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宗旨”,就是指小学科学课程要达到的目的。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下面我就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
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改后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目前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明显带有学术化、学科化倾向,本身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局限于本学科范围内,甚至在本学科范围,他们在应用性科学和技术上的素质也较薄弱。“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备一桶水”。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师生教学的知识比值。这是教学规律的必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教师还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电”,改变“一桶水”的现状,保持“源头”的活水长流不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职业是一个以人类文化成果塑造心灵,培育新人的神圣事业。教学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的多重性,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缺乏文化底蕴,要想成为通才 专长的复合型教师是不可能的,其后劲也是不足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不要忘记自己神圣的职责,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专业(理化生地)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展对学生思想领域的教育。特别是学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的专业知识,需要我们的科学教师要不断地补充到自己的头脑中,避免知识性错误在课堂上出现。现举几例。
1.1《水》单元:涉及流量和流速的问题:流量=流速×时间。当我们控制流速一定的时候,就可以用时间来衡量流量的大小。
1.2《质量和重量》单元:很多的科学教师弄不太清楚这两个概念,而我们的科学教材在这方面处理得也不妥,混淆了质量和重量这两个概念,都是以“重量”代替“质量”。《空气》单元——“空气是否有重量”;《沉浮》单元:“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沉浮等。质量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量,重量是重力对这些物质产生的相应的作用力。物体不一定有重量,因为它可以处在无重力的地方,但它一定有质量。重量的单位是牛顿,同一物体的重量是可以变化的(如在不同的位置)。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同一物理的质量是不变化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形状、位置、温度等无关。
1.3《声音》单元:你是如何理解噪音的?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義,通常把不需要的声音或者说无价值的声音叫噪音。一般意义上的噪音指的还是过响声、妨碍声和不愉快声。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噪音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损害听力、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在这里给各位科学教师提出几点希望:①首先对科学、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科学课等概念作一番认真的思考和理解;②阅读科学史、科学哲学的书籍,如《大学科学读本》、《科学技术史概论》、《科学究竟是什么》、《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等;③要博学多识,补补中学的科学知识。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2.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2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
2.3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因为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3.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4.合理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课改进行了教材多样化的改革,允许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教材,可以说,再完美的教材,也很难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另外,由于编写与出版的时间差,也可能会出现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弊病。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明确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一种必要的材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授课时间是可调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
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改后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目前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明显带有学术化、学科化倾向,本身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局限于本学科范围内,甚至在本学科范围,他们在应用性科学和技术上的素质也较薄弱。“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备一桶水”。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师生教学的知识比值。这是教学规律的必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教师还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电”,改变“一桶水”的现状,保持“源头”的活水长流不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职业是一个以人类文化成果塑造心灵,培育新人的神圣事业。教学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的多重性,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缺乏文化底蕴,要想成为通才 专长的复合型教师是不可能的,其后劲也是不足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不要忘记自己神圣的职责,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专业(理化生地)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展对学生思想领域的教育。特别是学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的专业知识,需要我们的科学教师要不断地补充到自己的头脑中,避免知识性错误在课堂上出现。现举几例。
1.1《水》单元:涉及流量和流速的问题:流量=流速×时间。当我们控制流速一定的时候,就可以用时间来衡量流量的大小。
1.2《质量和重量》单元:很多的科学教师弄不太清楚这两个概念,而我们的科学教材在这方面处理得也不妥,混淆了质量和重量这两个概念,都是以“重量”代替“质量”。《空气》单元——“空气是否有重量”;《沉浮》单元:“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沉浮等。质量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量,重量是重力对这些物质产生的相应的作用力。物体不一定有重量,因为它可以处在无重力的地方,但它一定有质量。重量的单位是牛顿,同一物体的重量是可以变化的(如在不同的位置)。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同一物理的质量是不变化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形状、位置、温度等无关。
1.3《声音》单元:你是如何理解噪音的?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義,通常把不需要的声音或者说无价值的声音叫噪音。一般意义上的噪音指的还是过响声、妨碍声和不愉快声。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噪音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损害听力、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在这里给各位科学教师提出几点希望:①首先对科学、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科学课等概念作一番认真的思考和理解;②阅读科学史、科学哲学的书籍,如《大学科学读本》、《科学技术史概论》、《科学究竟是什么》、《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等;③要博学多识,补补中学的科学知识。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2.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2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
2.3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因为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3.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4.合理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课改进行了教材多样化的改革,允许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教材,可以说,再完美的教材,也很难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另外,由于编写与出版的时间差,也可能会出现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弊病。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明确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一种必要的材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授课时间是可调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