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瓦尔·贾埃佛(Ivar Giaever)教授是美国物理学家,1929年4月5日出生挪威的卑尔根, 并在挪威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专利品审查员.1954年他移居加拿大,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1956年移民到美国,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应用数学家, 1958年进入了研发中心.1958年至1970年间,贾埃弗博士从事薄膜、隧道效应以及超导的研究.并于1973年因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71开始对有机分子在固体表面的行为以及细胞与表面互动的研究,并持续至今.在1975年休假期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兼职教授,并在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在1988年至2004年间于伦斯勒理工学院任职学院科学教授.在1988年至2008年间,担任奥斯陆大学VISTA计划教授.并在1991年创立了应用生物物理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该公司总裁.1 贾埃弗的人生起点
伊瓦尔·贾埃弗年轻时并不喜欢读书,却侥幸考上了挪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学专业,大学时代知名度很高,不是因为成绩突出,才华横溢,而是由于门门功课都很差,数学与物理两科几乎都不及格,他对所有的功课都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却是台球和桥牌,而且常为此乐此不疲,忘乎所以,不但不学习、不听课,还常常为他的两项“事业”废寝忘食,并成为全校有名的打台球和桥牌的能手,每次参加学校这方面比赛都能获得最佳成绩,有时代表学校参赛都不负众望. 2 贾埃弗的人生突变
1952年至1953年,贾埃弗在挪威陆军服役;1953至1954年,担任挪威专利局专利品审查员.由于挪威住房缺乏,他与妻子决定移居加拿大,1954年至1956年在加拿大通用公司任机械工程师.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擅长的桥牌和台球根本派不上用场,需要科技方面的知识实在太匮乏.上司交给的工作往往不能按规定时间完成,甚至经常出错,同事瞧不起,多数人不愿意多看他几眼,更没有人和他聊桥牌、台球,结果弄得他既孤立又没趣.
更严峻的是要处处注意上司的脸色,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像在大学里那样混,否则随时都可能被公司炒鱿鱼.这时已开始思考过去的学习经历,后悔自己以前没勤奋学习,决心从基础学起,恰好,公司开办了一个工程和应用数学进修班,在进修班,他认真听课,刻苦钻研,积极思考,精力投入是从来没有过的.一次,一位老同学来看他,看到他专注的眼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这样,他像专注桥牌一样钻进了数学和工程知识的学习中,越学越勤奋,他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当进修班学习结束,他立刻就到特洛伊的伦塞勒工业学院报名攻读物理本科.他边读书边工作,活学活用,工作越来越完美,上司和同事也越来越注重他,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1956年,贾埃弗来到美国应聘,由于挪威与美国对学业的评分系统相反(挪威及格分为4.0,美国则是最高分为4.0),贾埃弗幸运地被认为“你肯定是个很好的学生”而被录用.参与通用电气公司的应用数学方面的工作,并于1958年进入研发中心,从事以绝缘薄膜隔开金属薄膜的研究,试图进行隧道试验.大约到1959年4月,他与费希尔等人完成了几次很成功的隧道实验.实验样品的伏安特性曲线大致是可以重复的,而且和理论颇为一致.但他并不满足,仍继续改进创新,当时他实验所用的薄膜需要自己设计制造,他能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有一次他和同事商量用一台镀膜机先给金属片镀上一层金属薄膜,然后将这层金属薄膜的表面作短暂的氧化,使它形成极薄的一层绝缘层,然后再把这绝缘层镀上一层金属膜.这之间的氧化层正好作为一道理想的绝缘隔板.这个设想很快制成了成品,紧接着就把一个电极接在了绝缘层一侧的金属膜上,而在绝缘层的另一侧果然测得了隧道电流!这个实验结果令人兴奋,可以说无法用语言表述当时贾埃弗的激动心情.
由于实验结果和理论推测完全一致!同事们惊奇地涌到贾埃弗的实验室看他做出的奇迹,贾埃弗干脆在实验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现场报告会,宣布了他的成功.那些经验丰富的物理学家们听了贾埃弗的的报告,都纷纷鼓起掌来.不过当时就有人提出严正的质疑:“怎知道实验没有金属短路?”“会不会是半传导作用而不是隧道效应?”等等.为了证明它的正确性,必须用实验来否定一个个疑问,当时,他还在伦赛勒工业学院物理系本科攻读量子力学,有一天,在听亨廷顿(Huntington)教授讲授“超导体里的能隙”概念时,他突然想到自己的隧道试验,立即有了主意:如果真有超导能隙,那么将用作隧道效应的夹层金属膜的一侧变成超导状态不就成了吗?而要获得金属膜的超导态,只需将整个实验置于液氦的低温下进行就行了!这既能证明“超导能隙”又能验证隧道电流,可谓一举两得!他禁不住拍拍脑门,高兴得想跳起来.
