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达数年的量化宽松之后,美联储启动了“缩表”策略,这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的最大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各国央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是否也要跟进“缩表”?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表论”不断。各种“资产负债表衰退”、“央行扩表”和“缩表”的论调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全球经济、金融的运行机制的看法。它们用财务学的框架,形象地诠释着经济衰退和复苏的货币本质,以及背后的权力博弈和人性冲动。
同样,对中国来说,两块“表”尤为重要。它们分别是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和企业的“利润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块“表”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复苏的宏观货币基础。
任何金融整顿或者说改革,都不能忽视这一基础性架构。卓有成效的整顿,一定是不断夯实这两块“表”的质量,并强化这两块表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破坏它们。
关注中国家庭的现金流
全天下的年轻人,没有买房的原因都一样,比如缺钱,但筹钱方式则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成本—现金流的压力。
在2017年的春节前夕,33岁的北京白领顾然做出了他人生“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务决策,他以200万的首付在北京东五环购入了一套450万的二手房,套内面积70平米。
首付中,自有资金只有80万,其他都是从亲戚、好友和大学同学那里借的,还有就是一些机构提供的个人信用贷款,利息较高。
这是顾然在北京的第二套房。他是四川人,在北京念大学之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他的父母在成都的市中心地段,也给他买了两套房。换句话说,他根本不缺房子。“为了投资,为了孩子,钱放在手里贬值,每天让我手心出汗。”顾然说。
顾然的这笔投资是绝对划算的,不到半年,到2017年5月份,房子已经涨到了510万,升值60万,差不多等于顾然两口子的税后年薪之和。
但顾然也有他的烦恼,他一直担心家庭现金流的问题。光是银行的按揭贷款,他每个月的支出就差不多1.7万。此外,用来付首付的资金,尽管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但依然会支付利息。机构的个人信用贷款则更不用说,利息比房贷几乎高出两倍。
虽然投资让顾然赚了不少,但他依然对女儿有点“内疚”,因为两套房子都没有好的学位。在他眼里,附近的小学都只能算是些“二流”学校。
对学位的耿耿于怀,这是未来的烦恼,但现实的问题则摆在他的面前。加上北京第一套房的房贷,再和家庭日常开支算在一起,即便考虑空房出租,他最近这几年每月的月支出差不多也在3万以上。
顾然女儿今年5岁,如果再加上学校教育、书画、钢琴等课外兴趣班的培训费用,这个中产家庭的月支出会更多。
顾然的妻子在一家外资IT企业工作,单位在2017年春节前就提醒大家,因为中国区业务萎缩,今年可能要裁员。顾然妻子在行政部门工作,属于“非战斗人员”,被裁掉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妻子被裁掉,考虑到“年龄”问题,再找工作并不容易,这意味着顾然家庭的现金流将直接被砍掉三分之一。这是顾然目前最大的担忧。
不过,顾然始终庆幸买了第二套房,他坚信北京的房价还会涨,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家庭的现金流问题,只要熬过这几年,一切都好了。
日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一个会议上表示,中国家庭杠杆率已经升至接近50%,去杠杆进程不应该太快。
家庭的杠杆也会有风险。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3月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去年新增贷款里将近一半是房地产贷款,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是需要审慎关注的领域。
个人的房贷风险是什么?一是房价下跌,二是家庭现金流枯竭。在中国楼市,第一个难以成为现实,但第二个则的确需要“审慎关注”。
捍卫实体企业的利润表
