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歌是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舞者踏地为节,边歌边舞,那是何等悠闲、愉悦的美好画面。如果孩子在音乐活动中也能达到如此美妙的心境,踏歌而起舞,那么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现实状况中,老师们也试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孩子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时达到审美共鸣。然而一旦忽略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将情境创设等同于物质材料的提供,忽略幼儿内在的情感需要,那么,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弄巧成拙。
案例一:累赘的手偶。大班韵律活动《啄木鸟》,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了一片树林,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只可以拿在手上的啄木鸟道具,意图让孩子身临其境,表现啄木鸟啄虫的场面。表面上看来华丽而热闹,事实上,幼儿只能用右手握住啄木鸟道具,来回在“树林”中穿梭,然后动动手腕,让啄木鸟的嘴巴敲击树洞,动作重复单一,毫无音乐感和美感可言,意境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由于道具过于具体逼真,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不利于自我提示,阻碍了动作的创造性发挥。
案例二:我喜欢小木房。中班音乐游戏“小白兔和大黑熊”,活动目标之一为:能较合拍地做兔跳和熊走的动作,并根据游戏情节,随着音乐的变化及时变换动作。游戏情节是这样的:小兔去看望大黑熊,吵醒他后却躲了起来,大黑熊找不到小兔只好重新回去睡觉。看着老师布置的活动室场景,简直令人眼花繚乱:小伞做的蘑菇、圣诞树摆成的树林、报纸揉成的假山、还有一间木制的小房子。哪知游戏刚刚开始,扮演小兔的孩子们便蜂拥至木房子前,拼命往里挤,因为小木房深深吸引了他们。在场景的刺激下,孩子们忘记了音乐的存在和角色的设定,而是把这个活动当成了捉迷藏游戏,在孩子的心里,躲在伞和树后面一目了然,很容易被发现,只有在木屋子里才是最安全的,此时音乐还在响着,老师手足无措,教室里乱成一团……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老师的所谓情境创设,其实只是给音乐活动穿上一件并不合适的外衣,华丽却无效。案例中的幼儿或毫不领情地“游离”在“情境”外;或脱离音乐,钟情于新异的道具带来的游戏刺激感,使音乐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了避免情境创设表面化、形式化,我们在活动中要从幼儿的内在需要出发,运用审美因素,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互动性,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使师生双方共同享受音乐的美与愉悦。
一、简单的道具,无穷的乐趣——亲手制作,让幼儿身心参与
合适的道具可以丰富音乐表演形式,在活动中,老师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制作精美的道具,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限制幼儿的想象空间,阻碍幼儿的创造性发挥。象征性的简易道具,既能发挥一物多用的功能,又能节约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简易的道具可以让幼儿亲手制作,这样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例如中班歌曲“粉刷匠”,虽然只有四个乐句,但是歌曲风格活泼诙谐,富有动感,给表演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我与孩子共同讨论道具的制作方式,然后一起用毛线、广告纸等废旧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刷子道具,有孩子提出:“我在电视上看到别人刷墙,还戴了顶帽子的。”于是,我们又用旧报纸折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有趣极了,俨然一群小小粉刷匠的模样。在活动中,我们把活动室当成粉刷匠的工作现场,孩子们自主寻找喜欢的物品边唱边按节奏表演粉刷的动作,并且对歌词“刷了房顶又刷墙”进行了改编:“刷了黑板又刷门”、“刷了桌子刷椅子”、“刷了外面刷里面”、“刷了柜子又刷床”……孩子们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边唱边舞,愉快极了。为增加情趣,我又引导孩子模仿机器人的动作刷,他们的动作顿时变得断顿而僵直;还可以摆个造型互相刷,幼儿自由结伴,一人扮演雕塑摆好造型不动,另一人扮演粉刷匠,在雕塑身上的各个部位随节奏表演粉刷动作,幼儿情绪高涨,既感受到了音乐表演的乐趣,又体验了合作表演的成功感。
二、流动的音乐,梦幻的情境——情感互动,让幼儿真情投入
