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平时教学,还是优质课评选,课堂上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让教师始料未及,出现尴尬局面。诸如,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答案有偏差,学生故意作出异常举动,接话茬,出洋相等情况。那么,怎样才能得体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营造和谐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环境中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其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来看看一个案例吧:
我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分析到第五节:烈士牺牲的经过。让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当他读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其一是手枪,立仆”时,一个男学生竟然模拟枪响,“啪”的一声,并且还做出手枪射击的动作,顿时全班一阵哄笑,读课文的同学只好忍气坐下,庄重肃穆的气氛被打破。同学们回头看看那位出洋相的同学,又转过脸来看着我。我当时,告诫自己要冷静,不能发作。心里想:都高二的学生了,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
我定了定神,马上让这个同学站起来,他以为要挨批啦,耷拉着脑袋,不知所措。我却让他找出这几句话再读一遍,他先是一愣,然后,很认真很动情地读了一遍。
我问他为什么鲁迅先生强调用“其一是手枪”,为什么“从背部人”呢?
他马上回答:手抢,说明这里有反动派的头目;手枪,还具有隐蔽性;从后边打枪,说明他们早就知道刘和珍是学生领袖,反映反动派狠毒,阴险。他分析得很到位,同学们马上报以热烈掌声。我也满意的点头示意让他坐下。
下课后我想:要不是他这一声“枪响”,这个细节也许就被我忽略了,备课时,我是没有注意这个细节的。
另外,我要是瞪起眼来批评,他的这番见解,就被抹杀了。看来,越是有表现欲望的同学,越是能发表超乎寻常的见解。
当时,我还是委婉地提醒他,看来“不能随便放黑枪了”,他不好意思地摸着头坐下了。
总结这一过程,收获颇多:
一、心情平静,教师一定要有很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它由当时一定的情境所起,并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具有多变性、冲动性。如果遇到意外变故,教师常常慌张失措、冲动恼怒。试想当时我如果大发雷霆,将该生驱逐出教室,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因此理智清醒是教师情绪控制的前提。既心平气和又不姑息迁就,更不火冒三丈,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平静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来对症下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随机应变,教师一定要有因势利导的能力。
随机应变,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艺术和个人智慧的集中表现。但是“随机”不能“随意”,“应变”不能“乱变”,一定要围绕所学内容,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像我在课上让那位同学,思考回答的几个问题,就是由他注意的“手枪”,结合文章主题所作的深入挖掘,既消除了场面的尴尬,又及时调控了气氛,还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文本中来,可谓一举多得。
三、适度评价,教师要有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力。
评价学生要有分寸,否则会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以及思维方向上的偏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其他表现给予过分的肯定和表扬,有些甚至是溢美之词,这会让学生得意和漂浮;还有的老师觉得学生的回答或表现不尽人意,便把脸一沉,赌气让学生坐下。这两种情形,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我想好的做法是:适时,适度,不失体。
适时,时机恰当,效果更佳。适度,就是掌握分寸,评价得当。教师要明白。师生活动是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明辨是非,知晓对错,又能让学生心悦诫服地接受教师的意见,努力做到不失体统。
在上边所说的案例中,等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我委婉地提醒他“不能随便放黑枪了”,就有肯定他回答问题的意思,又让他明白课上要注意自己的表现要得体,让他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对全体同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创建和谐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性,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情境及学生学习实际,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还会使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效颇多。
我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分析到第五节:烈士牺牲的经过。让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当他读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其一是手枪,立仆”时,一个男学生竟然模拟枪响,“啪”的一声,并且还做出手枪射击的动作,顿时全班一阵哄笑,读课文的同学只好忍气坐下,庄重肃穆的气氛被打破。同学们回头看看那位出洋相的同学,又转过脸来看着我。我当时,告诫自己要冷静,不能发作。心里想:都高二的学生了,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
我定了定神,马上让这个同学站起来,他以为要挨批啦,耷拉着脑袋,不知所措。我却让他找出这几句话再读一遍,他先是一愣,然后,很认真很动情地读了一遍。
我问他为什么鲁迅先生强调用“其一是手枪”,为什么“从背部人”呢?
他马上回答:手抢,说明这里有反动派的头目;手枪,还具有隐蔽性;从后边打枪,说明他们早就知道刘和珍是学生领袖,反映反动派狠毒,阴险。他分析得很到位,同学们马上报以热烈掌声。我也满意的点头示意让他坐下。
下课后我想:要不是他这一声“枪响”,这个细节也许就被我忽略了,备课时,我是没有注意这个细节的。
另外,我要是瞪起眼来批评,他的这番见解,就被抹杀了。看来,越是有表现欲望的同学,越是能发表超乎寻常的见解。
当时,我还是委婉地提醒他,看来“不能随便放黑枪了”,他不好意思地摸着头坐下了。
总结这一过程,收获颇多:
一、心情平静,教师一定要有很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它由当时一定的情境所起,并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具有多变性、冲动性。如果遇到意外变故,教师常常慌张失措、冲动恼怒。试想当时我如果大发雷霆,将该生驱逐出教室,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因此理智清醒是教师情绪控制的前提。既心平气和又不姑息迁就,更不火冒三丈,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平静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来对症下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随机应变,教师一定要有因势利导的能力。
随机应变,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艺术和个人智慧的集中表现。但是“随机”不能“随意”,“应变”不能“乱变”,一定要围绕所学内容,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像我在课上让那位同学,思考回答的几个问题,就是由他注意的“手枪”,结合文章主题所作的深入挖掘,既消除了场面的尴尬,又及时调控了气氛,还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文本中来,可谓一举多得。
三、适度评价,教师要有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力。
评价学生要有分寸,否则会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以及思维方向上的偏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其他表现给予过分的肯定和表扬,有些甚至是溢美之词,这会让学生得意和漂浮;还有的老师觉得学生的回答或表现不尽人意,便把脸一沉,赌气让学生坐下。这两种情形,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我想好的做法是:适时,适度,不失体。
适时,时机恰当,效果更佳。适度,就是掌握分寸,评价得当。教师要明白。师生活动是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明辨是非,知晓对错,又能让学生心悦诫服地接受教师的意见,努力做到不失体统。
在上边所说的案例中,等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我委婉地提醒他“不能随便放黑枪了”,就有肯定他回答问题的意思,又让他明白课上要注意自己的表现要得体,让他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对全体同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创建和谐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性,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情境及学生学习实际,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还会使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效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