障选课同学的权利,公共法语课应该拒绝旁听。
最终经过协商,公共法语课允许旁听生进入,但只能坐在教室后方,而且不能参与课堂互动。资源分配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保证课程效率,保证课程效率也是维护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北大旁听生的历史十分悠久。自蔡元培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收并蓄”,并要求“各学系有缺额时,均得收旁听生”起,北大便成为吸引理想青年的游学圣地。
如今,在很多教室常常可以见到旁听生的身影。一些热门课程如“三宝课”(即《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哲学导论》《艺术史》)常会引来众多校内外旁听生,教室被堵得水泄不通。历史学系副教授李维用“凿壁偷光”做比形容旁听生。他认为旁听是“借光”,年轻人有志于学的态度值得肯定。
在北大旁听15年的柳哲从1996年起辞职北上游学,从一位来自浙江兰溪的农民成长为研究家族文化的学者,并自己创办了公司。他首先提出了“北大边缘人”的概念,将北大旁听生群体中的“偷听生”(即无旁听证件的校外人员)称为“北大边缘人”。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曾应邀请撰写了《北大边缘人》一文,他写道:“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能让无数年轻人梦魂萦绕,寄予如此文化情怀,乃至成为某种精神象征,这一点,确实值得北大骄傲。”
但同时陈平原也指出,若“北大边缘人”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北大将不堪重负,以至不得不采取若干严厉的限制措施。“这本来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可以各行其是;一旦捅破了,一切都摊在台面上,反而不好办。”
过多慕名而来的旁听生的确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了一些影响。
一些通选课上,旁听生过多导致座位被挤占,部分选了课的学生只能站着上课。有人表示,由于一部分旁听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提出的问题不够专业,对课堂确实存在一些影响。2011级从中国语言文学系降转至法语系的李雪菲刚上大一时,曾在《古代汉语》课上见到过一位旁听生。这位旁听生会在课堂上举手朗读课文,却连基本的繁体字都不认识,读得非常慢,影响上课进度。
李维表示,在他主讲的一些基础课和通选课上,有很多旁听生会在课后缠着他问问题,以至于占用了部分选课学生的时间。“这就不属于‘借光’的范畴了。”
一些院系为专业学生开设了小班课、讨论课,使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互动。外国语学院各个语系多采取小班教学,为保证授课质量,不过于分散教师注意力,对旁听现象控制较为严格。据法语系老师介绍:一般而言,除获得外国语学院许可的学生之外,谢绝各路旁听生。
在小班教学中,旁听对教育资源的挤占体现地更为明显。
一次法语系《报刊选读》课上,一位迟到的中年妇女走进了只有9名学生的班级,并坐在外教对面玩起了手机。在随后的文章分段朗读环节,本不该参与的她用不熟练的法语也读了一段文章,这使得一名同学失去了原有的朗读机会。外院德语系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旁听生。德语系张元(化名)同学介绍,大二时班上有过几个旁听生,他们会特别“自觉”地想要融入课堂中,但他们的参与干扰了课堂。在他看来,一方面,旁听生的语言水平达不到本科二年级理应达到的水准;另一方面,他们占用了选课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语言训练时间。“(旁听生)一发言就是十几分钟,说的也不知道是什么语言。外教很绅士地听着,但我们在一边很吐血。”
在李维主讲的小班讨论课上,他会把所有旁听生“请”出去,哪怕旁听生是历史系的学生。在他看来,小班是为了一对一逐一辅导,从学生角度看,有一定的训练量才能保证基本的授课效果;从老师角度看,旁听生的出现会加大老师工作量,这对老师而言同样不公平。
一所名校在内部管理中的决策往往面临社会的舆论压力。
2008年进行门卫制度改革时,社会舆论一片哗然,有人声称“北大精神已死”。如何在大学资源的有限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平衡,是高校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从当前情况来看,北大教育资源应该有条件、有限制地开放。对于大班而言,旁听生主要占用的是座位资源,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旁听的同学可以集中在教室走道或后部等空闲位置。此外,选课学生的名单确定后,助教也可为选课同学安排座位表,优先保证选课同学的座位与公平性。
在李雪菲看来,大班教学倾向于被动,而小班则多互动,小班课侵占的教学资源更多。如果旁听生自身水平不够,或者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参与到课堂中,那么选课学生的参与度会受影响。至于真正想学习语言的旁听生,可以去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或旁听校内公共语言课程。
人口所2014级博士生莫非(化名)提出,在旁听开放的问题上应该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是指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课程材料的利用率、授课的时间成本等。公平即二者在选课和听课层面有着同等权利。此外首先保证需要缴纳学费的选课学生的课程相关利益,如座位资源、与老师交流的权利等。
小班教育中,旁听生的存在更容易增加教育资源的边际成本,即旁听生占用的课堂时间、课程资料等,边际成本的提高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莫非认为对于边际成本是否增加的判定权应该掌控在任课老师和教务老师手中,在影响到课堂效率时,这门课就不适合开放旁听。“旁听生不该阻止进入,但资源分配应该进行调整。”莫非说。
责任编辑:尹颖尧
外教表示他不拒绝旁听生。但教务老师认为,旁听生过多挤占了教学资源,为保障选课同学的权利,公共法语课应该拒绝旁听。