目前,楼市的调控方向很明确,即通过需求侧的调控,比如限购来达到稳住房价,不让新的资金继续进入楼市,推高资产泡沫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尽量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整顿防范金融风险,同时也希望把资金重新挤入实体经济。 在市场看来,调控并不是要打压房价,比如房产持有税,短期内尚无出台的可能性。此外,从远期看,一线城市的房价很难被看空。
在这个意义上讲,像顾然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两套房的中产人士,可以算是这一轮暴涨的幸运儿。当然,不能和那些拥有成捆房产证的人士相比。这样的幸运儿迫切需要的,是解决“流动性”问题,即家庭的现金流量表需要稳定和持续。
美国次贷泡沫破裂,根源就在于购房者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崩溃。部分少数族裔和低教育程度人群,他们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长期失业,没有办法得到薪水,无法按时向次级债券的“资产池”注入现金。那么,就最终导致了链条崩溃。
实际上,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其基础是企业的利润表,这两者是天然链接的。在财务学上,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活动现金流。同样,家庭的“现金流量表”也可以这么类比。
目前,多数中国家庭现金流的主干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即薪资所得。投资股票、投资房产所得,则可以看成是“投资活动现金流”。最后,什么是“融资活动现金流”呢?在顾然的案例中,他从机构借入个人信用贷款,作为第二套房的首付,这就是家庭的融资活动。
对企业来说,利润造假很容易,但现金流造假则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要不断设立公司,搞假的资金往来,费时费力。因此,现金流量表越来越被分析师所重视。家庭也是一样。
目前,对一些高位入市的购房者来说,用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作为家庭的短期“过桥贷款”并不是个别现象。顾然就透露,他很多买房的朋友中,并不缺乏这样的操作。“如果房价继续上涨,这样做是绝对正确的。”
因为,买房是投资,但现金流是负的,即流出的,所以需要融入资金来调节。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用家庭的“融资活动现金流”来支援“投资活动的现金流”。但家庭和企业一样,主业营业产生的现金才是最可以持续的,这种拆东补西式现金融通,并不是长久之计。
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不足,比如股市亏多赚少,房租收益并不高,这意味着投资活动现金流入的缺乏。此外,中国人也缺乏过度负债习惯,因此,融资活动现金流也会不足。因此,工薪作为主营活动现金流显得更加重要。而这个现金流和企业的利润表是直接“接通”的。
在企业利润表上,企业会支付人工费用,这是成本项目,进入家庭部门之后,则成为家庭的薪资所得。如果劳动者拿的工资越高,那么家庭的现金流就越充分。但进一步说,高工资则是以企业的高利润为前提的。
实际上,这正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症结所在,实体经济低利润,和房价不断暴涨的对照下,导致了资金脱实向虚。也导致中国人的薪资上涨,长期慢于货币的扩张速度。因此,稳定家庭的现金流,要做的依然是那个根本性问题,即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
实体经济低利润的背后是高成本,它在不断地削弱着实体企业的利润表。一直以来,外界呼吁给中国实体经济减税,但减税其实只是策略之一,而不是全部。
在“税负栏”之前降成本
稍微有点财务学概念,便很容易理解在企业的利润表中,税收成本只是众多成本项之一,更多关系企业利润的资源在变成国家的税收之前,就发生了严重的“错配”。
在实体企业的利润表上,销售收入归入净利润之前,还必须减去利润表上的多个费用(成本)项目,比如销售成本、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等。實际上,在瓦解企业的利润方面,这三项比税收还要严重得多。
因为,税收至少是法定的,税务局不能随便加税,但税收之前的成本则是不断上涨的,永无止境。为什么会上涨?主要是因为地租、人力成本会被归入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而银行贷款利息则是利息成本。换句话说,“金融空转”直接贡献了两项—地租和利息成本,这个逻辑已不用解释。
另外一个成本即人力成本的飙升很大程度也和金融有关。2008年之后,越来越多政府背景的“铁工基”项目开始和沿海制造业抢夺农民工。抢夺的结果显而易见,前者多半都是预算软约束的,利用政府信用背书带来银行贷款,“铁工基”总是能开出比制造业高的工资,从而倒逼制造业成本上升。
