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有很多,本文从《约婚夫妇》这一代表作品中一位女性形象出发,体现出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中女性人物的特点。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4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18-03
一、浪漫主义思潮中的宗教精神
18世纪末19世纪初,从德国开始了一场浪漫主义运动。在文学方面,浪漫主义不再模仿古典主义,而更看重现实,注重自身情感体会。而小说这种相对于诗歌更长的文体,更适合来表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及宗教问题。
亚历山大·曼佐尼的小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影响达到了高峰。信仰天主教的曼佐尼,在他的文学表现上也体现出新的宗教和人文思想。这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新的特点。
在曼佐尼的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反映出不同阶层的社会现状,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状态。浪漫主义文学表现每个人的真实情感,但是同时这些人是和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是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意大利是天主教国家,在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之前,天主教宗教文化占据整个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和作品都在抨击和否定天主教。直到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宗教的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最后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宗教思想的回归也反映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当时有很多作家宣传宗教思想来制约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这些作家大部分都是皈依天主教或者被宗教思想影响很深。因此在19世纪宗教思想的再次复兴,极大地影响了那个时期的文学。
宗教精神的复兴不仅仅给文学创作发展注入了新的信仰,也开启了文学发展新的篇章。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更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内心道德世界,弘扬美德,以此来慰藉读者的心灵。比如《约婚夫妇》中的女主人公露琪亚,她经常对上帝祷告,因为她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上帝都可以帮助她,因此她从来不会失望。
宗教精神的复兴体现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给文学作品带来一些神秘性。很多作家认为宗教思想一定要通过深刻的情感才能表达,因此文学作品中很多情感的表达也和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宗教精神总是神秘的,能够超越现实,从而到达理想的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中善良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并存,从对比中表达理想的人物形象。
最后,宗教精神的复兴激发了作家对研究和学习自身文化的极大兴趣。一些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中世纪时代为背景,为了展现浪漫主义时期的新气象。
总之,19世纪初,整个欧洲社会展现出宗教精神的回归,在這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也进一步发展。
二、曼佐尼的思想
亚历山大·曼佐尼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亚历山大·曼佐尼从内心深处还是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他来自贵族家庭,从小学习启蒙思想。青年时期他就开始接触米兰的文人,从他们那理解到一些更现实的问题,而不是之前古典主义提倡的远离现实的文学。当信仰天主教之后,他就深深地相信宗教对人类积极的作用。
1808年他和妻子结婚,这是他人生也是创作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的妻子信仰天主教,因此在她的影响下曼佐尼也皈依了天主教。之后曼佐尼的作品中基本都会表现出宗教精神提倡的人人平等、博爱等特点,也使他的文学渐渐靠近人民群众。
