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体态语言交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做到以情激欲,以情促知,知情交融;一招一式,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及时吸收学生体态信息反馈。
【关键词】体态语言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28—01
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师生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1、以情激欲。以情促知,知情交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而体态语言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而影响接受信息的程度。而教师的情感则集中表现在脸部表情、眼神、音调、语速等方面。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后,教师有意用记录速度这样作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说到此处嘎然而止。瞬息之后学生齐声接答:“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则报以神秘的微笑,不置可否。学生则静静地思考:老师神秘的微笑中藏着什么呢?片刻,学生也笑开了并纷纷说:“应加上(零除外)。”这样处理,学生对概念的印象深刻,课堂气氛融洽。又如,在处理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差生”,即使回答有些欠缺,在补充时尽量显示出满意和宽容的表情,以鼓其志;对“优生”回答不周则显出若有所思的神态,引其再思以戒其骄。这样一鼓一戒都触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知情交融,春风化雨,教学相长。
2、一招一式,启发联想,促进理解
教师端正的仪表,落落大方的举止,适时适度的站立方向和位置,能给学生造成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某个很微小的,而且往往是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动作或姿势对学生的影响是出乎预料之大。例如,学生做课堂练习时,教师通常在教室间四处走动,并会在某个学生座位停留一下,这种动作及停留时间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差生”会认为教师故意“找岔”,而“优生”会觉得教师在欣赏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巡视时对全体学生要一样的热情和关心。又如,利用手势理解符号、运算的含义。一年级教材从“2”开始就进行了数的大小比较,出现了较抽象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教学时让学生先举起右手,中指和食指张开,开口朝较大数,以帮助学生记住符号的意思,开口朝向谁,谁就大。在练习填写“>”、“<”时,也让学生用手示意。这里只动手不动口,可以防止“人云亦云”的现象。教师也能清楚地看出练习效果。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借助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两手掌靠拢表示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右手一挥自上斜下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形象的手势使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3、及时吸收学生体态信息反馈
人所共知,数学课堂上信息反馈是否充分,反馈信息是否可靠,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一方面通过提问、板演、课堂练习等途径;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体态语言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有时更及时、准确、可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和情绪往往都会通过外部器官表现出来,例如:教学过程中学生表情自然,喜悦专注,则可循序渐进,把教学推向高潮,直到全课结束;若有部分学生愁眉不展,面有难色,烦燥不安,则应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找清原因,查漏补缺。决不可视而不见,否则会给后继学习留下隐患,甚至造成两极分化与恶性循环。又如,对只要求作“对”、“错”或“是”、“否”回答的问题,可用事先约定的手势,如手心向前是对,向后是错;右手拇指,食指分开是对,两手食指交叉是错等等。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作出明确的反馈表示;又由于回答问题不能“随大流”,因而反馈信息比较可靠。此外,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不满意时,不能流露出诸如皱眉头,低着头来回走动,“不屑一顾”等动作,因为学生觉察到这些“动作”的意味之后会更加紧张,产生畏惧心理。要有耐心和爱心,积极为学生创造“追求成功”的条件。实践证明,在愉悦、宽松、自由、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良好气氛中学习,才最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科学地使用体态语言,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不仅能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以较好的效果全面完成数学教学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任务。
【关键词】体态语言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28—01
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师生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1、以情激欲。以情促知,知情交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而体态语言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而影响接受信息的程度。而教师的情感则集中表现在脸部表情、眼神、音调、语速等方面。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后,教师有意用记录速度这样作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说到此处嘎然而止。瞬息之后学生齐声接答:“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则报以神秘的微笑,不置可否。学生则静静地思考:老师神秘的微笑中藏着什么呢?片刻,学生也笑开了并纷纷说:“应加上(零除外)。”这样处理,学生对概念的印象深刻,课堂气氛融洽。又如,在处理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差生”,即使回答有些欠缺,在补充时尽量显示出满意和宽容的表情,以鼓其志;对“优生”回答不周则显出若有所思的神态,引其再思以戒其骄。这样一鼓一戒都触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知情交融,春风化雨,教学相长。
2、一招一式,启发联想,促进理解
教师端正的仪表,落落大方的举止,适时适度的站立方向和位置,能给学生造成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某个很微小的,而且往往是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动作或姿势对学生的影响是出乎预料之大。例如,学生做课堂练习时,教师通常在教室间四处走动,并会在某个学生座位停留一下,这种动作及停留时间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差生”会认为教师故意“找岔”,而“优生”会觉得教师在欣赏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巡视时对全体学生要一样的热情和关心。又如,利用手势理解符号、运算的含义。一年级教材从“2”开始就进行了数的大小比较,出现了较抽象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教学时让学生先举起右手,中指和食指张开,开口朝较大数,以帮助学生记住符号的意思,开口朝向谁,谁就大。在练习填写“>”、“<”时,也让学生用手示意。这里只动手不动口,可以防止“人云亦云”的现象。教师也能清楚地看出练习效果。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借助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两手掌靠拢表示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右手一挥自上斜下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形象的手势使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3、及时吸收学生体态信息反馈
人所共知,数学课堂上信息反馈是否充分,反馈信息是否可靠,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一方面通过提问、板演、课堂练习等途径;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体态语言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有时更及时、准确、可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和情绪往往都会通过外部器官表现出来,例如:教学过程中学生表情自然,喜悦专注,则可循序渐进,把教学推向高潮,直到全课结束;若有部分学生愁眉不展,面有难色,烦燥不安,则应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找清原因,查漏补缺。决不可视而不见,否则会给后继学习留下隐患,甚至造成两极分化与恶性循环。又如,对只要求作“对”、“错”或“是”、“否”回答的问题,可用事先约定的手势,如手心向前是对,向后是错;右手拇指,食指分开是对,两手食指交叉是错等等。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作出明确的反馈表示;又由于回答问题不能“随大流”,因而反馈信息比较可靠。此外,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不满意时,不能流露出诸如皱眉头,低着头来回走动,“不屑一顾”等动作,因为学生觉察到这些“动作”的意味之后会更加紧张,产生畏惧心理。要有耐心和爱心,积极为学生创造“追求成功”的条件。实践证明,在愉悦、宽松、自由、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良好气氛中学习,才最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科学地使用体态语言,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不仅能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以较好的效果全面完成数学教学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