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课堂教学提问的切入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c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学习,能够融洽师生感情,能够培养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良好的提问活动可以制造亮点,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良好的提问,成功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找到自信,激发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切中肯綮——在课文重点处切入
  文章都有重心所在。通过在课文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对课文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例如,我在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时,我从文章末尾的“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从标题看是一篇人物传记,应着重介绍种树者郭橐驼的其人其事,作者何以把“养树”和“养人”联系起来,二者是什么联系,写养人者的表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后就会知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教者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养人”的道理其实和“养树”的法则是相类似的,文章通过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和“养人”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通过抓住这一重点问题来切入,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养树”和“养人”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而且较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艺术特色。通过抓住课文重点提问的方法,课堂教学既能轻松自如,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其实,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提在关键处,问在紧要点。所谓“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
  二.探幽析微——在课文细节处切入
  新课程、新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文章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于是我设问:“小屋为何被称为艺术品?文中能体现小屋是艺术品的特点有哪些?这样写有助于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当下就介入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生找出了小屋“玲珑”、“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树“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远观小屋“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这些特点都是作者对小屋的独特认识和感受,通过写这样一种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也就是在课文的细节处提问可以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浓厚的兴趣,最终得到成功的解答。真是“润物‘细’无声”。
  三.突出重围——在课文的矛盾冲突处切入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提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我想,如果能用唯文学的理论来说的话,这恐怕就是文章里所体现的矛盾冲突吧,甚或是作品中的一种“两难境地”现象。借此一说,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我们就可以由此设计问题,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如教学《雷雨》时我抓住周朴园性格的多重性,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真的爱鲁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爱和怀念是假情假意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真心实意 的。然后,我组织学生辩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是周朴园的一种心理需求。周朴园的冷酷、自私、专横、虚伪,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一点人性,不存在一点真情实感。他们过去真心相爱,三十年后这份爱仍然存在,而且必将伴随周朴园的一生。我们不能因为他一时的反常或冷酷的一面而将另一面也全部否定。当然,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并不能说明他具有温情、是个善良的人,只能说明他还有一点未泯的人性罢了。
  其实,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并不少见,但需要我们在作者的“矛盾冲突”中巧设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细细体味作者的苦心孤诣,感受其“道是无晴却有晴”之妙趣。
  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许红英,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其他文献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否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人物形象的思想灵魂能否明晰地而不是模糊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的语言是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装载我们的思想的车辆”。  成功作品的成功典型,其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了的,它一定是“这个”人物的思想的特定外壳,特定“车辆”。这个特定的车辆,驰骋于作品的天地、驰骋于文艺的花苑,决不会跟任何其他的“车辆”撞车。 
郎木寺  此刻,只要回想  就有一座金莲花般的寺院  与它脚下绵延起伏、浩大无垠的草地  浮现在心上  宏大、雄浑、雨丝般的梵唱  也会随即响起  金顶上空的云团,仿佛黄龙的积雪飞驰而来  正在寻求一条与焦渴的唇舌间的直航道路  它们投下飞天的影子  其中一片裙裾曾拂过我含泪的心  百米开外,白龙江滔滔流淌  不远处,若尔盖花湖涟漪不息、新爱般荡漾  缤纷的花草与天边的彩虹,是两封相互倾诉的情书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现存世的词作中,有不少词篇之所以能够传颂不衰,除了词人在其中表现的情感真切、深刻,感人至深外,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创新,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的一大要素。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词作增色不少。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基本含义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由于是借物象来表达特定内容,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无言也动人”的艺术效果。  “林花谢了春红,
塞罕坝  蒙汉合璧的名字  塞罕坝,美丽的高岭  这片至纯、至真的丰厚土地  那么亲近、那么坚毅  我虔诚地走向你  走向河的源头、云的故乡  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一排排松树、白桦  一座座高山、新居  一条条道路通往天空  回眸的一瞬,早已刻骨铭心  火焰  火焰站在塞罕塔  高高的塔顶上  那云中的树和树中的云  树与云一起开花,明媚而开阔  这朵花漂移,那朵花漂移  千万朵花一起漂移  把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灵活多样地运用语言,在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语言材料的独特理解和感受,通过别具风格的朗读展示出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魅力,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它对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呢?    一、创设自由练习的氛围    有了充分酝酿的基础,学生基本上对语言材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语文教学对儿童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既“教书”,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渗透,达到“育人”目的,使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儿童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此时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从学生一进校门到小学毕业,每天都要进行的语文课内容纷呈。其中很多教学目标都与德育目标相符。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
【摘要】来自不同地域学生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基础大不相同,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效果,进而影响了他们其他课程的学习.本文在大量数据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地域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高等数学学习效果大不相同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给出在教学中的对应措施,给出了改进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地域差异;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及范围在不断扩大.
编者的话: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而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要内容之一的综合阅读教学自然为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在教研中探究、在课堂上运用,并总结出了有益的经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牟亚鸣的文章则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综合阅读的“要我读——我要读——我爱读——我能读——我会读——我会用”这五个层面强调学生阅读的主动、兴趣、方法、愉悦、应用,目标层层推进,方法具体实用,值得推荐一读。    语文综合阅读
汤姆(Tom)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小伙,  通过学校的交换项目来到中国。  这个项目的目的之一是体验文化差异,  一些中国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舍友或同班同学。  对中国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和美国学生近距离接触,  还可免学费、免住宿费。  汤姆的舍友是中国小伙杰瑞(Jerry)。  刚开始,两人相处融洽,但很快出现了不和谐。  一天,汤姆买了啤酒请杰瑞,  他决定开诚布公地与杰瑞谈一谈。  改名是件大事 
关系式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总话题中有“子话题”,如“慢与善”中的“慢”和“善”就是两个子话题。写作立意时一定要兼顾话题中的子话题,哪一项都不能丢失。  首先,在思维上要搞清关系式话题中子话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对关系式话题中的子话题不能单独去思考,而应该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上去审题立意。   就“慢和善”而言,其关系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矛盾的反比关系:“慢”了就不“善”,想“善”就不能“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