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9-02
本学期我校初二物理备课组就《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开展了教学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七节,本节教学需要两课时完成。两课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用了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进行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及时让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试图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下面就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明确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思考
两课时的引课部分,我们用了同一段视频资料,这段视频资料节选自电影《笑功震武林》,视频中女主角用一只手托着高高的包子屉,另一只手迅速击打下面的一层包子屉,受到击打的一层包子屉飞出,上面的几层笼屉稳稳落在手上,被打出的笼屉飞到餐桌上,受到餐桌的摩擦力,滑行一段后停在桌面上。第一课时的核心知识是惯性,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的是上面几层笼屉的情况,在另一只手击打前,上面几层高高的笼屉处于什么状态,在另一只手击打后,上面几层高高的笼屉处于什么状态,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具有的性质。第二课时的核心知识是惯性定律,希望学生体会到,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第二课时放这段视频资料,我们引导学生观察的对象是飞到餐桌上的笼屉,请学生说出笼屉到桌子上的情况,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同一段视频资料,观察不同的对象,可研究不同的物理问题,可见观察是开展物理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初二的学生通常有较强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容易被客观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喜欢观察生动、不平常的现象,但他们的观察往往会浮于表面,有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前先明确观察的对象,或看视频、演示实验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重点,再重复一遍视频或演示,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会有利于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的物理问题,并进行思考。
第二、丰富感性认识,奠定思维基础
第一课时看完视频后,用象棋子代替包子屉,请学生看看老师的“武功”,五个象棋子叠放在讲桌上静止,先问学生,如果老师用长木尺击打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几个棋子会怎样,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进行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再做抽纸条、弹钢片等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寻找几个实验的共同点,得出静止物体的共性。再将一个木块放在小车上,问学生木块和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受阻停下,车上的木块会怎样,并进行演示,并观看足球放在汽车顶上,与汽车同时向前运动,汽车刹车停下,足球向前运动的视频,请学生思考运动物体的共性。演示实验过程中还使用摄像头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大量的实验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接受抽象的惯性概念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第二课时看完视频后,请学生想象自己骑自行车下坡,坡道下边连着一段水平路面,不再蹬车,自行车会怎样?学生回答自行车会继续向前,教师问永远不会停吗?学生说会行驶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教师再问,那行驶多长距离后停下来呢?学生出现不同说法,此时,教师请学生再想,这段水平路面是砂石路面,或者是乡间土路,和平整的水泥路面,车子运动情况相同吗?什么改变了车的运动状态?学生回答摩擦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为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奠定思维基础。再请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操作兴趣,获得更丰富的数据支持,为后续的科学推理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归纳总结推理,锻炼培养思维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做了固体具有惯性的演示,还做了液体具有惯性的演示实验,看了气体具有惯性的视频资料,结合实验和视频,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都具有惯性,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规律,但又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正确的物理规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科学地推理,才能得出物体完全不受外力时的情况,才能进一步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体会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惯性和惯性定律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必须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通过思维抽象,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规律的实质,才能更好地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开展物理思维的过程。
第四、应用概念规律,提高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地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和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进行规范表述,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第一课时的概念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某一惯性现象,并请多名学生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不同惯性现象,逐渐形成分析问题的流程和规范的文字表述。即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研究对象原来处理什么状态,出现哪些变化情况后,研究对象具有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出现了什么现象。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观看图片,请学生体会惯性给人类带来的弊和利,并说一说如何减少危害,说一说在生活中,你的哪些行为有意无意地用到物理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后,教师进行了物理学史中得出这一规律的相关人物及其贡献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批判精神和思维的创造性。最后又通过练习题的分析和解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物体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理解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以及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本学期我校初二物理备课组就《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开展了教学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七节,本节教学需要两课时完成。两课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用了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进行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及时让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试图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下面就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明确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思考
两课时的引课部分,我们用了同一段视频资料,这段视频资料节选自电影《笑功震武林》,视频中女主角用一只手托着高高的包子屉,另一只手迅速击打下面的一层包子屉,受到击打的一层包子屉飞出,上面的几层笼屉稳稳落在手上,被打出的笼屉飞到餐桌上,受到餐桌的摩擦力,滑行一段后停在桌面上。第一课时的核心知识是惯性,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的是上面几层笼屉的情况,在另一只手击打前,上面几层高高的笼屉处于什么状态,在另一只手击打后,上面几层高高的笼屉处于什么状态,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具有的性质。第二课时的核心知识是惯性定律,希望学生体会到,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第二课时放这段视频资料,我们引导学生观察的对象是飞到餐桌上的笼屉,请学生说出笼屉到桌子上的情况,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同一段视频资料,观察不同的对象,可研究不同的物理问题,可见观察是开展物理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初二的学生通常有较强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容易被客观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喜欢观察生动、不平常的现象,但他们的观察往往会浮于表面,有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前先明确观察的对象,或看视频、演示实验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重点,再重复一遍视频或演示,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会有利于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的物理问题,并进行思考。
第二、丰富感性认识,奠定思维基础
第一课时看完视频后,用象棋子代替包子屉,请学生看看老师的“武功”,五个象棋子叠放在讲桌上静止,先问学生,如果老师用长木尺击打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几个棋子会怎样,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进行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再做抽纸条、弹钢片等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寻找几个实验的共同点,得出静止物体的共性。再将一个木块放在小车上,问学生木块和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受阻停下,车上的木块会怎样,并进行演示,并观看足球放在汽车顶上,与汽车同时向前运动,汽车刹车停下,足球向前运动的视频,请学生思考运动物体的共性。演示实验过程中还使用摄像头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大量的实验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接受抽象的惯性概念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第二课时看完视频后,请学生想象自己骑自行车下坡,坡道下边连着一段水平路面,不再蹬车,自行车会怎样?学生回答自行车会继续向前,教师问永远不会停吗?学生说会行驶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教师再问,那行驶多长距离后停下来呢?学生出现不同说法,此时,教师请学生再想,这段水平路面是砂石路面,或者是乡间土路,和平整的水泥路面,车子运动情况相同吗?什么改变了车的运动状态?学生回答摩擦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为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奠定思维基础。再请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操作兴趣,获得更丰富的数据支持,为后续的科学推理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归纳总结推理,锻炼培养思维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做了固体具有惯性的演示,还做了液体具有惯性的演示实验,看了气体具有惯性的视频资料,结合实验和视频,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都具有惯性,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规律,但又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正确的物理规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科学地推理,才能得出物体完全不受外力时的情况,才能进一步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体会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惯性和惯性定律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必须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通过思维抽象,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规律的实质,才能更好地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开展物理思维的过程。
第四、应用概念规律,提高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地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和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进行规范表述,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第一课时的概念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某一惯性现象,并请多名学生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不同惯性现象,逐渐形成分析问题的流程和规范的文字表述。即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研究对象原来处理什么状态,出现哪些变化情况后,研究对象具有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出现了什么现象。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观看图片,请学生体会惯性给人类带来的弊和利,并说一说如何减少危害,说一说在生活中,你的哪些行为有意无意地用到物理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后,教师进行了物理学史中得出这一规律的相关人物及其贡献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批判精神和思维的创造性。最后又通过练习题的分析和解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物体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理解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以及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