中国经济的确应该提高农民工的待遇,他们为这个经济体的崛起付出太多。但问题在于,提高的方式应该是提高工人技能和整体劳动生产率,通过产业升级,提高薪水,而不是直接用“铁工基”搞转移支付。
在某种意义上讲,要重振中国实体经济,最主要的工作可能并不是减税。政府支出特别是那些民生性支出都是刚性的,而且中国的现实国情也意味着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也有着“准刚性”特征。因此,大幅度的减税并不现实。那么,中国经济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回到企业整个利润表,而不是局限于利润表靠近末尾的那一栏—税收支出。
金融整顿,终极目标是重振实体经济的利润表,而最有效的重振方式则是尽快遏制住金融空转的势头,以及银行体系不断进行信用货币创造的欲望,控制通货膨胀,控制地租飙升。
就实体企业利润表而言,金融大整顿的目标,就是在税负这一项成本之前给企业降成本。
目前来说,银行系统的整顿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基本上都是这个方向。郭树清整顿银行业,着力点便是拆解债务链条的同时,遏制金融空转,最终也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此前,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韦森根据公开资料曾对《南风窗》做过这样一个估算:我国非金融企业负债已经超过100万亿,国有企业负债在80万亿上下,民营企业也有20多万亿元。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是4.35%,各个银行一般会上浮20%,所以大企业的贷款利率大约是5%多一点,民营企业都在7%~8%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实体企业一年要支付的利息,相当于中西部几个省的GDP之和。显然,利息支出正在摧毁企业的利润表,企业迫切需要股权融资。刘士余在资本市场重罚大佬,旨在重塑投资者信心,以股权融资降低负债,为企业节省利息成本。
实际上,在呼吁减税成为一种潮流的当下,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在中国实体经济的利润表上,如果单纯降低税负一栏,本质上把压力推给中央政府。如果贸然减税,极有可能削弱国家治理的财政税收基础,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为不利。
而在“税负栏”之前为企业降成本,才是真正的可行之策。从根本上来说,降成本(地租、利息)是从金融利益集团手中夺回原本属于实体经济的资源。金融整顿,不可半途而废,只有真正整饬金融利益集团,才能重振实体企业的利润表,并带动家庭的现金流量表扩张,最终让中国的金融体系坚不可摧。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表论”不断。各种“资产负债表衰退”、“央行扩表”和“缩表”的论调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全球经济、金融的运行机制的看法。它们用财务学的框架,形象地诠释着经济衰退和复苏的货币本质,以及背后的权力博弈和人性冲动。
同样,对中国来说,两块“表”尤为重要。它们分别是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和企业的“利润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块“表”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复苏的宏观货币基础。
任何金融整顿或者说改革,都不能忽视这一基础性架构。卓有成效的整顿,一定是不断夯实这两块“表”的质量,并强化这两块表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破坏它们。
关注中国家庭的现金流
全天下的年轻人,没有买房的原因都一样,比如缺钱,但筹钱方式则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成本—现金流的压力。
在2017年的春节前夕,33岁的北京白领顾然做出了他人生“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务决策,他以200万的首付在北京东五环购入了一套450万的二手房,套内面积70平米。
首付中,自有资金只有80万,其他都是从亲戚、好友和大学同学那里借的,还有就是一些机构提供的个人信用贷款,利息较高。
这是顾然在北京的第二套房。他是四川人,在北京念大学之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他的父母在成都的市中心地段,也给他买了两套房。换句话说,他根本不缺房子。“为了投资,为了孩子,钱放在手里贬值,每天让我手心出汗。”顾然说。
顾然的这笔投资是绝对划算的,不到半年,到2017年5月份,房子已经涨到了510万,升值60万,差不多等于顾然两口子的税后年薪之和。
