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尘世存有求真一席之地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
  我只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罢此诗,心情格外沉重。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其中不乏牺牲自己生命来唤醒沉睡尘世的精英。对比当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尘世,海子此诗从积极角度来说不啻一针警醒世人求真务实、保存本心的清醒剂。只可惜,一个二十五岁年轻、活泼泼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惯性面前实在显得太弱小,终究还是陨星般湮灭了。海子死时身边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不过,“无自由,毋宁死”,以死求真,可感可佩!笔者以为,他的死正是当年鲁迅先生所称赞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能够对社会病症提出治根疗救的“猛士”的真实再现!“惊天地,泣鬼神”!历史见证了这一点:每年海子的祭日,追慕前贤的北大、复旦、南开学子前往祭祀凭吊,失声痛哭;海子的这首诗已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可以认为海子的诗风代表了与他同一先锋派诗人(如骆一禾、戈麦等)的意识。
  从艺术方面看,一般认为“诗缘情而绮丽”,但本诗语体特点上纯用白描,不以怪谲见长、不事雕琢,如出水之芙蓉,格外清新,遣词造句犹如行云流水;而一反作诗就要晦涩抽象、语句成跳跃的作诗法。此诗乃纯情流露,绝无做作、矫饰、浮华之情,多用日常惯见之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尘世”、“大海”、“有情人”、“眷属”“、尘世间”、“幸福”、“亲人”、“春花”、“世界”、“马”、“柴”、“粮食和蔬菜”,相应地多用所搭配的动词,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取名字”,“祝福”,“告诉”……。名动名配搭合理、自然,于日常最司空见惯的物象上潜藏着无尽的生命流动及对普世的关爱。虚词的使用,如“从……起”、“和”、“将”、“给”、“只”等,起到话语的衔接、勾连的作用,使整体上显现虚实相生、线脚绵密、浑然天成的意趣。
  韵律上,基本以四字一顿为主(以第一节为例作一分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琅琅上口,节奏感明显,强弱有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整首诗开头舒缓,中间迂曲,到最后随着抒情意味的增加,韵律舒缓之中加快,诗句拉长,一波三折,很好地表达了既客我观照又投射执拗的个性的诗情、诗意,达到了一唱三叹的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
  在修辞上,综合运用了错综这一修辞格,每节在句式上错落有致,长句短句交错,充分反映了诗人诗意语言韵律驾驭水平的高超。此外,排比、拟人、顶针、回环、反复、倒置等的运用也于字里行间较好地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关怀苍生的诗人所特有的人文情怀,或工整如三句“愿你……”,或亲切如“温暖的名字”,或反复咏叹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正是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诗言志”的精神的表现。
  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他的精神建立在本真、纯朴、追求真善美的基础之上。大凡抱有这种思想之勇士莫不胸怀超前的意识和超越世俗之智慧。海子来自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底层,天生有着对美好素朴事物的向往,有着自己的一腔追求,朴实无华,甘于宁静,与世无争,洁身自好,只愿过过平常人的生活,纯美的心灵容不下一丝一毫的阴暗。他有着中国传统士人如陶渊明般的逃避肮脏的纷纷扰扰的现实、回归自然的一面。与陶氏所不同的只是:陶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采取了一种怡然自得的生命直觉体悟,有着与万物同谐的心态;而海子却带着对尘世的许多留恋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些留恋既有物质的、现实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也有对别人甚至自然的博爱,“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甚至连“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但这种美好只是一瞬,“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与人分享的只是一刹那的“幸福的闪电”。大量的生命空间被蕴含着凄清的无可奈何的令人潸然泪下的“我只愿”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邃远境界所填满。这反映了海子对社会尘世充满博爱的同时所显现的极度绝望,只能毅然决然地追寻心中的乌托邦。
  天才已逝,后人扼腕。追思之余,窃以为“生命诚可贵”。日子再艰难也要活着,因为活着才有希望,活着的方式可以默默忍受孤独、人们的误解、贫困的时光、精神的折磨,但是只要活着,就有重新搏斗的希冀!美国19世纪的大诗人狄金森,诗名隆盛,却足不出户,为心中的理念顽强拼搏,未见轻生;瓦尔登湖的隐士梭罗,面对苦难,采取更多的是抗争,这是积极的人生;惠特曼是孤独的,但他仍为民主与自由歌唱了一生;弗罗斯特自称是“一个与忧伤打惯交道的人”,临死前希望在墓碑上写下“他和世界发生过情人般的争吵”,何其潇洒,充满了乐观与笑对苦难的意志。而一位中国当代先锋诗派的精英———海子,可惜了,带着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带着一腔真善美,追随屈原、王国维、老舍等先贤去了,留给后人以无限的哀思与震撼!
  面对海子的遗作,结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实,我不能平静。为追求真理,为民主与科学,我们仍任重而道远,不希望在人类民主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只出现一种专制独裁的声音。我要大声疾呼,给像海子这样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一个自足的空间吧,还人类的思想精英一片光明灿烂澄亮的天空,而不是扼杀推动人类历史前进满载着可贵的思想火花的守护者!让我们高唱海子的另一诗作作结———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着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说明: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必修)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  高中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一般来讲,自然环境常常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在作品之中,体现出某种地方色彩,同时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情的作用,而细细品味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却
期刊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她在《夏日绝句》中喊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不
期刊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美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聆听了九节以科普说明文《神奇的极光》与《这个世界的音乐》为课题,充分调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在一饱变幻莫测的美丽极光的眼福和美妙动听的各式音乐的耳福之后,心中有些许遗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给予学生更鲜明的感官刺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时,我们丢失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这让笔者记起一则
期刊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相反,如果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永远不会有创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见到学生主动提问,即使是所谓启发式教学,也一般是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虽然也去思考了问题,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设置的问题,其实学
期刊
人们常常把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过分地斟酌词句称之为“咬文嚼字”。然而,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过程中,有些题目中的字眼儿一经“死抠”“咬”“嚼”,考生便会顿觉眼前一亮,原本闭塞的解题思路之门便一下子被打开,显得豁然开朗。如果在日常备考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种做法加以强化训练以形成习惯,那么,考场上的解题速度以及表述语言的准确性便可大大提高。    一、“咬文嚼字”审清题目暗示的答题内容 
期刊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能让符号活化、美化、性情化,它是魅力无穷的学科。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载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目前,大量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重视并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
期刊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移至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流派,它不同于左翼文学的依附政治、突出斗争哲学,也反对新感觉派的商业化色彩、颓废的描写。京派小说以其超越意识形态,强调人生艺术化的文学主张,以其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内容,诗化的小说创作风格,在30年代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是京派的重要小说作家,他以“乡下人”的独特立场、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