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试着从宣扬文化魅力,唤醒学生兴趣;利用教材,挖掘文化内涵;以节日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以地方文化资源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惩罚方式,“文化惩罚方式”以疏代罚;创新阅读体验,古为今用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传统文化如此重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花发而芳草菲,佳木秀而繁阴盛”的森林,让他们体会心旷神怡、乐而忘归的心境,最终达到“几欲前行,欲达其深”的境界。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在课堂里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呢? 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宣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张载有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为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我试着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 宣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唯美性
在高一阶段我就一直跟学生宣扬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的重要作用。诗歌不仅能给人诗意的生活,它还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远方。你不用出门,就能通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水波涟涟、皓月千里的雄浑; 不用出屋,就可以通过“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感受到清风明月下一叶扁舟的洒脱。诗还能给你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诗中,既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娇羞可人、芳心萌动的儿女情态,又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破楼兰、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 既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依依不舍、伤感销魂的离别之情,又有“仓皇一别卌年整,且喜重逢背未弓”的望眼欲穿、久别重逢的重逢之喜; 既有“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神”的静以修身、不染红尘的飘逸,又有“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的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豪迈。
(二)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众多流传千古、值得诵读的千古名篇,也有众多意味深长、值得流传的故事。为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可以是诵读《论语》《孟子》《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篇目,也可以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孝道故事、爱国故事等经典传统故事,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让同学们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种树人”,发现传统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二、 充分利用教材,结合“一点四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优秀人物身上的品质
语文教材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影子,如有“仁者爱人”(出自《论语》)的仁,有“舍身而取义者也”(出自《鱼我所欲也》)的义,有“克己复礼为仁”(出自《论语》)的礼,有“小知不及大知”(出自《逍遥游》)的知,还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出自《论语》)的信,还可以从中读出文人雅士、仁人志士身上的高贵品质。如荆轲的舍生取义、忠君报国(教材节选《荆轲刺秦王》),屈原的浩然正气、不与世同流合污(教材节选《离骚》),苏武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材节选《苏武传》),陶渊明的蔑视权贵、淡泊名利(教材节选《归园田居》)等。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德构成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筑成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指引着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奋勇前进。
三、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逐渐渗透的今天,学生们的记忆更多的是被“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西方节假日所霸占,而忽视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同学们更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我努力做到把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重阳节、冬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定下一个主题活动,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活动。以重阳节为例,重阳节当月,我们定的主题是“九九重阳日,浓浓敬老情”,事先要求学生课外找寻与重阳节相关联的诗句,如“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等一起鉴赏评读,体会诗人们各种情怀。除了要求学生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作外,还要求收集与重阳节相关的文章、阅读题,一起阅读,一起鉴赏。不仅如此,我们还去探寻重阳节的习俗,挖掘它的深刻文化內涵。在课堂上举行“聚首重阳,心怀孝道”的演讲比赛,让同学们把自己对父母之爱、祖孙之情的深刻体会展示出来。“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是学生们在参与重阳节系列活动后对重阳节的最佳感悟。
四、 以地方文化资源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地方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爱一方文化”,各地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是语文课堂的源泉之一。以我所在的泉州为例,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底蕴,既有民间故事、打油诗、山歌、风俗文化等乡土文化,又有泉州特有的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渗入到课堂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 举行闽南文化知识竞赛。内容有闽南语打油诗创作大赛、闽南语讲故事大赛、闽南知识知多少等。通过比赛,不仅可以让同学们熟悉闽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更能体会它的美,从而爱上它。2. 举行“木偶剧进课堂”活动,通过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学生爱上闽南木偶剧。