曼佐尼的宗教思想来源于早期的启蒙思想教育。他的宗教思想不是神秘的,也不是用来忏悔祷告的,而是他的内心道德伦理和逻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启蒙运动给曼佐尼的宗教思想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曼佐尼自身的基督教文化中带有一些悲观主义。
上帝似乎是远离人类的,但又以一种无法解释的方式干预着每个人的生活,人性标志着原罪,没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曼佐尼一直接受天主教的教义,在他的作品中宗教思想的体现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约婚夫妇》中,这是一部充满宗教思想的文学著作。
曼佐尼尊重事实,但是他的作品总是会被他的宗教理念所引导,因此他才会真切地面对丑恶,对于作恶他会严厉惩罚,受苦的人会得到上帝的庇佑。
《约婚夫妇》以17世纪为历史背景,这并不是因为曼佐尼对那个时期感兴趣,而是想通过相同的背景来表现当时所在的社会问题。
三、《约婚夫妇》概述
曼佐尼的小说是以17世纪为时代背景,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宗教都发生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充满压迫和战争。曼佐尼选择这个时期作为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因为与他所在的社会环境极为相似。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这是一个新的特点,因为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弘扬贵族的形象。而曼佐尼却批判这种以权势为尊的现象,重新评价历史中底层人民的地位。这一选择可以说是在宗教思想的指引下作出的,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使作者选择了底层的劳动人民。他对这些人的怜悯就如同上帝对他们的仁爱。这种对天命的虔诚是整篇小说的主要线索。
四、《约婚夫妇》中蒙扎修女人物形象
1.詹特鲁德成为修女
在已婚夫妇中,有众多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蒙扎修女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父亲是蒙扎的公爵,蒙扎公爵想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自己的大儿子,所以决定让他所有的儿女都去修道院修行。所以,詹特鲁德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还未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已经决定好了她的命运。因此,从一开始,整个家族都在为她今后的修道院生活做准备。给她取了一位圣母的名字,甚至她的玩具都是穿着修女服装的娃娃。
詹特鲁德本是一个简单善良的孩子,渴望自由,但是无法背叛家族。每日在修道院都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冲突。终于有一天她请教了一位同伴,同伴建议她给父亲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心愿。
经过多位同伴的帮助,这封信终于到了父亲的手中,但是并没有回信,詹特鲁德反而被院长训斥了,并转告她如果她可以好好表现,他就假装没有收到过那封信。一直惧怕父亲的詹特鲁德又妥协了。 根据当时的规定,递交了修行申请后,修女就会被送回自己家一个月,来了解和认识外面的社会。然后决定是否真心愿意放弃外面的自由生活而修行。詹特鲁德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可以在自己家里生活一个月。她迫不及待地想走出修道院,对她来说那里无疑是一座监牢。尽管她很清楚很快还会被送回修道院,并且家里的父亲总是那么严肃,使她胆战心惊。但是这一次她决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去抗争。
当詹特鲁德回到自己家后,几乎被所有人忽视,好像从来不存在她这个人,只有一个年轻的侍从除外。在家里所有人都非常严肃、冷漠。看到她的时候好像是看到罪人一样。仅仅只有偶尔的机会才能和家人呆在一起。
如果家里有客人,詹特鲁德就被关在一个房子里,有一个佣人伺候。她从来都不能出去。只有这个年轻侍从尊重她,同情她。因此詹特鲁德想写一个小纸条来感谢他。但是有一天她的女佣发现了她给这个年轻人写纸条,并且告诉了父亲。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就是一件丑闻,因此决定把她囚禁在房间,而那个年轻人在被扇了两个耳光后又被辞退。
詹特鲁德被关在房间四五天,女佣对她像其他人一样冷漠。可怜的詹特鲁德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和孤独。她明白她唯一的选择就是修道院,她觉得无力抗争,最终妥协,写信向父亲道歉,并决定遵从父亲的意愿。
