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世纪下半叶,强调文化差异的多元文化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并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运用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通过女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特有的叙述手段,表达了华裔女性反抗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决心以及她们对于美国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华裔女性文学; 研究现状
多元文化主义积极对主流文化进行解构,并竭力构建亚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以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平等的话语权。多元文化主义不仅唤醒了美国非洲裔、美国土著、美国墨西哥裔等各少数民族的族群意识,同时催生了亚裔美国人作为亚裔的族群意识,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泛亚运动”。借此契机,美国华裔迅猛发展壮大。华裔作家以其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讲述移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的种种经历,从不同角度切入美国社会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美国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曾经被主流文化所压制的声音,同时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裔文学的创作和繁荣,唤醒妇女们的沉睡的女性意识,争取女性的平等权益,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中心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华裔女性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描述了美国华裔妇女在客乡自强不息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她们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外、遭遇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后所产生的困惑、所进行的妥协和反抗,并重塑了她们作为华裔美国妇女的幸被身份和文化身份。从表面上看,美国华裔文学一直回荡着一个主旋律,那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矛盾和痛苦中的混响。面对中西异质文化的问题,华裔女作家们最终找到了自身文化的归依点,确立了作为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并明确了自己写作的方向。
第一位华裔女性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的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可以看作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水仙花真实地表现了华人的生活,真实地塑造华人的形象,在客观上起到了挑战东方主义文化操作对华人“他者化”的作用,并反映了华人女性充满“人性”的一面,从而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入了其繁荣时期。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作者勇敢地抨击了腐朽和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还探讨了美国华裔女子所面临的文化身份问题和性别问题,向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白人社会和华裔父权社会发出了挑战。谭恩美的《喜福会》细致入微地描写中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冲突,以及由文化冲突而引起的四对华裔母女两代人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任璧莲的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描写了一个华人移民家庭在价值方面的美国化过程,被誉为华裔作家描写华人追求“美国梦”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在“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的20世纪末,由于后殖民理论的崛起,迁徙、越界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爱德华•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中转引了《世俗百科》中的一段话来评述世界和家园的关系:“发现世上只有家乡好的人只是一个未曾长大得雏儿;发现所有地方都像自己的家乡一样好的人已经长大;但只有当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是一个人才最终走向成熟。”这就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们提倡的“世界主义”,也是殖民地国家在多种文化边缘和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策略。在这种“越界”呼声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华裔女性作家们的思想也深受其影响,她们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也开始展现了崭新的诉求,形成了华裔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如汤亭亭的作品《第五和平之书》中关注的焦点已由过去对种族、性别及文化身份的关注转向了对全人类的关注,即,反对战争和宣扬和平。这是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关注,也是她对“地球人”身份的诉求。任璧莲的作品《莫娜在希望之乡》则明确了超越文化认同的主题,表现了作者“世界主义”的倾向。这些华裔作家,尤其是华裔女性作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中思考、写作,即反思东方文化传统,也不忘考量西方文化传统;既关注双重边缘语境中的海娃华裔的生存和抗争,也关心在种族、文化的宏大叙事之中个人的欲望和追求。”
二、当代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海外华人在其宿主国的地位也有了提高,华人的声音也得到了主流社会的重视。在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多元文化主义积极对WASP文化进行解构,并竭力构建亚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以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平等的话语权。在这种思潮的引导下,华裔作家的作品在美国成为了热门的阅读和研究对象,美国文学界及批评界也给予极大关注。
各种学术机构也开始关注包括美国华裔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美国的学术权威机构“现代语文学会”(MLA)出版了多种有关少数族裔文学的书目,专门刊载亚/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也相应产生,如《桥》、《新兵读物》、《亚美杂志》、《对比法》、《新地皮评论》等。不仅如此,美国华裔文学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或文学选集,如美国文学史之一《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开辟专章论述美国亚/华裔文学;美国两大主流文学选集《诺顿美国文学选集》和《希斯美国文学选集》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开始收录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一批美国学院派教授开始接纳华裔文学,美国许多大学相继成立“亚美研究中心”,纷纷开设“美国亚/华裔文学”课程,使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步入经典作品行列。
在中国,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一直被包含在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范畴。作为同种族的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华裔文学已引起国内文化界的关注,渐渐成为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国内华裔文学的研究盛况从学者们著书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2003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程爱民主编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这本书是近十几年来对国内该研究领域的一次总结,也是对过去成果的展现和对未来的展望;之后,石平萍的专著《母女关系与性别、种族的政治: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研究》2004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应该是第一个专门研究华裔女性文学的学术成果;同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南开21世纪华裔文学丛书”,成为华裔文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的一套丛书。2005年6月,巴蜀书社出版了肖薇的《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该书从具体写作分析入手,针对海外华人女性写作中的异质性、故土性、本土意识以及融合性等进行研究;2006年美国UCLA大学亚美系副主任凌津奇教授的《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形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学术界拓宽了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的分析:以前我们只关注汤亭亭、谭恩美,现在我们不仅扩展到了任璧莲、赵健秀、伍慧明、徐忠雄等,还注意到了“新移民”哈金,甚至是有中文写作的严歌苓。其次,与台湾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相比,内地的研究视角更加宽阔,我们不仅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等角度去就读华裔美国文学,而且从儒家、道教等中国文化视角去考察华裔美国文学,大大地丰富了华裔文学的研究层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华裔女性文学; 研究现状
