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国内口译策略研究的两大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顺应理论对口译策略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目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对“策略”和“技巧”的概念有所混淆,二是对语境和顺应的“动态性”理解有所偏差。这就导致很多口译策略研究借了顺应理论之名,却无其实。
  关键词: 顺应论 口译策略 语境
  相比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要晚很多。根据中国知网(CNKI,China Knowledge Resource Integrated Database)的统计,上世纪90年代在口译研究领域一共发表了161篇论文,这是我国口译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课题可分为三大领域:口译理论研究、口译过程(策略与技巧)的研究及口译教育与培训研究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口译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发表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加,但研究课题基本仍集中在以上三个领域。两个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是口译质量评估和语码转换研究。前者是翻译研究一贯关注的重点,后者则源于中文和各种外语尤其是西方语言相对较大的差异。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摆脱传统视角,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跨学科的口译理论研究是新世纪我国口译研究发展的一大变化,出现了从心理学、神经科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诸多视角出发的口译研究。其中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是话语的生成与话语的理解,翻译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则是源语的理解与译语的生成,其过程与前者有逆向关系。翻译说到底就是语用,因此,翻译学与语用学研究之间有结合点是不言而喻的②;语用学的理论也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顺应理论作为一种语用学的观点,自从被引进中国以后,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翻译研究。本文将对顺应理论做一简要回顾,然后就目前国内学者运用顺应理论进行口译策略研究时出现的两大问题作分析和评述。
  一、顺应理论简介
  1.顺应理论的主要观点
  顺应理论(Theory of Adaptation)由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于1999年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③中提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查语言的使用。其主要观点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选择有如下特点:
  (1)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话语/篇章;
  (2)涉及语言的种类、言语题材、言语风格和语用策略;
  (3)语言使用者选择时的意识程度不同(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自发的,即无意识的);
  (4)发生在话语产生和话语理解两个方面,即双方都要做出语言选择;
  (5)语言交际一旦发生,语言使用者就必须选择,没有选与不选的自由;
  (6)不对等:选择主题不对等、选择客体不对等。
  Verschueren认为,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的统一。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体现在语言的历时和共时方面,具有动态特征。
  协商性(negotiability)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其含义在于: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不存在符不符合使用规则的问题,只有在语用原则上适合与否的情况。
  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语言使用者能从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
  2.顺应理论的研究角度
  从顺应的概念出发,Verschueren对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提出了四个研究角度,即:
  (1)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2)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3)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the salience of the adaptability processes)。
  以上术语的翻译源自国内学者何自然、于国栋对于顺应理论的介绍和评述④,从英文词法的角度看,这些中译文并不完全准确,对此已有学者进行过探讨,并主张沿用何自然的译文⑤。但笔者认为,从顺应理论的内涵看,不如译为“顺应的语境关系”、“顺应的结构客体”、“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对这几个核心术语的理解及其中译文的讲究,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内研究者对顺应理论的理解,从而影响了对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國内口译策略研究的两个问题
  如前所述,顺应理论在国内的应用主要在翻译研究领域,因其作为一种语用学的理论,在对翻译这种跨文化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时,具有特别的适用性。语用学的研究课题包括信息是如何通过言语和背景传递的、听众对言语如何进行解码和解释,以及口头交流中语言使用的动态性等,这些其实都同时属于口译研究的课题。此外,根据顺应理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属性,它使得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从多种言语表达方式中做出灵活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交流需要。这一理论关注的是语言顺应的性质与过程,这恰好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因为口译的工作过程就时刻伴随对源语的解码,以及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目标语。
