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从2006年起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们的艰难辛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正如于漪老师在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上所说的,“我们这些西装革履的语文老师与那种着一袭青衫、书卷味十足的旧式教书先生相比,视野更开阔,知识结构更合理了,但却更没有自信了”。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我们中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变得缩手缩脚,成了“放手先生”甚至“甩手先生”。语文是古老的。几千年中华文明涌动于字里行间;语文又是年轻的。它的大门永远向生活敞开。语文应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责任脚踏实地,勤学苦恩,做好学生的引领者,架起语文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魅力,进而喜欢语文,体悟到美丽汉字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目前,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践行新课程精神。坚守自己的主导地位。
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吕叔湘说的,“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有了”,一句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省我们自身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得承认,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自个读”就能读懂的,虽说教师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但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具体到语文课上的学生阅读,没有了教师的参与,像这样的阅读,永远只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等于任其自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语文课上,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的精当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就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缜密思维及优美语言在课堂上的发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少了一些明媚的春光。
二、提高丰富自身的学识,具备主导的能力。
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好学才能更好吃透学科知识,而不是浮于文字表面;好学才能跟上形势,给学生一桶活水。深思才能解决方法问题,才能更好和学生的心灵对准音调。
一篇课文看起来简单,但是如果教师立足点较低,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深入浅出地把握住课文的关键所在,那就会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如何才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是阅读是思考。阅读是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提高其思想境界与文化品味的基础工程。联合国第16届大会早就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认为“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将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指标。任何出类拔萃的写作者,首先必然是永不间断、长于吸收的阅读者: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能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跨学科的或人文、或社会、或自然、或经济等科学知识丰富广博,需用之时便能信手拈来。应该说语文教学的力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力量。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三、潜心探究教法,形成个性,做优秀的引领者。
虽说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才是永远不息的“源”。但这几点必须注意到:首先,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把语文的魅力展示给学生。所以说要分析自已。研究自己。要熟悉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入,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其次要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启发学生思考,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就行的。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江南的冬景》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要披情人文,教师需激情似火,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充满诗情和智慧的文字感染教师自己,才能感染学生。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
1998年,笔者还在淮阴师范学院上学时,有幸聆听了于漪老师在清江中学的一场讲座,快七十岁的老人了,却神采奕奕,虽只是一场讲座却恰如春风化雨,深入听者的心灵深处。如今笔者已毕业十几年了,于漪老师那“教文育人…文道合一”的思想还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我想这种精神对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个人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活水。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做教参的复制者,要争傲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者;真正勤学苦恩,身体力行学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正确践行新课程精神。坚守自己的主导地位。
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吕叔湘说的,“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有了”,一句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省我们自身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得承认,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自个读”就能读懂的,虽说教师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但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具体到语文课上的学生阅读,没有了教师的参与,像这样的阅读,永远只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等于任其自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语文课上,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的精当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就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缜密思维及优美语言在课堂上的发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少了一些明媚的春光。
二、提高丰富自身的学识,具备主导的能力。
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好学才能更好吃透学科知识,而不是浮于文字表面;好学才能跟上形势,给学生一桶活水。深思才能解决方法问题,才能更好和学生的心灵对准音调。
一篇课文看起来简单,但是如果教师立足点较低,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深入浅出地把握住课文的关键所在,那就会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如何才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是阅读是思考。阅读是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提高其思想境界与文化品味的基础工程。联合国第16届大会早就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认为“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将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指标。任何出类拔萃的写作者,首先必然是永不间断、长于吸收的阅读者: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能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跨学科的或人文、或社会、或自然、或经济等科学知识丰富广博,需用之时便能信手拈来。应该说语文教学的力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力量。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三、潜心探究教法,形成个性,做优秀的引领者。
虽说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才是永远不息的“源”。但这几点必须注意到:首先,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把语文的魅力展示给学生。所以说要分析自已。研究自己。要熟悉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入,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其次要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启发学生思考,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就行的。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江南的冬景》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要披情人文,教师需激情似火,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充满诗情和智慧的文字感染教师自己,才能感染学生。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
1998年,笔者还在淮阴师范学院上学时,有幸聆听了于漪老师在清江中学的一场讲座,快七十岁的老人了,却神采奕奕,虽只是一场讲座却恰如春风化雨,深入听者的心灵深处。如今笔者已毕业十几年了,于漪老师那“教文育人…文道合一”的思想还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我想这种精神对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个人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活水。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做教参的复制者,要争傲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者;真正勤学苦恩,身体力行学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