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所有的探究都起源于一个对探究者来说“新颖”的问题、情境或素材,探究都会经历一个过程,运用一些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探究都要在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进行观察。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
作为一个初中化学教师,应不断从课堂实验、学生实验,社会实践,家庭小作业,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研究开发适合与探究学习的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提炼化学问题
一切探究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利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化学角度去看待、分析生活问题,逐步把生活问题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景中体验化学问题,化抽象为具体,使课本知识鲜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市场上买回来的松花蛋有涩味,平时在食用时人们是怎样处理的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答出“用醋蘸着吃”。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涩味的松花蛋蘸着醋之后就变得美味可口了呢?当学生对这一生活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化学思维去分析,并引导学生将松花蛋捣碎加水搅拌,提取浸出液,检验其酸碱性。同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明确松花蛋浸出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由于含有氢氧化钠,让学位生明白松花蛋中的“苦涩味”实质就是其中“碱性物质”在“作怪”。由此引导学生猜想:“松花蛋蘸醋之后就变得鲜美可口”是不是因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从“松花蛋蘸醋之后就变得鲜美可口”到“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这是一个把“生活问题”转化成为“化学问题”的过程。
二、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情景中探究化学知识
在课堂中,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存在矛盾,已知和未知存在矛盾,引导学生将这些矛盾转化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
松花蛋浸出液中的碱与白醋中的酸是否发生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探究”:松花蛋浸出液中滴加白醋,观察有没有反应现象。由此启发学生对出现的疑点进行探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松花蛋浸出液中的碱与白醋发生了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各小组的方案:有的学生说:可以向松花蛋浸出液中滴入几滴石蕊,溶液变成蓝色,然后再滴入白醋,观察颜色的变化。也有学生说:可以向松花蛋浸出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然后再滴入白醋,观察颜色的变化。老师此时不能急于下结论,应该组织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用酚酞检验反应是否发生其现象非常明显,而选择石蕊来检验反应是否发生其现象不明显。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感受为什么选择酚酞来检验“酸和碱之间是否发生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以孤立、脱离情景的形式获得知识,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从整体上领悟,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收集探究的证据
证据是证明的依据,是为猜想和假设服务的。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在实验的基础上,在对多方面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客观的判断。
收集证据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不仅仅依靠教师提供证据,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多渠道地收集证据。善于广泛收集证据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体现。收集证据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将所收集到的证据及时、全面地进行整理,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化学的真实情况。学生收集的证据往往纷繁复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众多证据进行分类、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精华,真正为猜想与假设服务?首先,要引导学生整合证据,将众多的资料进行分类,力求保留精华;其次要引导学生将有关的证据进行关联,找出资料中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及内在联系,力求形成证据链;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从收集证据中获得新的信息,与已有信息相关联,运用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借助专题研究,利用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在中考复习阶段,采用以课外探究欲课上交流相结合的实验专题探究,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高品质思维。
例如在复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对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确,引导和安排学生课下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下一节课上交流。学生就会去查阅或自行设计了很多方案,设计如下图所示:
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到实验室去进行实验展示,并进行方案的评价。在实验室同学们都被精彩的实验陶醉了,但是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质疑: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也与水反应,应该进行对照实验。也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存在的一些不足:胶头滴管吸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较少,实验现象不明显等。我以此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了,进行了实验改进,组装了简易装置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通过实验专题探究,一方面巩固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优化了思维品质。学生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我构建知识体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所有的探究都起源于一个对探究者来说“新颖”的问题、情境或素材,探究都会经历一个过程,运用一些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探究都要在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进行观察。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
作为一个初中化学教师,应不断从课堂实验、学生实验,社会实践,家庭小作业,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研究开发适合与探究学习的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提炼化学问题
一切探究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利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化学角度去看待、分析生活问题,逐步把生活问题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景中体验化学问题,化抽象为具体,使课本知识鲜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市场上买回来的松花蛋有涩味,平时在食用时人们是怎样处理的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答出“用醋蘸着吃”。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涩味的松花蛋蘸着醋之后就变得美味可口了呢?当学生对这一生活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化学思维去分析,并引导学生将松花蛋捣碎加水搅拌,提取浸出液,检验其酸碱性。同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明确松花蛋浸出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由于含有氢氧化钠,让学位生明白松花蛋中的“苦涩味”实质就是其中“碱性物质”在“作怪”。由此引导学生猜想:“松花蛋蘸醋之后就变得鲜美可口”是不是因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从“松花蛋蘸醋之后就变得鲜美可口”到“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这是一个把“生活问题”转化成为“化学问题”的过程。
二、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情景中探究化学知识
在课堂中,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存在矛盾,已知和未知存在矛盾,引导学生将这些矛盾转化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
松花蛋浸出液中的碱与白醋中的酸是否发生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探究”:松花蛋浸出液中滴加白醋,观察有没有反应现象。由此启发学生对出现的疑点进行探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松花蛋浸出液中的碱与白醋发生了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各小组的方案:有的学生说:可以向松花蛋浸出液中滴入几滴石蕊,溶液变成蓝色,然后再滴入白醋,观察颜色的变化。也有学生说:可以向松花蛋浸出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然后再滴入白醋,观察颜色的变化。老师此时不能急于下结论,应该组织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用酚酞检验反应是否发生其现象非常明显,而选择石蕊来检验反应是否发生其现象不明显。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感受为什么选择酚酞来检验“酸和碱之间是否发生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以孤立、脱离情景的形式获得知识,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从整体上领悟,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收集探究的证据
证据是证明的依据,是为猜想和假设服务的。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在实验的基础上,在对多方面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客观的判断。
收集证据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不仅仅依靠教师提供证据,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多渠道地收集证据。善于广泛收集证据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体现。收集证据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将所收集到的证据及时、全面地进行整理,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化学的真实情况。学生收集的证据往往纷繁复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众多证据进行分类、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精华,真正为猜想与假设服务?首先,要引导学生整合证据,将众多的资料进行分类,力求保留精华;其次要引导学生将有关的证据进行关联,找出资料中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及内在联系,力求形成证据链;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从收集证据中获得新的信息,与已有信息相关联,运用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借助专题研究,利用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在中考复习阶段,采用以课外探究欲课上交流相结合的实验专题探究,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高品质思维。
例如在复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对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确,引导和安排学生课下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下一节课上交流。学生就会去查阅或自行设计了很多方案,设计如下图所示:
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到实验室去进行实验展示,并进行方案的评价。在实验室同学们都被精彩的实验陶醉了,但是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质疑: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也与水反应,应该进行对照实验。也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存在的一些不足:胶头滴管吸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较少,实验现象不明显等。我以此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了,进行了实验改进,组装了简易装置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通过实验专题探究,一方面巩固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优化了思维品质。学生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我构建知识体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