詹特鲁德又非常后悔自己的决定。蒙扎修女就是痛苦生活的开始,她被迫听从父亲的安排,身边所有人认为家族名声重于一切。从某个角度讲这一点也表达了作者曼佐尼对詹特鲁德父亲所作所为的愤慨。她的父亲肯定无法想象,最后詹特鲁德可以违背社会风俗,自甘堕落。因此这不是一位真正的父亲,从未保护过女儿,忽略父权的根本作用。当他的女儿跪在他脚下乞求原谅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是他自己的目的。因此最后逼迫詹特鲁德向他妥协。
父亲对詹特鲁德从未有过关爱,和父亲谈话之后詹特鲁德更痛苦,父亲接受了她的道歉,全家人的态度立刻转变,她要进入修道院修行这个决定被所有人不停地重复,她似乎又成为世界的中心了。尽管她知道很快又要回到修道院,但是这短暂的幸福让她又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没有人真正在乎她的意愿,所有都是被父亲安排控制好的。
作品前半部分主要描述了詹特鲁德的悲剧命运,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很多,尤其是父亲的教育,强迫她接受自己以后成为修女的命运。但是接下来詹特鲁德的形象有所变化,不再是被人胁迫的受害者。她依然对摆脱这样的命运充满幻想,继续保持高傲的姿态,但又需要别人的关怀,在后悔与决定之间徘徊,种种思考造成她之后思想和性格的变化,甚至成为坏人的工具。
2.蒙扎修女的悲剧
在成为真正的修女之后,詹特鲁德并没有通过信仰的力量达到内心的平和,反而更渴望自由,厌恶现状,永远无法实现但又永远无法满足,这些占据着她的灵魂,使她的生活走向堕落。当她成为新进修女的老师之后,她便开始欺负那些新来的女孩。
小说一直在描述詹特鲁德的高傲和冷漠。直到艾哲都出现,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变得更糟糕。在修道院詹特鲁德住的房间离艾哲都的很近,每天可以从窗户相互看见对方。于是两人慢慢相互认识并且暧昧。当然这是不正当的行为,但是对于詹特鲁德来说却充满刺激和诱惑。她没有勇气背叛父亲给她安排好的生活,但同时她也不愿继续这样在修道院生活一辈子。因此当艾哲都跟她表白的时候,她并没有拒绝。
这就是她的悲剧,她没有能力来解脱自己,她已经妥协要做一辈子修女,却又一直渴望和别人接触。因此这两个人开始偷偷的私下见面,直到被另外一个修女知道。因此詹特鲁德二人将这个修女杀害了。其他修女毫不知情,以为她从墙角的洞逃了出去,最后去了荷兰。这样詹特鲁德和艾哲都保持关系一年之后,露琪亚来到了修道院。
所有对詹特鲁德这个人物形象的描述都反映了她的无助、无奈和犹豫。这样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迫使她屈服,并且使她渐渐误入歧途。那个时候的詹特鲁德尽管还不是蒙扎修道院的院长,但是她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因此她帮助前来求助的露琪亚母女。她享有整个镇子的尊敬和荣耀,不仅仅只是在修道院里。这种荣耀对于她来讲既是特权,但也是牢笼。
露琪亚在修道院第一次见到詹特鲁德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但很快从很多细节就会发现和她的年龄外貌有反差,比如苍白的脸色和黑色的修女服。但在之后两个人物的交集中,詹特鲁德又表现出她性格中妥协和无力的一面。艾哲都要求她帮助他抓住露琪亚,詹特鲁德最终同意了。当露琪亚发现她是帮凶之后,詹特鲁德被送往米兰的一个修道院,她也彻底悔悟,最终心甘情愿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
曼佐尼作品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人物。詹特鲁德的人物原型名叫玛丽亚娜(Marianna de Leyva),出生于1575年,是蒙扎公爵的女儿。为了不让她继承家产,她的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然后便去了西班牙,忘了他还有这个女儿。玛丽亚娜在修道院过了好几年之后,和一位贵族保罗有了恋爱关系。但是这个贵族已经有孩子了。有一天,一位修女想揭发他们之间的事情,最后被谋杀。还有另外两个修女也知道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想要揭发,一个被贵族杀了,另外一个逃跑出来并揭发了此事。玛丽亚娜被关进监狱15年,出来后她自愿继续在修道院修行,在那里又生活了28年,直到生命盡头。蒙扎修女被广为人知,也是因为曼佐尼这部作品,作者从蒙扎修女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她悲剧的一生。
五、结语
蒙扎修女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令人惋惜的一个悲剧形象,从某个角度讲其实从出生前就已经注定了她的悲剧一生。曼佐尼这部作品中的这位女性形象和宗教的天主精神紧密相连,当然这部作品中不仅仅是詹特鲁德,还有很多其他人物都是与宗教精神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看来,也是因为詹特鲁德没有真正地皈依天主教,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悲剧。因此从根源上来说,是作者内心有着强烈的宗教精神。
参考文献:
[1]La Letteratura Italiana,Corriera della Sera[M].Querra Edizioni,2005.
[2]Manzoni Alessandro,I promessi sposi[M].Milano: Rizzoli,2011.