五、 创新惩罚方式,“文化惩罚方式”以疏代罚,乐在其中
徐干有云:“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③惩罚学生不是教育目的,关键是让他们懂得自己错了。总有那么几个调皮蛋不肯好好的背诗,一般而言,我并不喜欢罚抄,机械的抄写并不能让他们记住诗歌内容。我从来都是秉持“非我不罚,罚必有道、有趣”的原则,罚他们唱歌。当然,并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传唱由诗歌改编的歌曲。毕竟“诗言志,歌咏言”,歌唱更需要情感的融入,这样就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罚抄已是麻木、厌恶,用唱歌的方式代替罚抄,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心灵的荒漠,让心灵遍植绿树,又可以又快又好的背诵诗歌,寓乐于背,以唱代背,何乐而不为呢?《满江红》《水调歌头》《送别》《明日歌》《苔》《三字经》等或原诗传唱,或诗作改编传唱,化无趣为有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罚的同时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 创新阅读体验,古为今用
变换体裁,将古典诗词转换成散文、现代诗词等,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为学生所接受。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④而古为今用的体验则让学生更加尽情地展示自己。以杜甫的《阁夜》为例,学生将《阁夜》改编成散文;我看见;日暮晚霞随风去,脉脉余晖随风扬。残阳如血,在一片寂静声里徐徐下沉,渐渐消逝于天际。冷风呼啸,悄怆幽邃的雪花渐簇琉璃目,惜往日,岁月愁; 我听见;夜半鼓角声渐起,壮哉雄兮惊魂魄。热泪盈眶声嘶竭,痛惜我儿魂归兮。我梦见;马蹄声扬,雄关漫道真如铁,黄沙漫扬,暮色蕴蕴中,烽火灼人心,昔日繁华,终化为黄土一抔。而另一个学生将韦庄的《菩萨蛮》改编成现代诗歌:我是人间的漂泊客,那等在时间岸边的姿容如杨柳的开败,轻絮在魏王堤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我是漂泊天涯的浪子,洛阳吹着春的暖,桃花点点绽放,细雨清点花儿,不醉,不归,老死他乡。那碧波春水,烟笼堤岸,我是相思相忆的忧愁,波光里的鸳鸯,在我心上沉浮。落日西沉的余晖是我丝丝愁恨,踏月而来,拥抱尘埃。我是思念,是悲苦,是漂泊。我是人间的漂泊客,默然,相爱,思君,君不知。改编,一方面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更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一举兩得。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自己的芳华,让国人在国家强大时高喊“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不忘谦恭有礼,以诚待人;让国人在国家衰亡时高喊“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忘以身殉国,砥砺前行。正因为有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大气磅礴,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也正因为传统文化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渗透它,传承它,使之更好更快地流传、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宋·张载.《理学丛书:张载集》[M].中华书局,2012.
[3]三国·徐干.《中论解诂:新编诸子集成续编》[M].中华书局,2014.
[4][德]尼采著.《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作者简介:
黄静,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内坑中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传统文化如此重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花发而芳草菲,佳木秀而繁阴盛”的森林,让他们体会心旷神怡、乐而忘归的心境,最终达到“几欲前行,欲达其深”的境界。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在课堂里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呢? 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宣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张载有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为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我试着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 宣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唯美性
在高一阶段我就一直跟学生宣扬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的重要作用。诗歌不仅能给人诗意的生活,它还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远方。你不用出门,就能通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水波涟涟、皓月千里的雄浑; 不用出屋,就可以通过“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感受到清风明月下一叶扁舟的洒脱。诗还能给你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诗中,既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娇羞可人、芳心萌动的儿女情态,又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破楼兰、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 既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依依不舍、伤感销魂的离别之情,又有“仓皇一别卌年整,且喜重逢背未弓”的望眼欲穿、久别重逢的重逢之喜; 既有“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神”的静以修身、不染红尘的飘逸,又有“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的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豪迈。
(二)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众多流传千古、值得诵读的千古名篇,也有众多意味深长、值得流传的故事。为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可以是诵读《论语》《孟子》《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篇目,也可以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孝道故事、爱国故事等经典传统故事,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让同学们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种树人”,发现传统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二、 充分利用教材,结合“一点四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优秀人物身上的品质
