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和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培养全球化石油工程师已成为我国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校-企-校”合作建立全日制工程硕士中东地区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胜任海外石油市场国际石油工程师的有益尝试。作为我国首个工程硕士海外联合培养基地,中东地区联合培养基地既培养了石油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工程硕士的国际胜任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工程硕士;实践
一、導言
“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1]。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2]。“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众多,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的差异化赋予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复杂性。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应当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肩负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使命。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65年的办学历程中,“国之所需,校之所重”是一以贯之的选择,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学校确立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如何优化和利用国内外石油高等教育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国际规范的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石油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要战略任务。[3]
伴随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和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我国石油能源战略确定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开发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联合部的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之一。中东石油以其巨大的储产量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东地区的需求和利益,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合作进入“快车道”,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机遇。
中国石油企业进驻海外市场,特别是阿拉伯石油市场,迫切需要一批掌握石油工程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熟悉资源国语言和文化,知晓国际规则,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油气资源国家和地区开展石油天然气投资业务和相关的工程技术服务。中东地区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经济与我国差异较大,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新的全球化挑战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通过与海外院校、企业合作走向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全球化工程类人才。
相较于一些国际教育项目将国际化等同于“欧美化”,我校利用行业优势积极拓展与中东、俄罗斯、巴西等地高校的合作渠道,强化工程硕士国际化教育项目与中国石油工业需求及国外石油资源国的关联性,积极承担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使命。
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建设中东地区联合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一)整合国际教育资源,创新“双校-双企”四方协同的跨国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能够向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实践机会、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奖金,是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4]。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利用学校人力资源开展产品技术更新,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校科研以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条的形成,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联合培养模式。
我校自2009年起与阿联酋哈利法科学技术大学(Khalif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ST)-阿布扎比石油学院(Petroleum Institute,Abu Dhabi,PI)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经过9年互谅合作,形成了“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培养模式,即PI校内实践基地 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企业实践基地,我校导师 PI导师,我校硕士学位证书 PI硕士学位证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PI在课程设置、教师互聘互访、教学实践等环节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实践能力。工程硕士在我校完成一年全英文课程学习,随后赴PI进行两年的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经过三年教学实践训练,学生完成两篇独立的学术毕业论文并分别获得我校与PI的硕士学位。我校与PI各配备一名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PI侧重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与我校石油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相结合,实现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全面融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多次走访我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部,切实了解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的人才需求,即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了解各种国际运作规则,通晓多元文化,适应复杂的国际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这一需求,校企签订并开展了“跨学科、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订单式培养。中石油驻阿联酋分公司配合ADNOC,参与联合培养基地项目的招生、管理、教学、科研、思想建设等各个环节,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ADNOC为联合培养的驻外学生提供奖助学金资助,并为学生毕业后提供在ADNOC实习三年的机会,实现“1 2 3”为期6年的跨国工程实践联合培养。
(二)统筹“一校两区、两区一校”的优质资源,完善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2015年由教育部获批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成为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署。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与北京主校区互补借力,差异化发展,充分利用克拉玛依“石油石化城”密集的石油石化产业优势,着力为学生提供工程实习基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建设海外油气勘探亟需的优势学科专业的全英文课程
从2009年开始,学校选择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这三个一级特色优势学科开设了3门全英文硕士课程,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和国际化课程体系,从全球聘用师资,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和国际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全英文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嵌入”,通过采取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跨国石油公司高管专题讲座等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生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全英文硕士课程已扩展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与探测技术、能源金融与能源系统分析这5个领域,共聘请了70余名国外著名大学教授和跨国石油公司资深专家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
工程硕士通过一年全英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英语交流基础,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赴PI进行为期两年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构建“课程-校内平台-设计大赛-校外基地” 四级递进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学校建成了涵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与技术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学科与工程等学科领域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体系。以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开设了一系列以基础、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成长进步,学校打造了“学、赛、研”三位一体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合作,创办了“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与道达尔国际石油教授协会(Total Professors Association,TPA)合作,已连续11年围绕石油石化前沿主题领域举办全英文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校以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等国际权威学会的学术活动为载体,搭建了“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国际化交流大平台,促进学生国际双向流动,在跨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优化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工程硕士海外联合培养过程中,学校在“选、派、管、回、用”环节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选拔注重提前准备、广泛动员、留学培训和及时的一对一问题指导,最后的选拔名单由校内专家面试评审决定,评审时将实践创新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查相结合;派出前有完善的校内研究生教育全流程职能部门的系统培训;在国外培养期间有规范的党建管理办法和学术管理流程,以保障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回国有规范的学籍变更流程,确保研究生的后续学习、医疗、就业等无缝衔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中东工程硕士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有效保障。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对驻外学生通过奖学金形式资助学费和生活费,学校常年保障对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的资金支持。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连续三年成功申请“教育部直属高校外籍文教专家年度聘请计划学校特色项目”,并获得教育部学校特色项目支持经费。
近年来,依托中阿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年均有十余名教授进行双方互访,深化科研合作,开展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双方互访交流有利于校内青年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国外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方法和手段。
三、结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是我国石油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基地,肩负着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传承石油精神和文化精神的重大使命。工程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中东工程硕士海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符合我校“服务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的定位,是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层次国际化石油人才培养模式,占领全球石油工程师人才库制高点,稳步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在服务“一带一路”中追求跨越发展[N].人民日报,2017-04-13.
[2]董渊,刘丽霞,张伟,赵可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6.
[3]俞繼仙,薛庆忠,苏玉亮,等.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3-16.
