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学问辩 居宽行仁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l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阐释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掘学校文化特色,借鉴《易经》理论,提出“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和“聚·宽教育”办学理念。“聚·宽教育”以“聚优专长,宽厚(居)行仁”为育人目标,以“聚学问辩,宽厚资源”为育人途径,努力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资源宽厚、贯通聚优,民主宽仁、平等问辩的发展平台,让每个学生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使十八中学生走出校门后如飞龙出渊,利己达人,人生幸福,聚力为国。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建校六十五年来,虽经几度分合,但坚持涵养独特文化,不断释放优质资源,为优化丰台东部地区教育贡献自己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始终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在创新中做强学校品牌;始终安详恭敬,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育人;始终安心立命,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聚精会神做学问;始终自强不息,不断追求完美,勇攀改革发展新高峰。这个过程奠定了学校自主、创新、合作发展的文化基因,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不竭的文化源泉。
  “聚·宽教育”理念的提出
  《易经》乾卦云:“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是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条件与修养,即学、问、宽、仁四项君德,意思是君子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质疑询问明辨是非,用宽厚的胸襟待人,用仁义的态度做事。这段话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做学问和做人做事,非常符合培养中小学生的教育旨归和十八中当前发展的形势。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敬业乐群”“论学取友”,强调大家要怀着敬业之心聚在一起学习,互相包容,团结友爱,在互助中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学记》还指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离经辨志”,强调学习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认真研读文章,明辨志向。《学记》在这里强调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也符合当前学校教学的追求。
  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言:“轻财足以聚人,量宽足以得人。”意思为不看重钱财,便可以将众人聚集在自己身边;气量宏大便可得到他人的帮助。“轻财”是对金钱、利益的态度,要求人淡薄名利,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量宽”是指一个人的心胸和德行,只有宽广胸怀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这非常契合学校作为教育集团、教育集群“龙头”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诉求,即要有长远目光,摒弃眼前利益;要有宽博胸怀,注重包容和吸纳集团、集群内各种资源,带动集团、集群整体发展。
  我们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表达修身治学的宽厚之德,传承学校历史发展,立足学校在教育集团、教育集群中的角色地位,彰显凝聚、共享、开拓之道,与新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主要任务相结合,提出了“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即“大家聚在一起,怀着包容、宽厚之心,分享各自有利资源求学问道。”结合校训,我们提出了“聚·宽教育”的办学思想,其核心内涵是“要以资源丰富的平台、宽广的锻炼舞台、贯通的学习台阶,聚焦核心素养,为每个学生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使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如飞龙出渊,利己达人,创造幸福。”
  “聚·宽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育行动
  在“聚·宽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教育实践探索。
  1.辩证统一的教育集团和教育集群文化
  “聚·宽教育”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聚”和“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仅反映事物的分布状态和过程状态,而且其本身又是在运动中不断趋向平衡的过程,既能使事物产生超越自我的活力,又能使世界产生多样性。
  作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和方庄教育集群的“龙头”,我们尊重教育集团和教育集群成员既有的文化特色,不进行强行同化,体现出了文化“宽”的存在形式。我们的“聚”是在保留各自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的统一,强调的是差异的统一、辩证的统一。学校文化与教育集团、教育集群文化的关系是“聚”和“宽”的辩证统一关系。学校文化、教育集团文化、教育集群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打破平衡,又不断趋向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超越自我的活力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不断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2.凝聚力量,宽带发展
  “凝聚力量”是学校、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因为学校是教育集团和教育集群的“龙头”,无论在发展模式上还是在角色定位上,都要积极带领、汇聚各方教育资源,为学校、集团、集群所用,共谋发展。“宽带发展”是学校、集团、集群发展的目标愿景,也就是代表着学校、集团、集群的发展会有飞快的速度和广阔的未来,就像是在网络信号传输的宽带一样,踏上快车道,迎接美好未来。学校不但要有长远目光,要团结带领集团、集群成员共同发展,还要具备宽厚博大、海纳百川之心,注重包容、吸纳,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带动集团、集群整体发展。
  所以,“聚·宽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是:学校层面,高质量有特色的首都名校;区域层面,“集群领袖,聚贤学府”,即学校在集群和集团办学中必须明确自身的“龙头”领导角色定位,带领集团、集群成员共同发展,推动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社会层面,将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发展成一个汇聚、培养贤达人才的学习之所。
  3.“聚·宽教育”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
  “聚·宽教育”包含着健康、温暖、智慧、勇敢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指向培养人的体、德、才、行四个方面,即要培养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宽厚温暖的良好品德、明白聪慧的才智、大胆表达的自信和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所以,我们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温暖的心、智慧的脑、勇敢的行”的优秀青少年。   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不应是为谋生而做准备的职业教育,而是一种人格的教育,是要引导青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三化三育”的办学特色,即国际化、数字化、集群(集团)化,科技特色、艺术特色、体育特色。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学生今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体现出在母校养成的国际视野、数字头脑、合作精神、科技素养、艺术涵养、体育特长等人格活力,要把这种人格活力带到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中去,推动他们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