但顾然也有他的烦恼,他一直担心家庭现金流的问题。光是银行的按揭贷款,他每个月的支出就差不多1.7万。此外,用来付首付的资金,尽管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但依然会支付利息。机构的个人信用贷款则更不用说,利息比房贷几乎高出两倍。
虽然投资让顾然赚了不少,但他依然对女儿有点“内疚”,因为两套房子都没有好的学位。在他眼里,附近的小学都只能算是些“二流”学校。
对学位的耿耿于怀,这是未来的烦恼,但现实的问题则摆在他的面前。加上北京第一套房的房贷,再和家庭日常开支算在一起,即便考虑空房出租,他最近这几年每月的月支出差不多也在3万以上。
顾然女儿今年5岁,如果再加上学校教育、书画、钢琴等课外兴趣班的培训费用,这个中产家庭的月支出会更多。
顾然的妻子在一家外资IT企业工作,单位在2017年春节前就提醒大家,因为中国区业务萎缩,今年可能要裁员。顾然妻子在行政部门工作,属于“非战斗人员”,被裁掉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妻子被裁掉,考虑到“年龄”问题,再找工作并不容易,这意味着顾然家庭的现金流将直接被砍掉三分之一。这是顾然目前最大的担忧。
不过,顾然始终庆幸买了第二套房,他坚信北京的房价还会涨,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家庭的现金流问题,只要熬过这几年,一切都好了。
日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一个会议上表示,中国家庭杠杆率已经升至接近50%,去杠杆进程不应该太快。
家庭的杠杆也会有风险。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3月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去年新增贷款里将近一半是房地产贷款,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是需要审慎关注的领域。
个人的房贷风险是什么?一是房价下跌,二是家庭现金流枯竭。在中国楼市,第一个难以成为现实,但第二个则的确需要“审慎关注”。
捍卫实体企业的利润表
目前,楼市的调控方向很明确,即通过需求侧的调控,比如限购来达到稳住房价,不让新的资金继续进入楼市,推高资产泡沫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尽量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整顿防范金融风险,同时也希望把资金重新挤入实体经济。 在市场看来,调控并不是要打压房价,比如房产持有税,短期内尚无出台的可能性。此外,从远期看,一线城市的房价很难被看空。
在这个意义上讲,像顾然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两套房的中产人士,可以算是这一轮暴涨的幸运儿。当然,不能和那些拥有成捆房产证的人士相比。这样的幸运儿迫切需要的,是解决“流动性”问题,即家庭的现金流量表需要稳定和持续。
美国次贷泡沫破裂,根源就在于购房者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崩溃。部分少数族裔和低教育程度人群,他们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长期失业,没有办法得到薪水,无法按时向次级债券的“资产池”注入现金。那么,就最终导致了链条崩溃。
实际上,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其基础是企业的利润表,这两者是天然链接的。在财务学上,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活动现金流。同样,家庭的“现金流量表”也可以这么类比。
目前,多数中国家庭现金流的主干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即薪资所得。投资股票、投资房产所得,则可以看成是“投资活动现金流”。最后,什么是“融资活动现金流”呢?在顾然的案例中,他从机构借入个人信用贷款,作为第二套房的首付,这就是家庭的融资活动。
对企业来说,利润造假很容易,但现金流造假则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要不断设立公司,搞假的资金往来,费时费力。因此,现金流量表越来越被分析师所重视。家庭也是一样。
目前,对一些高位入市的购房者来说,用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作为家庭的短期“过桥贷款”并不是个别现象。顾然就透露,他很多买房的朋友中,并不缺乏这样的操作。“如果房价继续上涨,这样做是绝对正确的。”
因为,买房是投资,但现金流是负的,即流出的,所以需要融入资金来调节。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用家庭的“融资活动现金流”来支援“投资活动的现金流”。但家庭和企业一样,主业营业产生的现金才是最可以持续的,这种拆东补西式现金融通,并不是长久之计。