[4]姜志胜,戴剑勇,张新华,等.完善产学研基地培养模式与机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J].南华大学学报,2012(13):83-85.
编辑 熊恩顺 校对 朱婷婷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工程硕士;实践
一、導言
“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1]。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2]。“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众多,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的差异化赋予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复杂性。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应当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肩负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使命。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65年的办学历程中,“国之所需,校之所重”是一以贯之的选择,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学校确立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如何优化和利用国内外石油高等教育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国际规范的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石油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要战略任务。[3]
伴随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和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我国石油能源战略确定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开发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联合部的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之一。中东石油以其巨大的储产量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东地区的需求和利益,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合作进入“快车道”,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机遇。
中国石油企业进驻海外市场,特别是阿拉伯石油市场,迫切需要一批掌握石油工程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熟悉资源国语言和文化,知晓国际规则,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油气资源国家和地区开展石油天然气投资业务和相关的工程技术服务。中东地区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经济与我国差异较大,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新的全球化挑战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通过与海外院校、企业合作走向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全球化工程类人才。
相较于一些国际教育项目将国际化等同于“欧美化”,我校利用行业优势积极拓展与中东、俄罗斯、巴西等地高校的合作渠道,强化工程硕士国际化教育项目与中国石油工业需求及国外石油资源国的关联性,积极承担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使命。
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建设中东地区联合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一)整合国际教育资源,创新“双校-双企”四方协同的跨国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能够向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实践机会、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奖金,是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4]。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利用学校人力资源开展产品技术更新,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校科研以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条的形成,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联合培养模式。
我校自2009年起与阿联酋哈利法科学技术大学(Khalif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ST)-阿布扎比石油学院(Petroleum Institute,Abu Dhabi,PI)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经过9年互谅合作,形成了“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培养模式,即PI校内实践基地 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企业实践基地,我校导师 PI导师,我校硕士学位证书 PI硕士学位证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PI在课程设置、教师互聘互访、教学实践等环节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实践能力。工程硕士在我校完成一年全英文课程学习,随后赴PI进行两年的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经过三年教学实践训练,学生完成两篇独立的学术毕业论文并分别获得我校与PI的硕士学位。我校与PI各配备一名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PI侧重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与我校石油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相结合,实现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全面融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多次走访我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部,切实了解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的人才需求,即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了解各种国际运作规则,通晓多元文化,适应复杂的国际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这一需求,校企签订并开展了“跨学科、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订单式培养。中石油驻阿联酋分公司配合ADNOC,参与联合培养基地项目的招生、管理、教学、科研、思想建设等各个环节,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ADNOC为联合培养的驻外学生提供奖助学金资助,并为学生毕业后提供在ADNOC实习三年的机会,实现“1 2 3”为期6年的跨国工程实践联合培养。
(二)统筹“一校两区、两区一校”的优质资源,完善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2015年由教育部获批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成为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署。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与北京主校区互补借力,差异化发展,充分利用克拉玛依“石油石化城”密集的石油石化产业优势,着力为学生提供工程实习基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建设海外油气勘探亟需的优势学科专业的全英文课程
从2009年开始,学校选择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这三个一级特色优势学科开设了3门全英文硕士课程,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和国际化课程体系,从全球聘用师资,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和国际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全英文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嵌入”,通过采取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跨国石油公司高管专题讲座等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生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全英文硕士课程已扩展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与探测技术、能源金融与能源系统分析这5个领域,共聘请了70余名国外著名大学教授和跨国石油公司资深专家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
工程硕士通过一年全英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英语交流基础,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赴PI进行为期两年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构建“课程-校内平台-设计大赛-校外基地” 四级递进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学校建成了涵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与技术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学科与工程等学科领域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体系。以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开设了一系列以基础、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成长进步,学校打造了“学、赛、研”三位一体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合作,创办了“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与道达尔国际石油教授协会(Total Professors Association,TPA)合作,已连续11年围绕石油石化前沿主题领域举办全英文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校以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等国际权威学会的学术活动为载体,搭建了“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国际化交流大平台,促进学生国际双向流动,在跨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优化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工程硕士海外联合培养过程中,学校在“选、派、管、回、用”环节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选拔注重提前准备、广泛动员、留学培训和及时的一对一问题指导,最后的选拔名单由校内专家面试评审决定,评审时将实践创新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查相结合;派出前有完善的校内研究生教育全流程职能部门的系统培训;在国外培养期间有规范的党建管理办法和学术管理流程,以保障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回国有规范的学籍变更流程,确保研究生的后续学习、医疗、就业等无缝衔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中东工程硕士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有效保障。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对驻外学生通过奖学金形式资助学费和生活费,学校常年保障对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的资金支持。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连续三年成功申请“教育部直属高校外籍文教专家年度聘请计划学校特色项目”,并获得教育部学校特色项目支持经费。
近年来,依托中阿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年均有十余名教授进行双方互访,深化科研合作,开展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双方互访交流有利于校内青年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国外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方法和手段。
三、结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是我国石油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基地,肩负着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传承石油精神和文化精神的重大使命。工程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中东工程硕士海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符合我校“服务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的定位,是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层次国际化石油人才培养模式,占领全球石油工程师人才库制高点,稳步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在服务“一带一路”中追求跨越发展[N].人民日报,2017-04-13.
[2]董渊,刘丽霞,张伟,赵可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6.
[3]俞繼仙,薛庆忠,苏玉亮,等.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3-16.
[4]姜志胜,戴剑勇,张新华,等.完善产学研基地培养模式与机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J].南华大学学报,2012(13):83-85.
编辑 熊恩顺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