[3]沈萼梅.意大利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刁瑞珍.外国文学史[M]. 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4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18-03
一、浪漫主义思潮中的宗教精神
18世纪末19世纪初,从德国开始了一场浪漫主义运动。在文学方面,浪漫主义不再模仿古典主义,而更看重现实,注重自身情感体会。而小说这种相对于诗歌更长的文体,更适合来表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及宗教问题。
亚历山大·曼佐尼的小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影响达到了高峰。信仰天主教的曼佐尼,在他的文学表现上也体现出新的宗教和人文思想。这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新的特点。
在曼佐尼的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反映出不同阶层的社会现状,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状态。浪漫主义文学表现每个人的真实情感,但是同时这些人是和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是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意大利是天主教国家,在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之前,天主教宗教文化占据整个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和作品都在抨击和否定天主教。直到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宗教的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最后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宗教思想的回归也反映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当时有很多作家宣传宗教思想来制约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这些作家大部分都是皈依天主教或者被宗教思想影响很深。因此在19世纪宗教思想的再次复兴,极大地影响了那个时期的文学。
宗教精神的复兴不仅仅给文学创作发展注入了新的信仰,也开启了文学发展新的篇章。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更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内心道德世界,弘扬美德,以此来慰藉读者的心灵。比如《约婚夫妇》中的女主人公露琪亚,她经常对上帝祷告,因为她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上帝都可以帮助她,因此她从来不会失望。
宗教精神的复兴体现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给文学作品带来一些神秘性。很多作家认为宗教思想一定要通过深刻的情感才能表达,因此文学作品中很多情感的表达也和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宗教精神总是神秘的,能够超越现实,从而到达理想的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中善良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并存,从对比中表达理想的人物形象。
最后,宗教精神的复兴激发了作家对研究和学习自身文化的极大兴趣。一些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中世纪时代为背景,为了展现浪漫主义时期的新气象。
总之,19世纪初,整个欧洲社会展现出宗教精神的回归,在這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也进一步发展。
二、曼佐尼的思想
亚历山大·曼佐尼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亚历山大·曼佐尼从内心深处还是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他来自贵族家庭,从小学习启蒙思想。青年时期他就开始接触米兰的文人,从他们那理解到一些更现实的问题,而不是之前古典主义提倡的远离现实的文学。当信仰天主教之后,他就深深地相信宗教对人类积极的作用。
1808年他和妻子结婚,这是他人生也是创作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的妻子信仰天主教,因此在她的影响下曼佐尼也皈依了天主教。之后曼佐尼的作品中基本都会表现出宗教精神提倡的人人平等、博爱等特点,也使他的文学渐渐靠近人民群众。