实验按预计一步步推进,结果令人鼓舞,同事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以诧异的神色打量贾埃弗,对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接连做出两个重大实验感到震惊和由衷的高兴.就这样,一个无所用心的小伙子终于在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成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因这两次实验的成功,12年后,贾埃弗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效应,验证了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推测,证实了巴库理论的正确性.按照常理,一件东西要穿过另一个物体,二者总有一个会被损坏,但按量子物理学原理来分析却不是这样,在没有“隧道”的薄金属隔层上任电子穿越,就好像使隔墙产生了一个隧道,所以叫“隧道效应”.
这次获奖是对贾埃弗工作勤奋、苦学活用、勇于探索的一次肯定.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工作期间于1964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并能围绕他的科研工作撰写论文,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如1960年发表了《用电子隧道测量超导体中的能隙》,1961年发表了《用电子隧道研究超导体》,1965年发表了《交流约瑟夫森效应的探测》及《两个相邻超导体间的耦合》等.在获奖方面更是令人鼓舞,在1965年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奥利弗-巴克尔奖,在1974年获得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颁发的兹沃雷金奖.在2003年获得挪威科技大学颁发的昂萨格奖章,在2010年获得挪威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贡内鲁斯奖章,并且还获得了多个荣誉学位.在1988年成为伦瑟雷尔理工学院的学院教授,并且于2004年以名誉教授的身份退休.现任美国应用生物物理公司首席技术官.贾埃弗由于在电子的隧道效应和超导体领域以及在固体面上蛋白质分子的行为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从而获得1974年度美国工程研究院授予的弗拉季米尔·K·兹沃赖奖金.同年,挪威联邦学院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3 贾埃弗的人生感言 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他有时还在暗自后悔,要是早年能把学习抓紧,基础打牢,说不定还有一次取得巨大成就的机会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引起轰动是自然的,当他获奖后,各大报纸便广泛宣扬,称他是“一个物理、数学都几乎不及格的台球和桥牌能手,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并相当准确地报道了他在特隆赫姆的学生时代的情况.
贾埃弗自从获奖以后,每到一处便会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向他提问,他在不同场合的精彩回答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贾埃弗认为:“获得诺奖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理念,然后坚持下去.也就是说要拥有好奇心,接着是竞争意识、创造力、固执,以及自信、耐心和怀疑精神.最后,还要有运气,幸运是很重要的”“中国有十几亿人,某些人肯定会有好运的.”在谈到创造力时,他说:“成绩好不代表有创造力,也要花点时间做点新的不同的事情,换换脑子.”当这位科学大师谈及成功秘诀之时却有独到的见解:“科研人员一定要具有质疑精神,比如,现在有一多半的生物论文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冷静思考专家的言语,正视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必要时要勇于挑战权威.”也正是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支撑着贾埃弗教授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说他有6个来自中国的博士后学生,4个来自大陆,两个来自台湾.他觉得他们都很聪明,但都有一个缺点:“他们对我太有礼貌了,都不敢跟我争论学术问题.科学应该追求真理.人们把我称为否定者,我也因此遭到了一些人身攻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们也要自己去思考,不一定非要相信我说的,但也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说的.”“对于温室效应我就有不同的观点,它并非人类造成,所谓‘全球变暖’仍然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话题.我不相信他们能够测量出一年内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事实上,他们甚至都不能量出一个房间里的平均温度.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讨论的,因为任何东西很可能都会有一些变化.之前人们那么相信牛顿定律,但爱因斯坦后来证明牛顿错了.”“要获得一个物理学的成就,光观察到某些现象是不够的,还须了解你所观察到的那些现象的意义.”
贾埃弗经常鼓励学生说:“我认为下一个青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将是你们中的一个!拥有一个好的想法,然后执着地去追求它,这是最重要的.奖项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学会好奇,敢于竞争,乐于创造,坚持自我,勇于质疑,这样坚持下去,诺贝尔奖其实离你们不远.”对于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贾埃弗表示:“没有诺奖也没什么.我在1974年曾经来过一次北京,那时候街上行驶的是数百万辆自行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京现已高楼林立,变化很大,你们已经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了”“中国有很多像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优秀人才,他们都很博学,具有钻研精神,这正是作为科研工作者所需的特质.”贾埃弗教授一生研究领域更换多次,根据他的历程不难发现,他是一位不断学习的智者.现在的研究领域转向了生物物理学,研制最新的生物传感器.他认为中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古话太正确了,如果你一直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你就会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加广泛的思维空间和方式,会发现更多的未知领域.一个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在于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对科学的执着程度.
