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语设计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的?(学生背诵)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学习。
了解了导语的特点,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1、悬念式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
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2、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感奋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有一次在指导写《我心目的父亲(母亲)》这一作文题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放完后我问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齐生回答:孝敬父母。然后我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许多同学一下子还回答不出来。于是我联系问过去和现在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取得成功时,也许父母不一定会在我拉身边,但我们在伤心、苦恼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关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吧!我的这番声情并茂的开场白结束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眼圈红了,几个学生的眼角湿润了。随着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他们纷纷讲起父母亲的故事……
3、激疑促思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比如上一节观摩课,此前学生都不知道课题。走进教室,老师朗颂了诗人艾青的这样一首诗:“她躲在峡谷|她站在山崖上|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千万不要和她吵嘴|最后一声总是她的。”接着老师问学生:“这首诗揭示了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瞬间即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声”。老师马上肯定说:“对,就是回声。回声的原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说明文——《回声》。”激疑促思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4、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语设计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的?(学生背诵)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学习。
了解了导语的特点,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1、悬念式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
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2、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感奋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有一次在指导写《我心目的父亲(母亲)》这一作文题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放完后我问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齐生回答:孝敬父母。然后我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许多同学一下子还回答不出来。于是我联系问过去和现在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取得成功时,也许父母不一定会在我拉身边,但我们在伤心、苦恼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关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吧!我的这番声情并茂的开场白结束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眼圈红了,几个学生的眼角湿润了。随着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他们纷纷讲起父母亲的故事……
3、激疑促思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比如上一节观摩课,此前学生都不知道课题。走进教室,老师朗颂了诗人艾青的这样一首诗:“她躲在峡谷|她站在山崖上|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千万不要和她吵嘴|最后一声总是她的。”接着老师问学生:“这首诗揭示了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瞬间即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声”。老师马上肯定说:“对,就是回声。回声的原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说明文——《回声》。”激疑促思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4、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