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教学,民主提问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so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相反,如果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永远不会有创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见到学生主动提问,即使是所谓启发式教学,也一般是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虽然也去思考了问题,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设置的问题,其实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会逐渐泯灭,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也容易逐渐被扼杀掉。所以我认为设疑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只有当问题从他心里自发冒出来时,他的理解力、领悟力、创造力等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在师范(含中师、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让学生先提出该课文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一般每小组包括前后左右四人)交流的基础上,再将重点及疑难问题提交班里,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而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重要之处及答疑时讲得不清不深的地方教师再给予补充明确。我将学生的主动提问称之为“民主提问”。实践证明,民主提问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一:民主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自主学习是一种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学习,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去刻意培养;新课标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让学生主动提问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在提出问题之前,他们会去主动思考,否则不可能提出问题。这种主动领悟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而且,学生提交到班里的问题通常是经过小组商定后确定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又是在群体合作中进行的,因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从这更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其二:民主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样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来比教师提出会更有意义和价值。其价值一方面是通过课堂上的开放式提问讨论答疑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一无所知是不可能提出什么问题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思考的力量,因为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证明他动过一番脑筋,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
  另外,从答疑的情况看,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它们似乎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与认知实际,所以学生答疑的兴致与热情空前高涨,有些创造性的回答简直让你拍案叫绝。譬如在解答《傅雷家书》中学生所提的问题“你认为傅雷是个什么样的人”时,有两个学生站起来回答:
  学生甲:一个慈祥的人;一个博学的人,不仅懂文学、外语,而且精通音乐、艺术。
  学生乙补充: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深爱自己儿子的人,这种爱,不是一种简单的嘘寒问暖的爱,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深沉的关爱。能与儿子倾心交谈思想问题,这种爱是多么深沉,这样的父亲是多么伟大!
  如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样,类似这样的全面而深刻的回答比比皆是,而这些正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其三:民主提问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我们对学生的要求重在对知识的继承与复制,而往往轻视了对其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时代却呼唤创意新奇、能力高强的人,让学生民主提问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方面的不足。在提问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会对课文内容(包括注释等)、作者或教师的观点大胆“质疑”,这种求真向善、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的批判精神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比如在教学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时,作者在阐述要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时说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并引用了曾文正(即曾国藩)先生的一句名言“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进行论证。我也以此作为至理名言强调给学生。不料有位学生却当场“反驳”:虽然我们应当忠实于自己的职业,但是也不能将“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道理作为我们信奉的教条。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其实应该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以不懈的努力,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高峰,去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从而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迈上人生更高的阶梯。
  很明显,这位学生是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而这种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表现。
  既然让学生民主提问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呢?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民主教学的意识,为学生“民主提问”意识和氛围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循序渐进。
  首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不善于学习的人学习语文难以生“疑”,主要原因是学得不够深入,不善动脑。生“疑”是动脑的一种体现。实际上,语文学习处处皆“疑”,字词句篇,内容形式,尤其是作者的写作动机、作品的主题、文章的独到之处、阅读的实际意义等等,篇篇有疑,而又各不相同。
  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学生放在心上、把笑意写在脸上、把鼓励挂在嘴上,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循循善诱,慢慢地学生自会克服心理障碍,放下思想包袱,主动提问并积极探求。
  再次,要点拨学生善于解析问题。“提问的热情被点燃,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势必良莠不齐,当然所有问题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上一一解决;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最有代表性也最有价值的问题来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把重要问题的价值点评到位,让大家意识到其价值并受到启发,同时又不损伤其他学生的自尊心,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成功者,充满成就感,培养和增强自信。
  最后,要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善于提问尤其是善于提一些有创意的问题是主动思考、善于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培养学生的“民主提问的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注释:
  ①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21世纪教育委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2
  ② 《关于“问题意识与问题教学”的对话》[J] 袁湛江等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4:10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幼儿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须依靠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发挥想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想象出丰富
期刊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时所写在蜀国的头两年,杜甫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展愉快他写了一些蜀中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景诗,展示了杜甫的五律的另一面这类的诗有:《田舍》《西郊》《江亭》《春夜喜雨》等《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写景诗,其实更
期刊
习惯上说的辛派词人是指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词风倾向豪放{1}一派的爱国词人其代表作家有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韩元吉陈亮刘过等历来人们提及辛派词,多以“豪放”一语概括之,事实上,辛派词人的词作不尽是“豪放”,还不乏幽愤悲凉及深婉纤丽之作  辛派词人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较此前安定,但靖康之耻及山河破碎的现状仍激发无数胸怀天下的文人“要补天西北”,“不斩楼兰心不平”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便催生了大
期刊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
期刊
案例背景说明: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必修)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  高中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一般来讲,自然环境常常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在作品之中,体现出某种地方色彩,同时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情的作用,而细细品味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却
期刊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她在《夏日绝句》中喊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不
期刊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美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聆听了九节以科普说明文《神奇的极光》与《这个世界的音乐》为课题,充分调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在一饱变幻莫测的美丽极光的眼福和美妙动听的各式音乐的耳福之后,心中有些许遗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给予学生更鲜明的感官刺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时,我们丢失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这让笔者记起一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