语文教材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影子,如有“仁者爱人”(出自《论语》)的仁,有“舍身而取义者也”(出自《鱼我所欲也》)的义,有“克己复礼为仁”(出自《论语》)的礼,有“小知不及大知”(出自《逍遥游》)的知,还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出自《论语》)的信,还可以从中读出文人雅士、仁人志士身上的高贵品质。如荆轲的舍生取义、忠君报国(教材节选《荆轲刺秦王》),屈原的浩然正气、不与世同流合污(教材节选《离骚》),苏武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材节选《苏武传》),陶渊明的蔑视权贵、淡泊名利(教材节选《归园田居》)等。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德构成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筑成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指引着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奋勇前进。
三、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逐渐渗透的今天,学生们的记忆更多的是被“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西方节假日所霸占,而忽视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同学们更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我努力做到把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重阳节、冬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定下一个主题活动,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活动。以重阳节为例,重阳节当月,我们定的主题是“九九重阳日,浓浓敬老情”,事先要求学生课外找寻与重阳节相关联的诗句,如“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等一起鉴赏评读,体会诗人们各种情怀。除了要求学生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作外,还要求收集与重阳节相关的文章、阅读题,一起阅读,一起鉴赏。不仅如此,我们还去探寻重阳节的习俗,挖掘它的深刻文化內涵。在课堂上举行“聚首重阳,心怀孝道”的演讲比赛,让同学们把自己对父母之爱、祖孙之情的深刻体会展示出来。“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是学生们在参与重阳节系列活动后对重阳节的最佳感悟。
四、 以地方文化资源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地方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爱一方文化”,各地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是语文课堂的源泉之一。以我所在的泉州为例,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底蕴,既有民间故事、打油诗、山歌、风俗文化等乡土文化,又有泉州特有的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渗入到课堂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 举行闽南文化知识竞赛。内容有闽南语打油诗创作大赛、闽南语讲故事大赛、闽南知识知多少等。通过比赛,不仅可以让同学们熟悉闽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更能体会它的美,从而爱上它。2. 举行“木偶剧进课堂”活动,通过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学生爱上闽南木偶剧。
五、 创新惩罚方式,“文化惩罚方式”以疏代罚,乐在其中
徐干有云:“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③惩罚学生不是教育目的,关键是让他们懂得自己错了。总有那么几个调皮蛋不肯好好的背诗,一般而言,我并不喜欢罚抄,机械的抄写并不能让他们记住诗歌内容。我从来都是秉持“非我不罚,罚必有道、有趣”的原则,罚他们唱歌。当然,并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传唱由诗歌改编的歌曲。毕竟“诗言志,歌咏言”,歌唱更需要情感的融入,这样就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罚抄已是麻木、厌恶,用唱歌的方式代替罚抄,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心灵的荒漠,让心灵遍植绿树,又可以又快又好的背诵诗歌,寓乐于背,以唱代背,何乐而不为呢?《满江红》《水调歌头》《送别》《明日歌》《苔》《三字经》等或原诗传唱,或诗作改编传唱,化无趣为有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罚的同时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 创新阅读体验,古为今用
变换体裁,将古典诗词转换成散文、现代诗词等,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为学生所接受。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④而古为今用的体验则让学生更加尽情地展示自己。以杜甫的《阁夜》为例,学生将《阁夜》改编成散文;我看见;日暮晚霞随风去,脉脉余晖随风扬。残阳如血,在一片寂静声里徐徐下沉,渐渐消逝于天际。冷风呼啸,悄怆幽邃的雪花渐簇琉璃目,惜往日,岁月愁; 我听见;夜半鼓角声渐起,壮哉雄兮惊魂魄。热泪盈眶声嘶竭,痛惜我儿魂归兮。我梦见;马蹄声扬,雄关漫道真如铁,黄沙漫扬,暮色蕴蕴中,烽火灼人心,昔日繁华,终化为黄土一抔。而另一个学生将韦庄的《菩萨蛮》改编成现代诗歌:我是人间的漂泊客,那等在时间岸边的姿容如杨柳的开败,轻絮在魏王堤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我是漂泊天涯的浪子,洛阳吹着春的暖,桃花点点绽放,细雨清点花儿,不醉,不归,老死他乡。那碧波春水,烟笼堤岸,我是相思相忆的忧愁,波光里的鸳鸯,在我心上沉浮。落日西沉的余晖是我丝丝愁恨,踏月而来,拥抱尘埃。我是思念,是悲苦,是漂泊。我是人间的漂泊客,默然,相爱,思君,君不知。改编,一方面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更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一举兩得。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自己的芳华,让国人在国家强大时高喊“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不忘谦恭有礼,以诚待人;让国人在国家衰亡时高喊“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忘以身殉国,砥砺前行。正因为有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大气磅礴,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也正因为传统文化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渗透它,传承它,使之更好更快地流传、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宋·张载.《理学丛书:张载集》[M].中华书局,2012.
[3]三国·徐干.《中论解诂:新编诸子集成续编》[M].中华书局,2014.
[4][德]尼采著.《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作者简介:
黄静,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内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