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充满乐趣。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的情境性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明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平面图形面积巩固练习阶段,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的空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20平方米的花坛。这样设计,看似相同的活动要求,事实上对学生而言,却包含着丰富而有差异的智力要求。结果,有的学生只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长方形,而有些学生却设计出了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更有一些学生设计组合图形时,还兼顾了图案的审美性。这样既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细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有的同学把梯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有的同学把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与梯形面积会有哪些关系?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知识。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思路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和社会性的。”一方面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更好的效益。如“圆的面积”一课,课堂里我们只能讨论其中的一种转化情况,也就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至于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其他平面图形以及如何转化等,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课外去进一步探索、研究。另一方面,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更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四、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太棒了”、“好极了”、“不同凡响”等言语;并要求同学们一致鼓掌,营造良好气氛。另外,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如教学“5台织布机4小时织12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求后进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等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各层次学生若多解对一种方法,就予以加分鼓励。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教师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勵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一位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多项教学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的情境性问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明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平面图形面积巩固练习阶段,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的空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20平方米的花坛。这样设计,看似相同的活动要求,事实上对学生而言,却包含着丰富而有差异的智力要求。结果,有的学生只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长方形,而有些学生却设计出了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更有一些学生设计组合图形时,还兼顾了图案的审美性。这样既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细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有的同学把梯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有的同学把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与梯形面积会有哪些关系?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知识。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思路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和社会性的。”一方面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更好的效益。如“圆的面积”一课,课堂里我们只能讨论其中的一种转化情况,也就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至于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其他平面图形以及如何转化等,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课外去进一步探索、研究。另一方面,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更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四、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太棒了”、“好极了”、“不同凡响”等言语;并要求同学们一致鼓掌,营造良好气氛。另外,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如教学“5台织布机4小时织12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求后进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等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各层次学生若多解对一种方法,就予以加分鼓励。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教师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勵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一位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多项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