曼佐尼的宗教思想来源于早期的启蒙思想教育。他的宗教思想不是神秘的,也不是用来忏悔祷告的,而是他的内心道德伦理和逻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启蒙运动给曼佐尼的宗教思想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曼佐尼自身的基督教文化中带有一些悲观主义。
上帝似乎是远离人类的,但又以一种无法解释的方式干预着每个人的生活,人性标志着原罪,没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曼佐尼一直接受天主教的教义,在他的作品中宗教思想的体现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约婚夫妇》中,这是一部充满宗教思想的文学著作。
曼佐尼尊重事实,但是他的作品总是会被他的宗教理念所引导,因此他才会真切地面对丑恶,对于作恶他会严厉惩罚,受苦的人会得到上帝的庇佑。
《约婚夫妇》以17世纪为历史背景,这并不是因为曼佐尼对那个时期感兴趣,而是想通过相同的背景来表现当时所在的社会问题。
三、《约婚夫妇》概述
曼佐尼的小说是以17世纪为时代背景,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宗教都发生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充满压迫和战争。曼佐尼选择这个时期作为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因为与他所在的社会环境极为相似。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这是一个新的特点,因为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弘扬贵族的形象。而曼佐尼却批判这种以权势为尊的现象,重新评价历史中底层人民的地位。这一选择可以说是在宗教思想的指引下作出的,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使作者选择了底层的劳动人民。他对这些人的怜悯就如同上帝对他们的仁爱。这种对天命的虔诚是整篇小说的主要线索。
四、《约婚夫妇》中蒙扎修女人物形象
1.詹特鲁德成为修女
在已婚夫妇中,有众多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蒙扎修女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父亲是蒙扎的公爵,蒙扎公爵想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自己的大儿子,所以决定让他所有的儿女都去修道院修行。所以,詹特鲁德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还未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已经决定好了她的命运。因此,从一开始,整个家族都在为她今后的修道院生活做准备。给她取了一位圣母的名字,甚至她的玩具都是穿着修女服装的娃娃。
詹特鲁德本是一个简单善良的孩子,渴望自由,但是无法背叛家族。每日在修道院都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冲突。终于有一天她请教了一位同伴,同伴建议她给父亲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心愿。
经过多位同伴的帮助,这封信终于到了父亲的手中,但是并没有回信,詹特鲁德反而被院长训斥了,并转告她如果她可以好好表现,他就假装没有收到过那封信。一直惧怕父亲的詹特鲁德又妥协了。 根据当时的规定,递交了修行申请后,修女就会被送回自己家一个月,来了解和认识外面的社会。然后决定是否真心愿意放弃外面的自由生活而修行。詹特鲁德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可以在自己家里生活一个月。她迫不及待地想走出修道院,对她来说那里无疑是一座监牢。尽管她很清楚很快还会被送回修道院,并且家里的父亲总是那么严肃,使她胆战心惊。但是这一次她决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去抗争。
当詹特鲁德回到自己家后,几乎被所有人忽视,好像从来不存在她这个人,只有一个年轻的侍从除外。在家里所有人都非常严肃、冷漠。看到她的时候好像是看到罪人一样。仅仅只有偶尔的机会才能和家人呆在一起。
如果家里有客人,詹特鲁德就被关在一个房子里,有一个佣人伺候。她从来都不能出去。只有这个年轻侍从尊重她,同情她。因此詹特鲁德想写一个小纸条来感谢他。但是有一天她的女佣发现了她给这个年轻人写纸条,并且告诉了父亲。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就是一件丑闻,因此决定把她囚禁在房间,而那个年轻人在被扇了两个耳光后又被辞退。
詹特鲁德被关在房间四五天,女佣对她像其他人一样冷漠。可怜的詹特鲁德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和孤独。她明白她唯一的选择就是修道院,她觉得无力抗争,最终妥协,写信向父亲道歉,并决定遵从父亲的意愿。
詹特鲁德又非常后悔自己的决定。蒙扎修女就是痛苦生活的开始,她被迫听从父亲的安排,身边所有人认为家族名声重于一切。从某个角度讲这一点也表达了作者曼佐尼对詹特鲁德父亲所作所为的愤慨。她的父亲肯定无法想象,最后詹特鲁德可以违背社会风俗,自甘堕落。因此这不是一位真正的父亲,从未保护过女儿,忽略父权的根本作用。当他的女儿跪在他脚下乞求原谅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是他自己的目的。因此最后逼迫詹特鲁德向他妥协。