风格各异的音乐有着迥然不同的情绪和结构,充满了意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用情感与幼儿交流,用眼神与幼儿沟通,激发幼儿的学习心向,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首先,教师对美的音乐要有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捕捉,然后在歌唱、舞蹈甚至是言语交流时,都应满含情感,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孩子,感染孩子。如在中班音乐活动“树”中,我在导入部分使用了一段轻音乐作为背景,这段音乐摘自于班得瑞乐团的专辑《春野》,该音乐以春天为主题,采集最纯净的虫鸣鸟语,如一股清流席卷而来,把人带入梦幻般的仙境。随着鸟鸣声的此起彼伏,背景音乐慢慢展开,老师扮作小鸟,边在孩子们面前缓缓飞过,边用柔美的声音轻轻讲述:“春天来了,山坡前飞来一群美丽的小鸟,嘴里都含着一粒种子,它们把种子播撒在山坡上,对着种子歌唱,期待种子快快长大,好让它们落户安家。小种子们,醒一醒,快快发芽长大吧!”大多数孩子都被动听的音乐和故事情节打动,趴在地上扮起了种子,但由于是借班上课,还有一位个性很强的女孩子冷眼旁观,不为所动,我轻轻走过去,抚摸着她的身体:“雨水滋润着你,阳光温暖着你,泥土妈妈轻轻呼唤着你‘孩子,快快长大吧!’”在情感的带动下,在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她的排斥心理慢慢消退,逐渐进入情境,伏在地上蜷曲着身体,扮演起了小种子。随着音乐的推动,老师的语言和眼神的交流,“小种子们”由沉睡中,慢慢苏醒、发芽、生长、开枝、散叶。最后,全体伸长手臂,长成了一棵棵大树,却如出一辙。我努力寻找着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哟,这里是一片多美的树林啊!有高高的树,刚发芽的树,健壮的树……”音乐中风声响起,一棵棵形态各异的“大树”摆动起肢体,随着音乐节拍轻轻晃动起来,美不胜收。
可见,只有教师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幼儿亲密互动,才能把幼儿带入情境,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三、真实的环境,虚拟的意境——走进自然,让幼儿享受快乐
走进大自然,孩子的眼中不仅有鸟语花香、大树林立,而且有树叶舞蹈的身影、动物躲藏的踪迹。教师应保留一颗童心,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寻求和创设真实而又虚幻的音乐情境。
幼儿园有一块小山坡,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不仅可以嬉戏,更是他们自由展示的舞台。音乐活动“秋叶”就在这里展开——寻找一棵大树妈妈,与她说一会儿道别的悄悄话;捡起一捧落叶,抛向天空,看着落叶在空中旋转、飞舞、飘落的姿态,歌唱着“转转转,转转转,转上天,摇摇摇,摇摇摇,摇下地”,创编出不同的动作:张开双臂旋转着身体、以弧线的路线转动手腕、扭着小腰摇晃手臂……孩子的动作足以让你眼花缭乱;“躺在地上睡一觉”,快乐而自由地躺在草地上,仿佛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此时此刻,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活动的意境中,平时拘谨内向的孩子也敞开身心,尽情享受着在大自然中歌唱和表演的惬意。
伴随着音乐,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拨动了孩子歌唱和舞蹈的心弦,有效的音乐情境带着灵动的生命力,让音乐活动焕发无穷的魅力。
案例一:累赘的手偶。大班韵律活动《啄木鸟》,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了一片树林,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只可以拿在手上的啄木鸟道具,意图让孩子身临其境,表现啄木鸟啄虫的场面。表面上看来华丽而热闹,事实上,幼儿只能用右手握住啄木鸟道具,来回在“树林”中穿梭,然后动动手腕,让啄木鸟的嘴巴敲击树洞,动作重复单一,毫无音乐感和美感可言,意境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由于道具过于具体逼真,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不利于自我提示,阻碍了动作的创造性发挥。
案例二:我喜欢小木房。中班音乐游戏“小白兔和大黑熊”,活动目标之一为:能较合拍地做兔跳和熊走的动作,并根据游戏情节,随着音乐的变化及时变换动作。游戏情节是这样的:小兔去看望大黑熊,吵醒他后却躲了起来,大黑熊找不到小兔只好重新回去睡觉。看着老师布置的活动室场景,简直令人眼花繚乱:小伞做的蘑菇、圣诞树摆成的树林、报纸揉成的假山、还有一间木制的小房子。哪知游戏刚刚开始,扮演小兔的孩子们便蜂拥至木房子前,拼命往里挤,因为小木房深深吸引了他们。在场景的刺激下,孩子们忘记了音乐的存在和角色的设定,而是把这个活动当成了捉迷藏游戏,在孩子的心里,躲在伞和树后面一目了然,很容易被发现,只有在木屋子里才是最安全的,此时音乐还在响着,老师手足无措,教室里乱成一团……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老师的所谓情境创设,其实只是给音乐活动穿上一件并不合适的外衣,华丽却无效。案例中的幼儿或毫不领情地“游离”在“情境”外;或脱离音乐,钟情于新异的道具带来的游戏刺激感,使音乐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了避免情境创设表面化、形式化,我们在活动中要从幼儿的内在需要出发,运用审美因素,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互动性,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使师生双方共同享受音乐的美与愉悦。
一、简单的道具,无穷的乐趣——亲手制作,让幼儿身心参与
