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环境发展权及其保护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因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大量群体性事件,要想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再次发生就必须科学的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对生态环境发展权利的保护。
  关键词 环境权 发展权 生态环境发展权
  作者简介:周声,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063-02
  一、事件始末
  据新闻媒体报道,2012年7月1号至3号,四川省什邡市近百名市民和学生因为担心新开建的什邡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而前往市委、市政府上访,要求停建该项目。在上访示威过程中,当地群众和防暴警察发生了严重冲突,冲突过程中防爆警察向上访人群投掷催泪瓦斯和震爆弹,造成了13名群众受伤,而情绪激愤的群众则冲进了市委大楼,砸毁一楼大厅的设施,并推翻了现场停放的警车。在冲突过程中,警方还逮捕了27人。最终,为了平息事态,什邡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停止宏达钼铜项目的建设,且今后不再建设这个项目。至此,这一起因担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暂告平息。
  事件虽已平息,但是却发人深省,此次什邡群体性事件引发当地群众与政府之间冲突的根源是群众担心政府引进项目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广大什邡市民在得知自己的生态环境权利会受到影响时联合起来向当地政府主张自己的权利。在爆发了冲突之后,什邡的人民群众捍卫了自己的生态环境权利。其实,在当今社会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并不单单只有什邡一起,在前些年也发生过许多起因为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下是近五年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表:
  近五年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因为生态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可见,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展当中,公民的生态环境发展权利屡遭侵犯的今天迫切需要得到保障。否则,忽视生态环境发展权利将会在未来引发更多更大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二、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概念
  目前,在学界尚无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提法,更多的时候,学者们是把生态环境发展权分为环境权和发展权两个概念来探讨和研究。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冲突和矛盾越来越多,各地因为生态环境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存在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单纯的去讨论或研究环境权与发展权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多的去结合环境权与发展权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环境权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由发达国家提出并予以重视的,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们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等稀缺性资源在生存和生产利益上的矛盾,于是环境权作为平衡和制约人类合理利用稀缺性资源的权利就应运而生了。发展权的提出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最早出现在1969年阿尔及利亚正义与和平委员会关于“不发达国家发展权利”的报告之中。而塞内加尔的第一任最高院院长则把发展权作为一项国际人权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发展权的提出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的结果。当前,在环境权与发展权关系的协调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想经济发展必然要牺牲生态环境,环境权与发展权是对立的,因此,只有停止经济发展才能保护生态环境;但另一类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牺牲掉生态环境得大于失,所以主张保持经济发展应优先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牺牲环境谋求发展。这两类观点都是错误的,看待问题太过于片面。环境权与发展权虽然相互矛盾,但是又互相紧密联系,二者同属于国际人权法中的新一代人权,或者说是第三代人权,是新兴的人权形态。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片面的去看待其中一项权利。环境权与发展权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的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资源的消耗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质就是建立在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之上的,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就是导致现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的直接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环境保护又会反作用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最迫切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谋求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过的牺牲环境促成发展的错误路线是不能再走的,要想谋求发展就必须要兼顾环境,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否则只能是竭泽而渔,死路一条。正如有学者所说:“环境权本质上是一种与其它权利相冲突的权利,在一定意义上,它实际上起着控制其它权利的途径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定了对所有其它人权的功能上的限制,特别是当对环境作广义定义时,情况更是如此。”环境权与发展权统一的方面体现在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环境资源的保护也需要经济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就像牙签鸟和鳄鱼相互依存一样,鳄鱼需要牙签鸟来为它清除嘴巴里的食物残渣,牙签鸟则依靠吃食鳄鱼嘴巴里的食物残渣来生存。同时,环境权和发展权的价值追求是统一的,环境权是通过对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稀缺性资源保护,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享受一定环境品质的基本权利。而发展权则是则是通过对发展权利的诉求,使得每个人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其目的在于让全体人民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正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所以,环境权与发展权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讨论和研究,因此我认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提出能很好的解决环境权和发展权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发展权是由发展权利引申出来的一项权利,是发展权的子权利,可以定义为全体人民及所有个人所享有的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并享有生态环境发展所获得利益的平等的权利。它的落脚点是发展,其目的是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发展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人都有平等的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权利,在社会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前提,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如果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就会威胁人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人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权利的享有权利。并且每个人在谋求发展时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后代也有与自己平等的享有参与、促进、享受发展的机会。其二是人人都有享受生态环境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也就是共享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中写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是全体人民所共同享有的,每一个人均有权利享受到生态环境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三、生态环境发展权的保护
  生态环境发展权的实现离不开对其权利的保护,人类人权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一种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国家层面方针政策的制定。权利保护离不开国家层面方针政策的指导。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科学发展观思想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2年6月颁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也指出实施《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采取积极措施,更有效地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权利、环境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这些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都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实现指明了道路。
  第二,地方政府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据当地政府发布的公告中介绍,什邡投产的宏达钼铜项目是“5.12”特大地震灾区产业发展振兴的重大支撑性项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项目按照国家最新标准和最高要求,进行了国家级环境评价,并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审批。项目对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此重要而且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审批的项目为何还是会遭受当地群众的质疑,并继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呢,究其原因在于政府未能尽职履行自己的责任,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是政府工作的失职。在项目引进初期论证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情民意和什邡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又未能很好的与当地群众做好沟通解释工作,致使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带领地区人民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的高增长而置生态环境的破坏于不顾,或者干脆用生态环境的毁坏来换取GDP的增长。这样不负责任的蛮干践踏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发展的权利,导致了各地群体性事件的层出不穷。所以地方政府应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人民群众应增强自身权利保护意识。首先应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人权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人权知识,不断提高公民的人权意识;其次人民群众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应积极维护自身受到侵害的权利,但维护权利要通过法律途径;最后,应该不断健全人权保护机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社.2003.
