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的教学为契机,以广州市政府提出的“垃圾分类要从孩子做起,学校要多宣传”为结合点,总结出通过科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科学、高效、立体的教育目标。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是学生在刚接触了两个多月的科学课程之后开始对物质世界的全新探究。其实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橡皮和铅笔搭建“房子”,会把纸张折叠成各种形状,也知道易拉罐是可以回收的……但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为什么有的物品可以回收,有的物品却不能。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还渗透了许多有关物品回收再利用的环保素材,笔者尝试将环境教育融入教学中,因此体验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科学与环境教育的内存联系
1.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对开展环境教育非常重视,早在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
首先,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学生及教师面对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环境问题时都无动于衷,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其次,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许多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解释不清楚,更不用说学生了。
最后,环境教育的途径也偏少,许多学校除了利用植树节、日常大扫除等机会进行浅层次的教育之外就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了。因此,环境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然而环境教育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等多门科学,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渠道、全方位地研究教育方法和途径,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2.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况及发展
在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应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寓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或娱乐之中。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环境的高尚品德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目前,有的学校能以儿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到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中,有的学校还能用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活动,但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都是与科学(自然常识)课的教学同步进行的。
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也在多处提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但有许多科学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只能完成肤浅的教学,而无法发掘到更深层的环境教育渗透点,所以笔者建议能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入更多指导科学老师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渗透点等信息,以便广大科学老师都能将环境教育在科学教学中切实地开展下去。
二、在本单元进行渗透的教学方法及效果
1. 单元教学概述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我们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通过对金属、塑料、纸张、木头、砖瓦陶瓷等材料的研究还强化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了合理使用材料,减少破坏、污染环境的重要性。
2. 单元教学方法及效果
笔者尝试在本单元发掘出若干个环境教育点并将其融入相應的科学教学环节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本单元渗透教育的模式
通过在本单元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我总结出一个简单的教学模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我认为小学科学教科版改版后三年级上册中加入了“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科学教师在备课时能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加入到单元教学中去,使学生既学会了材料的分类,又学会了垃圾的分类,还掌握了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将会是科学、高效、立体的一个单元教学。
责任编辑韦英哲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是学生在刚接触了两个多月的科学课程之后开始对物质世界的全新探究。其实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橡皮和铅笔搭建“房子”,会把纸张折叠成各种形状,也知道易拉罐是可以回收的……但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为什么有的物品可以回收,有的物品却不能。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还渗透了许多有关物品回收再利用的环保素材,笔者尝试将环境教育融入教学中,因此体验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科学与环境教育的内存联系
1.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对开展环境教育非常重视,早在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
首先,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学生及教师面对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环境问题时都无动于衷,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其次,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许多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解释不清楚,更不用说学生了。
最后,环境教育的途径也偏少,许多学校除了利用植树节、日常大扫除等机会进行浅层次的教育之外就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了。因此,环境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然而环境教育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等多门科学,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渠道、全方位地研究教育方法和途径,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2.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况及发展
在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应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寓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或娱乐之中。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环境的高尚品德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目前,有的学校能以儿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到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中,有的学校还能用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活动,但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都是与科学(自然常识)课的教学同步进行的。
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也在多处提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但有许多科学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只能完成肤浅的教学,而无法发掘到更深层的环境教育渗透点,所以笔者建议能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入更多指导科学老师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渗透点等信息,以便广大科学老师都能将环境教育在科学教学中切实地开展下去。
二、在本单元进行渗透的教学方法及效果
1. 单元教学概述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我们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通过对金属、塑料、纸张、木头、砖瓦陶瓷等材料的研究还强化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了合理使用材料,减少破坏、污染环境的重要性。
2. 单元教学方法及效果
笔者尝试在本单元发掘出若干个环境教育点并将其融入相應的科学教学环节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本单元渗透教育的模式
通过在本单元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我总结出一个简单的教学模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我认为小学科学教科版改版后三年级上册中加入了“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科学教师在备课时能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加入到单元教学中去,使学生既学会了材料的分类,又学会了垃圾的分类,还掌握了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将会是科学、高效、立体的一个单元教学。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