合适的道具可以丰富音乐表演形式,在活动中,老师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制作精美的道具,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限制幼儿的想象空间,阻碍幼儿的创造性发挥。象征性的简易道具,既能发挥一物多用的功能,又能节约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简易的道具可以让幼儿亲手制作,这样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例如中班歌曲“粉刷匠”,虽然只有四个乐句,但是歌曲风格活泼诙谐,富有动感,给表演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我与孩子共同讨论道具的制作方式,然后一起用毛线、广告纸等废旧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刷子道具,有孩子提出:“我在电视上看到别人刷墙,还戴了顶帽子的。”于是,我们又用旧报纸折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有趣极了,俨然一群小小粉刷匠的模样。在活动中,我们把活动室当成粉刷匠的工作现场,孩子们自主寻找喜欢的物品边唱边按节奏表演粉刷的动作,并且对歌词“刷了房顶又刷墙”进行了改编:“刷了黑板又刷门”、“刷了桌子刷椅子”、“刷了外面刷里面”、“刷了柜子又刷床”……孩子们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边唱边舞,愉快极了。为增加情趣,我又引导孩子模仿机器人的动作刷,他们的动作顿时变得断顿而僵直;还可以摆个造型互相刷,幼儿自由结伴,一人扮演雕塑摆好造型不动,另一人扮演粉刷匠,在雕塑身上的各个部位随节奏表演粉刷动作,幼儿情绪高涨,既感受到了音乐表演的乐趣,又体验了合作表演的成功感。
二、流动的音乐,梦幻的情境——情感互动,让幼儿真情投入
风格各异的音乐有着迥然不同的情绪和结构,充满了意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用情感与幼儿交流,用眼神与幼儿沟通,激发幼儿的学习心向,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首先,教师对美的音乐要有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捕捉,然后在歌唱、舞蹈甚至是言语交流时,都应满含情感,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孩子,感染孩子。如在中班音乐活动“树”中,我在导入部分使用了一段轻音乐作为背景,这段音乐摘自于班得瑞乐团的专辑《春野》,该音乐以春天为主题,采集最纯净的虫鸣鸟语,如一股清流席卷而来,把人带入梦幻般的仙境。随着鸟鸣声的此起彼伏,背景音乐慢慢展开,老师扮作小鸟,边在孩子们面前缓缓飞过,边用柔美的声音轻轻讲述:“春天来了,山坡前飞来一群美丽的小鸟,嘴里都含着一粒种子,它们把种子播撒在山坡上,对着种子歌唱,期待种子快快长大,好让它们落户安家。小种子们,醒一醒,快快发芽长大吧!”大多数孩子都被动听的音乐和故事情节打动,趴在地上扮起了种子,但由于是借班上课,还有一位个性很强的女孩子冷眼旁观,不为所动,我轻轻走过去,抚摸着她的身体:“雨水滋润着你,阳光温暖着你,泥土妈妈轻轻呼唤着你‘孩子,快快长大吧!’”在情感的带动下,在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她的排斥心理慢慢消退,逐渐进入情境,伏在地上蜷曲着身体,扮演起了小种子。随着音乐的推动,老师的语言和眼神的交流,“小种子们”由沉睡中,慢慢苏醒、发芽、生长、开枝、散叶。最后,全体伸长手臂,长成了一棵棵大树,却如出一辙。我努力寻找着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哟,这里是一片多美的树林啊!有高高的树,刚发芽的树,健壮的树……”音乐中风声响起,一棵棵形态各异的“大树”摆动起肢体,随着音乐节拍轻轻晃动起来,美不胜收。
可见,只有教师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幼儿亲密互动,才能把幼儿带入情境,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三、真实的环境,虚拟的意境——走进自然,让幼儿享受快乐
走进大自然,孩子的眼中不仅有鸟语花香、大树林立,而且有树叶舞蹈的身影、动物躲藏的踪迹。教师应保留一颗童心,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寻求和创设真实而又虚幻的音乐情境。
幼儿园有一块小山坡,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不仅可以嬉戏,更是他们自由展示的舞台。音乐活动“秋叶”就在这里展开——寻找一棵大树妈妈,与她说一会儿道别的悄悄话;捡起一捧落叶,抛向天空,看着落叶在空中旋转、飞舞、飘落的姿态,歌唱着“转转转,转转转,转上天,摇摇摇,摇摇摇,摇下地”,创编出不同的动作:张开双臂旋转着身体、以弧线的路线转动手腕、扭着小腰摇晃手臂……孩子的动作足以让你眼花缭乱;“躺在地上睡一觉”,快乐而自由地躺在草地上,仿佛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此时此刻,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活动的意境中,平时拘谨内向的孩子也敞开身心,尽情享受着在大自然中歌唱和表演的惬意。
伴随着音乐,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拨动了孩子歌唱和舞蹈的心弦,有效的音乐情境带着灵动的生命力,让音乐活动焕发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