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意外 巧妙应对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4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当学生的独特感受出现并出乎意料时,我们该怎么做呢?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变成小孩子就是要拥有小孩子的思维。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智慧,呵护孩子思维的火花,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以生成来应对生成,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从而让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一、面对意外,给学生一个把话说完的机会
  课堂上,也许老师觉得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这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的时候,可是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当他们还有话要说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学生通过自读、讨论,读懂了故事内容,通过自编、自演,对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憨厚可爱的小猪、勤劳简朴的小牛、聪明能干的小猴,学生都演得入境传神。学习顺利进入总结、明理环节。老师问:“小猪、小牛、小猴他们的做法你最赞赏谁?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当时,大家纷纷表扬小猴聪明,小牛真节俭,批评小猪太贪吃了。就在我准备圆满地结束本课的学习时,有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很吃惊,又有些恼火,但我决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请他说说自己的看法。结果他给了大家一个精彩的答案:“我把小猴和小猪的办法加在一起。我先吃一些,尝过滋味以后再把剩下的麦种种下地,等第二年收获更多的麦子;然后再吃一些,还可以送给别人一些,剩下的再种下地,再收获。这样,我年年都能吃到好吃的,年年都有更多的麦子。” 这一个性见解赢得了大家一致的掌声。
  二、面对意外,引导孩子把意思说明白
  教学中学生意见有分歧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来稳定课堂情绪,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这场危机,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趣。
  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一课交流中,有一个女孩子的理想是做一个世界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她拿着自己初次设计的作品向大家自豪宣布:20年后世界上的男女老少都将会穿上她设计的服装!我们给予她热烈的掌声。在大家的掌声中,有一个男孩子却大声叫起来:“她吹牛,大家别相信!不要脸!”一下子,我们都愣住了,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向他。我耐心地问:“你为什么那么说?多不礼貌呀!”他气愤地指着她手里的图画说:“你们看,她还说男女老少都穿上她设计的服装呢,她图上画的全都是裙子,难道让我们男孩子也穿裙子吗?”听他一说,我们仔细看了看,好像画的都是裙子。已经有不少男生附和了,这个女生都要哭了,我心里也有些慌了,我小声问她:“怎么图上画的都是裙子?”她委屈地说:“第4排画的是裤子,是喇叭裤。”我再仔细看了看,真的,第4排画的是喇叭裤,不过那裤脚大得真像裙子!我示意大家安静,说:“我证明,她设计了男孩子穿的裤子,是喇叭裤,大家看!对吧!”学生纷纷说:“真的呀,真有裤子。”我笑着说:“我预测,20年后,世界上的男孩子将流行穿像裙子一样大裤脚的喇叭裤啦!”全场一齐笑了,我们又自然地开始了下一位同学的交流……
  三、面对意外,巧妙给予准确的点评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师既是对话的参与者,更是对话的推动者。课堂的瞬息万变要求教师睿智地进行引导,于不动声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对学生的见解要及时指出正确与错误,巧妙给以准确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对话能力,获得正确的知识信息。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完美体现。
  在教学说说写写《爱吃的水果》一课中,我在指导学生把橘子的形状说得更准确、生动一些时,我启发学生想象:你们看,这剥开皮以后的橘子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水晶饺子。”有的说:“很像大蒜瓣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些说得都挺好。可一个学生说:“像轮胎。”听到这个说法,当时我就一愣,真没想到还有这么想的,我大脑飞速地思考:他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这两样东西都是圆的,竖立起来都可以滚动,而且中间都是空心的,有这么多相似点,应该算可以吧!于是,我说:“是有点像, 可以。”但在课后,听课老师就这一点给我提出意见:“橘子是食品,是吃的,如果说橘子像轮胎,那这橘子还能引起人们的食欲吗?”我仔细想想:是呀,课上只是考虑了它们之间相似的地方,却忽视了作为食物的橘子自身的给人赏心悦目的特点,课上我给予学生的点评不是很好,当时我应该这样对学生说:“它们的形状是有点像,但是橘子是我们爱吃的一种水果,把它比做轮胎不大合适。”这个问题虽小,但却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了。它再次提醒我:无论你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智慧的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对教学“生成”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止!
  所以,课堂教学上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是学生、老师发展的节点。把握住它,我们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看到缤纷的色彩,课堂也更加和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不单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想尽一切方法,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学科知识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使他们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在这条不可预设的课堂教学旅途中,老师,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留住那瞬间的“生成”精彩吧!
其他文献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弱,在识字初期,尚未完全形成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牢固统一联系,他们的朗读就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如唱歌一般地读,很难将字词联合成语气连续的句子一气呵成地读出来,对句子的理解与表达就更难了。如何帮助低年级的儿童纠正以上的毛病,形成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读写结合的最高目标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个教师都应树立“为创造而教”的理念。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很好的素材。教师应从阅读教学中寻找触发想象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可以触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呢?本人认为课文中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悬念探究点  悬
初读《魅力语文教师的修炼》书名,深感高深,觉得自己与之有距离,遥不可及。进一步细读,发现文中主要记录了宋运来老师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一路走来的实践与感思,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显露出一位教育者的殷切育人情怀。  第一是信心。宋老師一路行走,一路历练,信心渐长。在增加教师自信心的同时,宋老师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信心,且不乏灵心妙思。你看,在习作评改方面,宋老师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逐项加分制,这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教材、学生对话,正确理解、掌握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需要用审视的眼光来重组文本,需要学会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取舍教学内容。这里笔者主要结合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这一课具体谈谈怎样取舍。  首先,在备课取向之间取舍  认真研读《孔子游春》这一课,就会发现有几个备课取向:从人物的了解来看,可以是走进孔子;从对比阅读今古文来看,可以是走进古文;当然也可以是走向思维,甚至注
郑板桥先生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话适用于诸多领域,对小学语文教学则可理解为“简约、创新”方能尽显语文教学本色。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课程理论纷繁复杂,课堂技术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超过学生的限度,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从而浮光掠影,让学生“吃不饱”,课堂教学顾此失彼。作为有责任感的
“比”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个数学定义用词简单:“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定义的内涵是“两数相除”。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也常用到“比”,生活中所用的“比”一般只涉及第一种外延,即同类量相比的情况。如男女生的人数比、果汁和水的质量比、模型和实物的长度比。再如,黄金比、连比、百分比、比例尺等等都是同类量的比,日常生活生产中几乎没有不同类数量相比的例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突出“读写的相互联系”,能否从阅读教学入手,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和提高习作方法呢?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渗透习作技巧、找到习作的训练点,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唱响了阅读与习作的协奏曲。  一、靠船下篙,进行片段仿写训练  仿写是阅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数二》这节传统课而言,很多老师都有过自己的思考,从导入到新授环节的设计,从操作到练习题的安排,都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前不久我校开展的青年教师研究课活动中,姜艳老师的教学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从古到今、从繁到简、从直观到抽象,如行云流水,让人兴趣盎然,体现了教师打破常规的个人思考。  一、巧设导入,让学习充满情趣  【片段一】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模糊的数量关系清晰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解决较复杂关系的应用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线段图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我们可以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地找到解题
二年级上学期的一堂课,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次不是“作文课”的作文课。  去年深秋的一天,前一天还是骄阳似火,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可到了晚上,却狂风大作,天气骤然变冷。第二天早晨,气温竟然下降了10度左右,好像季节一下子从夏天跨入了冬天。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语文,我像往常一样端着书本早早来到教室。只见昨天还大开着的窗户今天关得紧紧的,早早到来的同学们虽然衣服穿得挺厚,可脸儿还是冻得红红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