贾埃弗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企业家,针对中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他说道:“在美国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项目,即使是小型企业或者创业者也可以向政府申请帮助,最高的创业经费限额是1亿美元.这并不是贷款,因为你不需要还.我自己创立企业,也是得益于这种项目.做企业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亲自去做,把好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对科学家应该享受的待遇谈了自己了想法:“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整个社会中最高才好.如今在美国,一位科学家的工资大概是巴士司机的4倍多.”“在中国,我能听到很多:‘鼓励创新’之类的漂亮话.但如果想要在工程学方面取得成功,至少要保证科学家们不用担心工资水平和衣食住行.”
多年来,贾埃弗依然保持着慢跑的习惯,有时玩玩桥牌,打打台球,“这不仅能化解其平日面对的压力,还能保持良好的体力,轻松的心态,以饱满的状态投身于热爱的科研事业,做出更多成果,惠及广大民众.”4 贾埃弗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贾埃弗教授的经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当时如果他被学校抛弃,不能正常毕业又会是什么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慎重考虑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改革方向,寻找正确轨道,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学校里存在差生是不能回避的,每一个差生都是一个鲜活的、成长中的生命体,都是一个拥有特色潜能的发展体.每一位差生也想成材,也有自己的美好理想,但理想的实现是非常艰难,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及时捕捉差生的闪光点,凡有积极行为和进步表现的,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来激励差生的进步.也许你的一句鼓励话,一声问候,都会让他们的心灵深有感触,自卑心理得到转变,激发出很强的荣誉感和进取心,结果终身受用.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老师的教诲.否则,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特别应注意与差生沟通感情,增进了解,以换取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消除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对差生及时进行引导,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差生之所以后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而更多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要时刻注意尊重和关心他们,让他们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指导,有目的地让差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实现自我转化,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校时学习很差,但在社会上却有所成就,这说明他们的生存能力很强,而有些学生在校时表现突出,在社会上却是平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会使差生在学校里过得更有价值.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潜在的宝藏,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送给他们钥匙,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到打开宝藏的钥匙.“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多一点微笑对待学生,多一个舞台成就学生,多一些成功鼓励学生”.
总之,差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树立信心,坚持不懈变急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变耳提面命为拨动心弦,变生硬呆板为巧妙疏导,这样才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我们根据差生的形成特点、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方法,经常关心教育他们,今日含苞待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出绚丽的花朵.
伊瓦尔·贾埃弗年轻时并不喜欢读书,却侥幸考上了挪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学专业,大学时代知名度很高,不是因为成绩突出,才华横溢,而是由于门门功课都很差,数学与物理两科几乎都不及格,他对所有的功课都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却是台球和桥牌,而且常为此乐此不疲,忘乎所以,不但不学习、不听课,还常常为他的两项“事业”废寝忘食,并成为全校有名的打台球和桥牌的能手,每次参加学校这方面比赛都能获得最佳成绩,有时代表学校参赛都不负众望. 2 贾埃弗的人生突变
1952年至1953年,贾埃弗在挪威陆军服役;1953至1954年,担任挪威专利局专利品审查员.由于挪威住房缺乏,他与妻子决定移居加拿大,1954年至1956年在加拿大通用公司任机械工程师.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擅长的桥牌和台球根本派不上用场,需要科技方面的知识实在太匮乏.上司交给的工作往往不能按规定时间完成,甚至经常出错,同事瞧不起,多数人不愿意多看他几眼,更没有人和他聊桥牌、台球,结果弄得他既孤立又没趣.