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不足,比如股市亏多赚少,房租收益并不高,这意味着投资活动现金流入的缺乏。此外,中国人也缺乏过度负债习惯,因此,融资活动现金流也会不足。因此,工薪作为主营活动现金流显得更加重要。而这个现金流和企业的利润表是直接“接通”的。
在企业利润表上,企业会支付人工费用,这是成本项目,进入家庭部门之后,则成为家庭的薪资所得。如果劳动者拿的工资越高,那么家庭的现金流就越充分。但进一步说,高工资则是以企业的高利润为前提的。
实际上,这正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症结所在,实体经济低利润,和房价不断暴涨的对照下,导致了资金脱实向虚。也导致中国人的薪资上涨,长期慢于货币的扩张速度。因此,稳定家庭的现金流,要做的依然是那个根本性问题,即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
实体经济低利润的背后是高成本,它在不断地削弱着实体企业的利润表。一直以来,外界呼吁给中国实体经济减税,但减税其实只是策略之一,而不是全部。
在“税负栏”之前降成本
稍微有点财务学概念,便很容易理解在企业的利润表中,税收成本只是众多成本项之一,更多关系企业利润的资源在变成国家的税收之前,就发生了严重的“错配”。
在实体企业的利润表上,销售收入归入净利润之前,还必须减去利润表上的多个费用(成本)项目,比如销售成本、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等。實际上,在瓦解企业的利润方面,这三项比税收还要严重得多。
因为,税收至少是法定的,税务局不能随便加税,但税收之前的成本则是不断上涨的,永无止境。为什么会上涨?主要是因为地租、人力成本会被归入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而银行贷款利息则是利息成本。换句话说,“金融空转”直接贡献了两项—地租和利息成本,这个逻辑已不用解释。
另外一个成本即人力成本的飙升很大程度也和金融有关。2008年之后,越来越多政府背景的“铁工基”项目开始和沿海制造业抢夺农民工。抢夺的结果显而易见,前者多半都是预算软约束的,利用政府信用背书带来银行贷款,“铁工基”总是能开出比制造业高的工资,从而倒逼制造业成本上升。
中国经济的确应该提高农民工的待遇,他们为这个经济体的崛起付出太多。但问题在于,提高的方式应该是提高工人技能和整体劳动生产率,通过产业升级,提高薪水,而不是直接用“铁工基”搞转移支付。
在某种意义上讲,要重振中国实体经济,最主要的工作可能并不是减税。政府支出特别是那些民生性支出都是刚性的,而且中国的现实国情也意味着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也有着“准刚性”特征。因此,大幅度的减税并不现实。那么,中国经济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回到企业整个利润表,而不是局限于利润表靠近末尾的那一栏—税收支出。
金融整顿,终极目标是重振实体经济的利润表,而最有效的重振方式则是尽快遏制住金融空转的势头,以及银行体系不断进行信用货币创造的欲望,控制通货膨胀,控制地租飙升。
就实体企业利润表而言,金融大整顿的目标,就是在税负这一项成本之前给企业降成本。
目前来说,银行系统的整顿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基本上都是这个方向。郭树清整顿银行业,着力点便是拆解债务链条的同时,遏制金融空转,最终也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此前,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韦森根据公开资料曾对《南风窗》做过这样一个估算:我国非金融企业负债已经超过100万亿,国有企业负债在80万亿上下,民营企业也有20多万亿元。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是4.35%,各个银行一般会上浮20%,所以大企业的贷款利率大约是5%多一点,民营企业都在7%~8%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实体企业一年要支付的利息,相当于中西部几个省的GDP之和。显然,利息支出正在摧毁企业的利润表,企业迫切需要股权融资。刘士余在资本市场重罚大佬,旨在重塑投资者信心,以股权融资降低负债,为企业节省利息成本。
实际上,在呼吁减税成为一种潮流的当下,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在中国实体经济的利润表上,如果单纯降低税负一栏,本质上把压力推给中央政府。如果贸然减税,极有可能削弱国家治理的财政税收基础,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为不利。
而在“税负栏”之前为企业降成本,才是真正的可行之策。从根本上来说,降成本(地租、利息)是从金融利益集团手中夺回原本属于实体经济的资源。金融整顿,不可半途而废,只有真正整饬金融利益集团,才能重振实体企业的利润表,并带动家庭的现金流量表扩张,最终让中国的金融体系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