最终经过协商,公共法语课允许旁听生进入,但只能坐在教室后方,而且不能参与课堂互动。资源分配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保证课程效率,保证课程效率也是维护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北大旁听生的历史十分悠久。自蔡元培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收并蓄”,并要求“各学系有缺额时,均得收旁听生”起,北大便成为吸引理想青年的游学圣地。
如今,在很多教室常常可以见到旁听生的身影。一些热门课程如“三宝课”(即《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哲学导论》《艺术史》)常会引来众多校内外旁听生,教室被堵得水泄不通。历史学系副教授李维用“凿壁偷光”做比形容旁听生。他认为旁听是“借光”,年轻人有志于学的态度值得肯定。
在北大旁听15年的柳哲从1996年起辞职北上游学,从一位来自浙江兰溪的农民成长为研究家族文化的学者,并自己创办了公司。他首先提出了“北大边缘人”的概念,将北大旁听生群体中的“偷听生”(即无旁听证件的校外人员)称为“北大边缘人”。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曾应邀请撰写了《北大边缘人》一文,他写道:“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能让无数年轻人梦魂萦绕,寄予如此文化情怀,乃至成为某种精神象征,这一点,确实值得北大骄傲。”
但同时陈平原也指出,若“北大边缘人”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北大将不堪重负,以至不得不采取若干严厉的限制措施。“这本来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可以各行其是;一旦捅破了,一切都摊在台面上,反而不好办。”
过多慕名而来的旁听生的确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了一些影响。
一些通选课上,旁听生过多导致座位被挤占,部分选了课的学生只能站着上课。有人表示,由于一部分旁听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提出的问题不够专业,对课堂确实存在一些影响。2011级从中国语言文学系降转至法语系的李雪菲刚上大一时,曾在《古代汉语》课上见到过一位旁听生。这位旁听生会在课堂上举手朗读课文,却连基本的繁体字都不认识,读得非常慢,影响上课进度。
李维表示,在他主讲的一些基础课和通选课上,有很多旁听生会在课后缠着他问问题,以至于占用了部分选课学生的时间。“这就不属于‘借光’的范畴了。”
一些院系为专业学生开设了小班课、讨论课,使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互动。外国语学院各个语系多采取小班教学,为保证授课质量,不过于分散教师注意力,对旁听现象控制较为严格。据法语系老师介绍:一般而言,除获得外国语学院许可的学生之外,谢绝各路旁听生。
在小班教学中,旁听对教育资源的挤占体现地更为明显。
一次法语系《报刊选读》课上,一位迟到的中年妇女走进了只有9名学生的班级,并坐在外教对面玩起了手机。在随后的文章分段朗读环节,本不该参与的她用不熟练的法语也读了一段文章,这使得一名同学失去了原有的朗读机会。外院德语系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旁听生。德语系张元(化名)同学介绍,大二时班上有过几个旁听生,他们会特别“自觉”地想要融入课堂中,但他们的参与干扰了课堂。在他看来,一方面,旁听生的语言水平达不到本科二年级理应达到的水准;另一方面,他们占用了选课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语言训练时间。“(旁听生)一发言就是十几分钟,说的也不知道是什么语言。外教很绅士地听着,但我们在一边很吐血。”
在李维主讲的小班讨论课上,他会把所有旁听生“请”出去,哪怕旁听生是历史系的学生。在他看来,小班是为了一对一逐一辅导,从学生角度看,有一定的训练量才能保证基本的授课效果;从老师角度看,旁听生的出现会加大老师工作量,这对老师而言同样不公平。
一所名校在内部管理中的决策往往面临社会的舆论压力。
2008年进行门卫制度改革时,社会舆论一片哗然,有人声称“北大精神已死”。如何在大学资源的有限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平衡,是高校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从当前情况来看,北大教育资源应该有条件、有限制地开放。对于大班而言,旁听生主要占用的是座位资源,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旁听的同学可以集中在教室走道或后部等空闲位置。此外,选课学生的名单确定后,助教也可为选课同学安排座位表,优先保证选课同学的座位与公平性。
在李雪菲看来,大班教学倾向于被动,而小班则多互动,小班课侵占的教学资源更多。如果旁听生自身水平不够,或者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参与到课堂中,那么选课学生的参与度会受影响。至于真正想学习语言的旁听生,可以去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或旁听校内公共语言课程。
人口所2014级博士生莫非(化名)提出,在旁听开放的问题上应该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是指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课程材料的利用率、授课的时间成本等。公平即二者在选课和听课层面有着同等权利。此外首先保证需要缴纳学费的选课学生的课程相关利益,如座位资源、与老师交流的权利等。
小班教育中,旁听生的存在更容易增加教育资源的边际成本,即旁听生占用的课堂时间、课程资料等,边际成本的提高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莫非认为对于边际成本是否增加的判定权应该掌控在任课老师和教务老师手中,在影响到课堂效率时,这门课就不适合开放旁听。“旁听生不该阻止进入,但资源分配应该进行调整。”莫非说。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