更严峻的是要处处注意上司的脸色,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像在大学里那样混,否则随时都可能被公司炒鱿鱼.这时已开始思考过去的学习经历,后悔自己以前没勤奋学习,决心从基础学起,恰好,公司开办了一个工程和应用数学进修班,在进修班,他认真听课,刻苦钻研,积极思考,精力投入是从来没有过的.一次,一位老同学来看他,看到他专注的眼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这样,他像专注桥牌一样钻进了数学和工程知识的学习中,越学越勤奋,他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当进修班学习结束,他立刻就到特洛伊的伦塞勒工业学院报名攻读物理本科.他边读书边工作,活学活用,工作越来越完美,上司和同事也越来越注重他,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1956年,贾埃弗来到美国应聘,由于挪威与美国对学业的评分系统相反(挪威及格分为4.0,美国则是最高分为4.0),贾埃弗幸运地被认为“你肯定是个很好的学生”而被录用.参与通用电气公司的应用数学方面的工作,并于1958年进入研发中心,从事以绝缘薄膜隔开金属薄膜的研究,试图进行隧道试验.大约到1959年4月,他与费希尔等人完成了几次很成功的隧道实验.实验样品的伏安特性曲线大致是可以重复的,而且和理论颇为一致.但他并不满足,仍继续改进创新,当时他实验所用的薄膜需要自己设计制造,他能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有一次他和同事商量用一台镀膜机先给金属片镀上一层金属薄膜,然后将这层金属薄膜的表面作短暂的氧化,使它形成极薄的一层绝缘层,然后再把这绝缘层镀上一层金属膜.这之间的氧化层正好作为一道理想的绝缘隔板.这个设想很快制成了成品,紧接着就把一个电极接在了绝缘层一侧的金属膜上,而在绝缘层的另一侧果然测得了隧道电流!这个实验结果令人兴奋,可以说无法用语言表述当时贾埃弗的激动心情.
由于实验结果和理论推测完全一致!同事们惊奇地涌到贾埃弗的实验室看他做出的奇迹,贾埃弗干脆在实验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现场报告会,宣布了他的成功.那些经验丰富的物理学家们听了贾埃弗的的报告,都纷纷鼓起掌来.不过当时就有人提出严正的质疑:“怎知道实验没有金属短路?”“会不会是半传导作用而不是隧道效应?”等等.为了证明它的正确性,必须用实验来否定一个个疑问,当时,他还在伦赛勒工业学院物理系本科攻读量子力学,有一天,在听亨廷顿(Huntington)教授讲授“超导体里的能隙”概念时,他突然想到自己的隧道试验,立即有了主意:如果真有超导能隙,那么将用作隧道效应的夹层金属膜的一侧变成超导状态不就成了吗?而要获得金属膜的超导态,只需将整个实验置于液氦的低温下进行就行了!这既能证明“超导能隙”又能验证隧道电流,可谓一举两得!他禁不住拍拍脑门,高兴得想跳起来.
实验按预计一步步推进,结果令人鼓舞,同事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以诧异的神色打量贾埃弗,对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接连做出两个重大实验感到震惊和由衷的高兴.就这样,一个无所用心的小伙子终于在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成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因这两次实验的成功,12年后,贾埃弗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效应,验证了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推测,证实了巴库理论的正确性.按照常理,一件东西要穿过另一个物体,二者总有一个会被损坏,但按量子物理学原理来分析却不是这样,在没有“隧道”的薄金属隔层上任电子穿越,就好像使隔墙产生了一个隧道,所以叫“隧道效应”.
这次获奖是对贾埃弗工作勤奋、苦学活用、勇于探索的一次肯定.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工作期间于1964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并能围绕他的科研工作撰写论文,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如1960年发表了《用电子隧道测量超导体中的能隙》,1961年发表了《用电子隧道研究超导体》,1965年发表了《交流约瑟夫森效应的探测》及《两个相邻超导体间的耦合》等.在获奖方面更是令人鼓舞,在1965年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奥利弗-巴克尔奖,在1974年获得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颁发的兹沃雷金奖.在2003年获得挪威科技大学颁发的昂萨格奖章,在2010年获得挪威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贡内鲁斯奖章,并且还获得了多个荣誉学位.在1988年成为伦瑟雷尔理工学院的学院教授,并且于2004年以名誉教授的身份退休.现任美国应用生物物理公司首席技术官.贾埃弗由于在电子的隧道效应和超导体领域以及在固体面上蛋白质分子的行为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从而获得1974年度美国工程研究院授予的弗拉季米尔·K·兹沃赖奖金.同年,挪威联邦学院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3 贾埃弗的人生感言 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他有时还在暗自后悔,要是早年能把学习抓紧,基础打牢,说不定还有一次取得巨大成就的机会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引起轰动是自然的,当他获奖后,各大报纸便广泛宣扬,称他是“一个物理、数学都几乎不及格的台球和桥牌能手,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并相当准确地报道了他在特隆赫姆的学生时代的情况.