  [2]周叶中主编.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5]邓敏贞.经济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冲突与协调.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3).
  [6]李艳芳.论环境权及其与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日照市五莲县人民法院洪凝法庭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将提高法官品格、自觉增强公正廉洁司法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以廉政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初步探索出一条将廉政文化“软力量”转化为广大法官公正廉洁司法“硬功夫”的新路子,由此既保证了广大法官在复杂社会形势下顶受住考验——“不出事”,又有效提高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平与正义的能力和水平——“干成了事”。  关键词 廉政文化 法官品格 司法能力  作
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它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作不起诉力度在加大,但作不起诉的人数比率还很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宽严相济 不起诉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童章军,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检察院。  中
摘 要 本文从实证调研的角度,重新审视以往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结合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提出相关可操作性建议,以期使这一制度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 羁押必要性 强制措施 侦查监督  作者简介:冯莹,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处长。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0
摘 要 由于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影响了对证人证言的质证、认证,甚至成为制约审判方式改革的“瓶颈”。2013新民事、刑事诉讼法对于关于证人保护的规定依然过于原则,因此从可操作性上进一步完善证人保护制度依然值得研究。  关键词 证人保护 出庭作证 审判方式 程序正义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
摘要当前量刑建议工作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量刑标准宽泛、量刑情节,复杂导致量刑不准确;部分量刑建议随意性大、质量不高影响法院对量刑建议的采纳率;量刑建议和法院判决缺少明确的量刑依据和法理说明,不利于执法统一和息诉服判。我们应深入理解刑罚制度的设置及量刑规律,确定科学、统一的量刑规范;将法院对量刑建议的采纳情况作为审判监督的重要依据;建立不采纳量刑建议判决书说明解释机制。  关键词量刑建议量刑情节量
摘 要 本文以江东法院党建工作状况为考察样本,就人民法院机关党建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简要的论述,以期对人民法院机关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助益。  关键词 党建 党建工作 法院  作者简介:吴爱智,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162-02  一、江东法院机关党建工作现状  江东法院现有党员80名,其中在职干
摘 要 版权商业性维权因涉及陷阱取证、恶意索赔等趋利性诉讼行为,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争议。本文以三面向公司版权商业性维权的诉讼群案为考察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司法实践在版权商业性维权领域的应对策略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 商业性维权 三面向公司 司法实践  作者简介:詹馥静,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
摘 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舆论监督思想,主要包括: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骨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舆论监督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前提。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
摘 要 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模式下,民事审判权与执行权统归法院麾下。由于两种权力性质与适用方式的不同,现实中往往是做出裁判易,转化为执行成果难。造成执行难的原因很多,从立法与司法体制层面而言,我国长期对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没有做出明确界定,执行权的配置与执行机构的设置不科学严重影响了裁判文书的执行,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改革执行程序与机构十分的必要。本文将从民事审判权与执行
摘 要 在公众对于知情权日益重视的社会环境下,检察机关如何健全完善新形势下检察权的运行机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检察宣告制度的创立顺应了司法公开的要求,增强了检察执法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升了检察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关键词 司法公开 规范严谨 检察宣告  作者简介:刘源吉,法学硕士,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艳,法学学士,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