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理 练中有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赋予高三地理的复习以新的指导思想,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教师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地理意识;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
  
  一、脑中有理
  
  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学生以基本的几对地理意识为落脚点,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成因、规律。
  1. 体现地理事物、现象特性的基本地理意识——时间性和空间性。
  以时、空为依托,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进而去了解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这是贯穿我们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始终最基本的线索,如宇宙是时空的结合体,对宇宙的认识常沿时空隧道不断发展、扩大;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仅在时间分配上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而且空间上分布也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因此在安排农事活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因此要因时制宜、不违农时;而工业生产在空间布局具有灵活性,在时间分配具有连续性,说明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它的影响较大;城市交通运输在空间上点线面结合,具有综合性,在时间上强调人流、车流高峰的变化性。人口、聚落、商业网点的形成与分布等都可以抓住时、空两条线索,去延伸视角、去分析原因、去探索结果。
  2.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区位因素的基本地理意识——自然、人文因素。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有其必然因素,追究其形成原因无非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另一类是人文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等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国防安全、民族团结等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和科技因素等,所以地理教师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现象成因时,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确保答案的全面性。
  3. 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特点的基本地理意识——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存在均有其优缺点,我们在分析该地理事物、现象的特点时,应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剖析其有利条件,以利于它的优势资源的发挥,又能挖掘它的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整改。如山西的煤炭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煤化学工业、建火电站等;但开采过程中,地方的小煤窑事故频发,地表因煤炭的开采而有些地方出现塌陷、水污染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命安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造福一方百姓。
  又如城市交通网布局的目的是方便人们的出行,但城市交通面临两大问题:①是交通拥堵②是环境污染。针对前者,合理规划是根本;针对后者,技术、生物、工程措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寻找突破口。诸如此类的案例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有许多,我们应按这种思路去分析、解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4. 揭示地理事物、现象分布规律的基本地理意识——整体性与差异性。
  任何事物的分布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在揭示事物、现象的分布规律时应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理课的学习上表现为整体性与区域性的关系。只有弄清了两者的关系,才能透彻理解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如全球的气候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但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都不近相同,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陆按理想的气候模式图东部应该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的影响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全球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都体现了整体与局部、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工业、农业、城市、环境、交通等也都有整体性与区域的差异。像环境问题已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各个地区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不完全相同。则说明在分析地理事物、现象分布规律时,应该从全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两方面考虑,才能处理好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二、 练习有法
  
  在平常的练习过程中,我们自己要有意识地强化以下几个方面,过好几关。
  1. 审题关。
  细读材料、图表信息及设问要求,特别是注意问题的限制性条件。如2003年江苏地理卷最后一题,分析江苏发展的条件,不少学生只答出了有利条件,短短几个字的不利条件未答而痛失4分。
  2. 筛选信息关。
  找准信息的着力点,是答题的依据。从图例、经纬度位置、景观图到数值特征,一一不能错过,为解题提供坚强后盾。
  3. 切入关。
  寻找试题与以往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这是解题的关键。如借鉴学习德国鲁尔区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腾飞献计献策,只要把德国鲁尔区的有关内容烂熟于胸,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4. 速度关。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限时限量,不仅注意练习的质量,更要重视速度。把小的练习当成高考对待,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考就能驾轻就熟。
  5. 语言组织关。
  吃透题目的要求,根据分值的大小确定内容的多少,全方位多角度按要点分析阐述论证,做到条理清晰,尽量采用地理语言,保持试卷的整洁。
  新课标下的高三地理复习,从细节入手,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自主探索,全面提高地理能力,就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铺开。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创新,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次高中新课改的一个很大的变革就是
新课程改革中新政治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就是每课内容主要由“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版块组成,这四大版块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有功能区别,充分利用好各版块会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我来谈一下“探究园”版块。所谓探究园就是让学生重在探索、研究与思考的园地,就是需要教者带领学生从身边的或社会中的情景入手,体验、探究不同的学习主题,激起学习兴趣,辨别是非对错,从而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正确关系,已被多数教师所认同。但是,如何体现以问题为主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还显得明显不足。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把学生引入问题解决状态的关键环节。应运用巧妙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