贾埃弗自从获奖以后,每到一处便会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向他提问,他在不同场合的精彩回答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贾埃弗认为:“获得诺奖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理念,然后坚持下去.也就是说要拥有好奇心,接着是竞争意识、创造力、固执,以及自信、耐心和怀疑精神.最后,还要有运气,幸运是很重要的”“中国有十几亿人,某些人肯定会有好运的.”在谈到创造力时,他说:“成绩好不代表有创造力,也要花点时间做点新的不同的事情,换换脑子.”当这位科学大师谈及成功秘诀之时却有独到的见解:“科研人员一定要具有质疑精神,比如,现在有一多半的生物论文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冷静思考专家的言语,正视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必要时要勇于挑战权威.”也正是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支撑着贾埃弗教授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说他有6个来自中国的博士后学生,4个来自大陆,两个来自台湾.他觉得他们都很聪明,但都有一个缺点:“他们对我太有礼貌了,都不敢跟我争论学术问题.科学应该追求真理.人们把我称为否定者,我也因此遭到了一些人身攻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们也要自己去思考,不一定非要相信我说的,但也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说的.”“对于温室效应我就有不同的观点,它并非人类造成,所谓‘全球变暖’仍然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话题.我不相信他们能够测量出一年内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事实上,他们甚至都不能量出一个房间里的平均温度.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讨论的,因为任何东西很可能都会有一些变化.之前人们那么相信牛顿定律,但爱因斯坦后来证明牛顿错了.”“要获得一个物理学的成就,光观察到某些现象是不够的,还须了解你所观察到的那些现象的意义.”
贾埃弗经常鼓励学生说:“我认为下一个青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将是你们中的一个!拥有一个好的想法,然后执着地去追求它,这是最重要的.奖项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学会好奇,敢于竞争,乐于创造,坚持自我,勇于质疑,这样坚持下去,诺贝尔奖其实离你们不远.”对于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贾埃弗表示:“没有诺奖也没什么.我在1974年曾经来过一次北京,那时候街上行驶的是数百万辆自行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京现已高楼林立,变化很大,你们已经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了”“中国有很多像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优秀人才,他们都很博学,具有钻研精神,这正是作为科研工作者所需的特质.”贾埃弗教授一生研究领域更换多次,根据他的历程不难发现,他是一位不断学习的智者.现在的研究领域转向了生物物理学,研制最新的生物传感器.他认为中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古话太正确了,如果你一直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你就会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加广泛的思维空间和方式,会发现更多的未知领域.一个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在于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对科学的执着程度.
贾埃弗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企业家,针对中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他说道:“在美国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项目,即使是小型企业或者创业者也可以向政府申请帮助,最高的创业经费限额是1亿美元.这并不是贷款,因为你不需要还.我自己创立企业,也是得益于这种项目.做企业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亲自去做,把好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对科学家应该享受的待遇谈了自己了想法:“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整个社会中最高才好.如今在美国,一位科学家的工资大概是巴士司机的4倍多.”“在中国,我能听到很多:‘鼓励创新’之类的漂亮话.但如果想要在工程学方面取得成功,至少要保证科学家们不用担心工资水平和衣食住行.”
多年来,贾埃弗依然保持着慢跑的习惯,有时玩玩桥牌,打打台球,“这不仅能化解其平日面对的压力,还能保持良好的体力,轻松的心态,以饱满的状态投身于热爱的科研事业,做出更多成果,惠及广大民众.”4 贾埃弗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贾埃弗教授的经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当时如果他被学校抛弃,不能正常毕业又会是什么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慎重考虑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改革方向,寻找正确轨道,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学校里存在差生是不能回避的,每一个差生都是一个鲜活的、成长中的生命体,都是一个拥有特色潜能的发展体.每一位差生也想成材,也有自己的美好理想,但理想的实现是非常艰难,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及时捕捉差生的闪光点,凡有积极行为和进步表现的,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来激励差生的进步.也许你的一句鼓励话,一声问候,都会让他们的心灵深有感触,自卑心理得到转变,激发出很强的荣誉感和进取心,结果终身受用.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老师的教诲.否则,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特别应注意与差生沟通感情,增进了解,以换取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消除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对差生及时进行引导,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差生之所以后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而更多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要时刻注意尊重和关心他们,让他们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指导,有目的地让差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实现自我转化,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校时学习很差,但在社会上却有所成就,这说明他们的生存能力很强,而有些学生在校时表现突出,在社会上却是平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会使差生在学校里过得更有价值.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潜在的宝藏,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送给他们钥匙,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到打开宝藏的钥匙.“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多一点微笑对待学生,多一个舞台成就学生,多一些成功鼓励学生”.
总之,差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树立信心,坚持不懈变急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变耳提面命为拨动心弦,变生硬呆板为巧妙疏导,这样才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我们根据差生的形成特点、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方法,经常关心教育他们,今日含苞待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