父亲对詹特鲁德从未有过关爱,和父亲谈话之后詹特鲁德更痛苦,父亲接受了她的道歉,全家人的态度立刻转变,她要进入修道院修行这个决定被所有人不停地重复,她似乎又成为世界的中心了。尽管她知道很快又要回到修道院,但是这短暂的幸福让她又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没有人真正在乎她的意愿,所有都是被父亲安排控制好的。
作品前半部分主要描述了詹特鲁德的悲剧命运,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很多,尤其是父亲的教育,强迫她接受自己以后成为修女的命运。但是接下来詹特鲁德的形象有所变化,不再是被人胁迫的受害者。她依然对摆脱这样的命运充满幻想,继续保持高傲的姿态,但又需要别人的关怀,在后悔与决定之间徘徊,种种思考造成她之后思想和性格的变化,甚至成为坏人的工具。
2.蒙扎修女的悲剧
在成为真正的修女之后,詹特鲁德并没有通过信仰的力量达到内心的平和,反而更渴望自由,厌恶现状,永远无法实现但又永远无法满足,这些占据着她的灵魂,使她的生活走向堕落。当她成为新进修女的老师之后,她便开始欺负那些新来的女孩。
小说一直在描述詹特鲁德的高傲和冷漠。直到艾哲都出现,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变得更糟糕。在修道院詹特鲁德住的房间离艾哲都的很近,每天可以从窗户相互看见对方。于是两人慢慢相互认识并且暧昧。当然这是不正当的行为,但是对于詹特鲁德来说却充满刺激和诱惑。她没有勇气背叛父亲给她安排好的生活,但同时她也不愿继续这样在修道院生活一辈子。因此当艾哲都跟她表白的时候,她并没有拒绝。
这就是她的悲剧,她没有能力来解脱自己,她已经妥协要做一辈子修女,却又一直渴望和别人接触。因此这两个人开始偷偷的私下见面,直到被另外一个修女知道。因此詹特鲁德二人将这个修女杀害了。其他修女毫不知情,以为她从墙角的洞逃了出去,最后去了荷兰。这样詹特鲁德和艾哲都保持关系一年之后,露琪亚来到了修道院。
所有对詹特鲁德这个人物形象的描述都反映了她的无助、无奈和犹豫。这样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迫使她屈服,并且使她渐渐误入歧途。那个时候的詹特鲁德尽管还不是蒙扎修道院的院长,但是她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因此她帮助前来求助的露琪亚母女。她享有整个镇子的尊敬和荣耀,不仅仅只是在修道院里。这种荣耀对于她来讲既是特权,但也是牢笼。
露琪亚在修道院第一次见到詹特鲁德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但很快从很多细节就会发现和她的年龄外貌有反差,比如苍白的脸色和黑色的修女服。但在之后两个人物的交集中,詹特鲁德又表现出她性格中妥协和无力的一面。艾哲都要求她帮助他抓住露琪亚,詹特鲁德最终同意了。当露琪亚发现她是帮凶之后,詹特鲁德被送往米兰的一个修道院,她也彻底悔悟,最终心甘情愿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
曼佐尼作品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人物。詹特鲁德的人物原型名叫玛丽亚娜(Marianna de Leyva),出生于1575年,是蒙扎公爵的女儿。为了不让她继承家产,她的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然后便去了西班牙,忘了他还有这个女儿。玛丽亚娜在修道院过了好几年之后,和一位贵族保罗有了恋爱关系。但是这个贵族已经有孩子了。有一天,一位修女想揭发他们之间的事情,最后被谋杀。还有另外两个修女也知道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想要揭发,一个被贵族杀了,另外一个逃跑出来并揭发了此事。玛丽亚娜被关进监狱15年,出来后她自愿继续在修道院修行,在那里又生活了28年,直到生命盡头。蒙扎修女被广为人知,也是因为曼佐尼这部作品,作者从蒙扎修女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她悲剧的一生。
五、结语
蒙扎修女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令人惋惜的一个悲剧形象,从某个角度讲其实从出生前就已经注定了她的悲剧一生。曼佐尼这部作品中的这位女性形象和宗教的天主精神紧密相连,当然这部作品中不仅仅是詹特鲁德,还有很多其他人物都是与宗教精神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看来,也是因为詹特鲁德没有真正地皈依天主教,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悲剧。因此从根源上来说,是作者内心有着强烈的宗教精神。
参考文献:
[1]La Letteratura Italiana,Corriera della Sera[M].Querra Edizioni,2005.
[2]Manzoni Alessandro,I promessi sposi[M].Milano: Rizzoli,2011.
[3]沈萼梅.意大利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刁瑞珍.外国文学史[M]. 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