多元文化主义积极对主流文化进行解构,并竭力构建亚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以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平等的话语权。多元文化主义不仅唤醒了美国非洲裔、美国土著、美国墨西哥裔等各少数民族的族群意识,同时催生了亚裔美国人作为亚裔的族群意识,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泛亚运动”。借此契机,美国华裔迅猛发展壮大。华裔作家以其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讲述移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的种种经历,从不同角度切入美国社会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美国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曾经被主流文化所压制的声音,同时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裔文学的创作和繁荣,唤醒妇女们的沉睡的女性意识,争取女性的平等权益,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中心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华裔女性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描述了美国华裔妇女在客乡自强不息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她们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外、遭遇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后所产生的困惑、所进行的妥协和反抗,并重塑了她们作为华裔美国妇女的幸被身份和文化身份。从表面上看,美国华裔文学一直回荡着一个主旋律,那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矛盾和痛苦中的混响。面对中西异质文化的问题,华裔女作家们最终找到了自身文化的归依点,确立了作为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并明确了自己写作的方向。
第一位华裔女性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的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可以看作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水仙花真实地表现了华人的生活,真实地塑造华人的形象,在客观上起到了挑战东方主义文化操作对华人“他者化”的作用,并反映了华人女性充满“人性”的一面,从而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入了其繁荣时期。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作者勇敢地抨击了腐朽和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还探讨了美国华裔女子所面临的文化身份问题和性别问题,向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白人社会和华裔父权社会发出了挑战。谭恩美的《喜福会》细致入微地描写中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冲突,以及由文化冲突而引起的四对华裔母女两代人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任璧莲的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描写了一个华人移民家庭在价值方面的美国化过程,被誉为华裔作家描写华人追求“美国梦”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在“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的20世纪末,由于后殖民理论的崛起,迁徙、越界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爱德华•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中转引了《世俗百科》中的一段话来评述世界和家园的关系:“发现世上只有家乡好的人只是一个未曾长大得雏儿;发现所有地方都像自己的家乡一样好的人已经长大;但只有当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是一个人才最终走向成熟。”这就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们提倡的“世界主义”,也是殖民地国家在多种文化边缘和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策略。在这种“越界”呼声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华裔女性作家们的思想也深受其影响,她们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也开始展现了崭新的诉求,形成了华裔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如汤亭亭的作品《第五和平之书》中关注的焦点已由过去对种族、性别及文化身份的关注转向了对全人类的关注,即,反对战争和宣扬和平。这是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关注,也是她对“地球人”身份的诉求。任璧莲的作品《莫娜在希望之乡》则明确了超越文化认同的主题,表现了作者“世界主义”的倾向。这些华裔作家,尤其是华裔女性作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中思考、写作,即反思东方文化传统,也不忘考量西方文化传统;既关注双重边缘语境中的海娃华裔的生存和抗争,也关心在种族、文化的宏大叙事之中个人的欲望和追求。”
二、当代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海外华人在其宿主国的地位也有了提高,华人的声音也得到了主流社会的重视。在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多元文化主义积极对WASP文化进行解构,并竭力构建亚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以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平等的话语权。在这种思潮的引导下,华裔作家的作品在美国成为了热门的阅读和研究对象,美国文学界及批评界也给予极大关注。
各种学术机构也开始关注包括美国华裔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美国的学术权威机构“现代语文学会”(MLA)出版了多种有关少数族裔文学的书目,专门刊载亚/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也相应产生,如《桥》、《新兵读物》、《亚美杂志》、《对比法》、《新地皮评论》等。不仅如此,美国华裔文学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或文学选集,如美国文学史之一《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开辟专章论述美国亚/华裔文学;美国两大主流文学选集《诺顿美国文学选集》和《希斯美国文学选集》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开始收录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一批美国学院派教授开始接纳华裔文学,美国许多大学相继成立“亚美研究中心”,纷纷开设“美国亚/华裔文学”课程,使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步入经典作品行列。
在中国,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一直被包含在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范畴。作为同种族的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华裔文学已引起国内文化界的关注,渐渐成为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国内华裔文学的研究盛况从学者们著书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2003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程爱民主编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这本书是近十几年来对国内该研究领域的一次总结,也是对过去成果的展现和对未来的展望;之后,石平萍的专著《母女关系与性别、种族的政治: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研究》2004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应该是第一个专门研究华裔女性文学的学术成果;同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南开21世纪华裔文学丛书”,成为华裔文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的一套丛书。2005年6月,巴蜀书社出版了肖薇的《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该书从具体写作分析入手,针对海外华人女性写作中的异质性、故土性、本土意识以及融合性等进行研究;2006年美国UCLA大学亚美系副主任凌津奇教授的《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形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学术界拓宽了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的分析:以前我们只关注汤亭亭、谭恩美,现在我们不仅扩展到了任璧莲、赵健秀、伍慧明、徐忠雄等,还注意到了“新移民”哈金,甚至是有中文写作的严歌苓。其次,与台湾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相比,内地的研究视角更加宽阔,我们不仅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等角度去就读华裔美国文学,而且从儒家、道教等中国文化视角去考察华裔美国文学,大大地丰富了华裔文学的研究层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