  “聚·宽教育”要求学校要拥有一支“明慧·博雅”的教师队伍,具有崇高教育信仰,高超教育、教学水平,端庄典雅的气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阔博大的胸襟;不但要做一个坚定的人性理想主义者,同时还要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做到习总书记要求的“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4.宽口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聚·宽教育”引领下,我们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以教育集团和教育集群为依托,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凝聚教育合力,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全面整合,形成了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的“聚·宽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需求。
  在学生成长的空间方面,我们主张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的空间、民主的空间、理解的空间、信任的空间,使学生在“宽”的发展空间中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地轻松呼吸,在童性释放中享受快乐、享受幸福。学生可以尽情地感受和探索世界的无穷奥妙,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更要经历风雨雷电,从中磨练出自立自强、坚韧顽强的品格,拥有更为坚强的生命力、更为强大的抗挫折力,像野花般美丽茁壮,争奇斗艳,幸福成长。
  5.建设“民主—精细型”管理文化
  “聚·宽教育”中“宽”一方面是对学校当前管理风格的一个概述,即民主管理,另一方面也是立足多校区的集团化和多成员校的集群化办学的特点,强调尊重多元,有鼓励民主的含义;“聚”意为“精细”,学校、集团、集群事务繁多,在民主的基础上必须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保证每个环节都不出错,稳定运行。
  “聚·宽教育”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坚信,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聚·宽教育”一定能够在聚力集团、集群各方教育资源基础上越走越宽,“聚·宽教育”育人文化的自觉意识、自信意识和自强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聚·宽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少年儿童遭遇性侵的案例频频发生,给学生家长和学校敲响了警钟,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为了寻找答案,大兴四小参与“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性保护的问题”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潜心研究,做出精品课例  课题组教师坚持做到把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教育,科任教师则
密云区实施“美丽少年教育”活动已五年,从單一主题活动推进、系列主题活动推进到课程化推进,主题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美丽少年教育“五爱”课程体系以学生为道德认知和发展原点,逐渐扩充生活学习的空间,把爱己、爱家、爱社会、爱祖国、爱生态五个内容,细化到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现了有机衔接。“五爱”课
当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研部门面临教师发展需求的新挑战,需要创新工作,实现教研转型。教研创新的形式之一是“专家指导”转向教师团队的“众筹学习”,教研工作坊也就成为了教师研修的重要形式。本文结合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上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工作坊,探究工作坊研修活动开展的内在规律,提升工作坊研修活动质量,以最大程度满足研修者的需求。  1.研修活动设计理念  以研修者为
兴趣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新课标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教学,将封闭的课堂延伸至课外,让音乐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  1.利用学生的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东城区提出了一体两翼,即“学区制”“学院制”教育综合改革新构想。“学区制”改革着眼于结构调整,聚焦教育均衡问题,探索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学院制”改革立足于供给侧的改革,聚焦育人质量,探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东城区以青少年学生课内外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启动“蓝天工程”,定位于课外活动,这是东城区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是全国首创之举。“蓝天工程”让
芬兰的基础教育在全球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2000年开始,在OECD对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15岁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学生测评”(PISA)中,芬兰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及解决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一直位列前茅。2016年10月,笔者赴芬兰学习考察,其间在图尔库和坎佩雷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学习,并访问了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对芬兰的教育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尤其是教师职前教育和无监测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六年级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他们将从懵懂的孩童时代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从孩子成长为小大人,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段特征,北京市一些小学把毕业教育做成了课程。  “回顾成长轨迹,学会感恩”“体验未来生活,关心社会”“培育美好品德,涵养身心”是目前小学毕业课程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小学毕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即将毕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施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是当前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研究小学阶段教育特点,系统构建了创新、实效、特色、系统的学校素
11月20日,由北京、天津、河北和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的“2017京津冀(青岛)教育督导区域协作研讨会”在河北廊坊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局级督学闫国粱,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林光琳,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刘莉、
首先,融合。  一是组织结构的融合,学校由现在六部制改为七部制,把小学部作为学校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教育理念的融合。171中学多年倡导的“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和青年湖小学倡导的“不求每个孩子同步发展,但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的理念,相互渗透,相互激扬,相得益彰。  三是思想感情的融合。为了尽快让小学部的干部教师融入一贯制大家庭,我们首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自家人”,中学老师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