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院管理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联合主办、万健华康战略支持的第九届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6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养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产业政策及金融对养老的助力与变革。
老有所护:政策不再是纸上谈兵
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成海军:2017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有6次讲到养老,针对中国的9073、高龄、空巢、失能老人日益增多的严峻状况,国家制定了居家养老、高龄津贴、医养结合等相关养老政策,其中,去年最大的亮点就是人力资源社保部发布的15个地方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这适应了中国4000万左右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的客观需求。
对于那些高龄、中重度失能的人群,一方面经济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还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长期护理保险能够为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照料提供一些资金或基本服务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照顾压力,切实为失能老人做了实事。
目前,国家在上海市、河北省承德市、吉林省長春市、山东省青岛市等城市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已经开展相关工作,推进落实,老有所护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政策。
老有所养:一碗汤的距离最好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我国养老模式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居家养老仍然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养老模式。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老人去养老院会被认为儿女不孝顺。但也得承认,居家养老也是目前我们的一个短板,居家养老的概念很广泛,里面有两个支撑,一个是家庭养老,一个是社区服务,强调社区服务没有错,但是不能否定家庭养老,最好的是促进家庭养老功能的充分发挥。
炖个鸡汤,端到父母家里时刚好能喝进嘴里,近了太烫,离太远了还没到就凉了,一碗汤的距离刚刚好。家庭养老永远都不会过时,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所以无论国力如何强大,社区养老如何发达,家庭养老永远都不会过时,特别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儿女亲情的关爱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我们的小平同志非常英明讲了一句话,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鼓励子女、父母就近或者共同居住,就是“一碗汤的距离”的最好诠释。
老有所医:医养结合,医是灭火器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人老了,难免会生病,老了老了最后几乎都无一例外会成为医院的“常客”。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一定是要养也要“医”,我们对医养结合的理解是建养老院和医院。事实上医养结合的医和医院的医、养、康、护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
医养结合的医,对老年人养老来讲,它是灭火器,是在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况下医治;而我们医院的“医”是常态化,每天都需要看各种病人,特别是慢病人群。而从时间看,医始终伴随着我,作为灭火器的医,对于老人而言是不能没有的,而在医院里真正的医是短时、短期的,没有人把它当做家看待。
最后,医养结合的养和医院的养也不同。医养结合的养是安度晚年,老年人在养老院待下去,一直到最后的终老。医院的养是养病,心里焦虑,赶紧回家。它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生活方式,一个是短暂不得已的选择。
老有所乐:60岁还是“老小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家里冷清,一个人待着总习惯想以前”,人老了总感到孤独寂寞,上海提出老伙伴计划,就是邻里互助,晚年生活有去处、有事干、有友交。低龄帮助高龄,还有一个睦邻点,就是以某一家或者某一户为中心,其实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补充。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而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游戏却凤毛麟角,陪伴老人的似乎只有电视、棋牌和麻将。在国外,游戏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它已经广泛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不但促进了老人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增添了生活乐趣,而且还有一定的康复作用。传统的击鼓传花、猜谜会等游戏,都可以让老人从中获得乐趣,还可以促进交流互动。同时,在游戏中,老人开动自己的脑力,主动参与活动,达到延缓衰老速度,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的效果。为此,周燕珉教授发起了全国首届“老爱玩——乐龄游戏创意大赛”活动。
(摘自《健康时报》)
老有所护:政策不再是纸上谈兵
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成海军:2017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有6次讲到养老,针对中国的9073、高龄、空巢、失能老人日益增多的严峻状况,国家制定了居家养老、高龄津贴、医养结合等相关养老政策,其中,去年最大的亮点就是人力资源社保部发布的15个地方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这适应了中国4000万左右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的客观需求。
对于那些高龄、中重度失能的人群,一方面经济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还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长期护理保险能够为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照料提供一些资金或基本服务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照顾压力,切实为失能老人做了实事。
目前,国家在上海市、河北省承德市、吉林省長春市、山东省青岛市等城市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已经开展相关工作,推进落实,老有所护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政策。
老有所养:一碗汤的距离最好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我国养老模式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居家养老仍然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养老模式。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老人去养老院会被认为儿女不孝顺。但也得承认,居家养老也是目前我们的一个短板,居家养老的概念很广泛,里面有两个支撑,一个是家庭养老,一个是社区服务,强调社区服务没有错,但是不能否定家庭养老,最好的是促进家庭养老功能的充分发挥。
炖个鸡汤,端到父母家里时刚好能喝进嘴里,近了太烫,离太远了还没到就凉了,一碗汤的距离刚刚好。家庭养老永远都不会过时,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所以无论国力如何强大,社区养老如何发达,家庭养老永远都不会过时,特别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儿女亲情的关爱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我们的小平同志非常英明讲了一句话,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鼓励子女、父母就近或者共同居住,就是“一碗汤的距离”的最好诠释。
老有所医:医养结合,医是灭火器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人老了,难免会生病,老了老了最后几乎都无一例外会成为医院的“常客”。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一定是要养也要“医”,我们对医养结合的理解是建养老院和医院。事实上医养结合的医和医院的医、养、康、护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
医养结合的医,对老年人养老来讲,它是灭火器,是在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况下医治;而我们医院的“医”是常态化,每天都需要看各种病人,特别是慢病人群。而从时间看,医始终伴随着我,作为灭火器的医,对于老人而言是不能没有的,而在医院里真正的医是短时、短期的,没有人把它当做家看待。
最后,医养结合的养和医院的养也不同。医养结合的养是安度晚年,老年人在养老院待下去,一直到最后的终老。医院的养是养病,心里焦虑,赶紧回家。它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生活方式,一个是短暂不得已的选择。
老有所乐:60岁还是“老小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家里冷清,一个人待着总习惯想以前”,人老了总感到孤独寂寞,上海提出老伙伴计划,就是邻里互助,晚年生活有去处、有事干、有友交。低龄帮助高龄,还有一个睦邻点,就是以某一家或者某一户为中心,其实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补充。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而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游戏却凤毛麟角,陪伴老人的似乎只有电视、棋牌和麻将。在国外,游戏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它已经广泛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不但促进了老人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增添了生活乐趣,而且还有一定的康复作用。传统的击鼓传花、猜谜会等游戏,都可以让老人从中获得乐趣,还可以促进交流互动。同时,在游戏中,老人开动自己的脑力,主动参与活动,达到延缓衰老速度,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的效果。为此,周燕珉教授发起了全国首届“老爱玩——乐龄游戏创意大赛”活动。
(摘自《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