  在中国知网上以“顺应论”和“口译”为主题词搜索1999年到2015年间的论文,可找论文共75篇。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顺应理论对口译工作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现将这些研究中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作简要分析。   1.用顺应理论解释口译策略时存在概念混淆
  (1)“策略”与“技巧”之辨
  国内对口译工作过程和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口译策略和技巧上。在引入顺应理论对口译进行研究后,这一趋势没发生改变——在前述有关顺应理论和口译的75篇论文中,研究口译策略和技巧的有35篇,占了一半。在翻译研究当中,“策略”和“技巧”两个词的含义往往很模糊,不仅个人的运用存在混淆,还经常和其他词如“处理”、“方法”等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策略”应当指特定情况下处理事务的方式,而“技巧”则是具体的做法;策略是通过技巧实现的。具体而言,翻译中的“策略”应当指“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类大的原则性的方针;而“技巧”则包括翻译中具体词义的选择,词类的转换,词数的增减,句子的拆分、合并与顺序调整;具体到口译中还有预测、解释,甚至笔记法等。在运用顺应理论解释“口译策略”时,应着重于研究根据语境关系顺应原理,确定直译还是意译,或者归化还是异化这样的策略。
  在把顺应理论应用到口译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龚龙生的博士论文,根据顺应理论提出的语言的三大特征,从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两大类探讨理解如何实现口译中语境关系的顺应,更好地提高语言使用的质量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⑥。然而,在其专著《顺应论与口译研究》中⑦探讨口译策略时,列举的仍然是词义选择、引申、额、增减、前述传统意义上的口译技巧,只是在解释的时候冠上“顺应”之名而已。
  (2)把“顺应”当做翻译策略
  除了混淆翻译“策略”和“技巧”之外,有不少研究者把顺应理论的“顺应”(adaptation)也看做一种翻译策略,如王建国认为,“所有的翻译过程都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产品则是具体时空下这些动态顺应的具体结果”⑧。他在同一篇文章中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只是具体翻译方法中的几种,并非翻译策略。翻译的策略应该是动态顺应。”易敏提出汉英交传中有“语言结构顺应策略”、“语境顺应策略”、“动态顺应策略”⑨。
  这些研究者将“顺应”理解为一种翻译策略,实际上是没有很好地理解Verschueren对“顺应”给出的定义。顺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的使用本质上就是语言的选择,人们只要使用语言,就是在做选择,没有选与不选的自由;语言的顺应和选择是辩证统一的,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选择本身就是顺应。也就是说,如果认为“顺应”是一种翻译策略,那么人们就有使用或者不使用这种策略的自由,这显然是与顺应理论相抵触的。
  2.对语境和顺应的动态性理解有偏差
  国内学者运用顺应理论解释口译策略时,一般都从“语境顺应”入手。很多研究者在运用顺应理论解释翻译策略时都谈到“文化语境”,也提到“动态顺应”如鲁军虎研究了文化语境关系顺应,将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归为“文化语境”,并用顺应理论的“交际语境”三大组成部分“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分类,用以解释口译中如何解决文化冲突,保证译语质量⑩;李锦提出“译员应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弥补文化缺省,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11}”,等等。在这些研究中,“语境”被简单地理解为“上下文”、“文化背景知识”或者“对话的环境”,这实际上都是一种静态的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一种“背景”,译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受到这种背景的制约,同时可借助这种背景对译语进行解释。
  这种观点本身并没有错,但这不是顺应理论的语境观。首先,顺应理论并未提出“文化语境”的概念,而且顺应理论认为,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境会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不断变化。也就是说,顺应理论中提到的动态语境,应当是指在口头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对话的进行,对话者双方不断创造着新的语境因素,而新的语境因素同时不断影响着双方的语言选择。这样的动态语境观对口译工作的过程有很好的解释力,却鲜有研究者将一段口译过程或对话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语境和交际过程两者随时间推进的互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其次,很多研究论文里提到的“动态顺应”非顺应理论原来的含义,只是“结合背景知识灵活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意思。顺应理论指出,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体现在三方面:(1)时间顺应,即语言的产出和理解会因时间差异而出现变化;(2)动态的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即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认知心理状态都影响着语言的选择;(3)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即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话语的信息结构进行灵活的安排,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
  实际上,也有不少学者如龚龙生{12}、马霞等,着重研究了口译过程中语境的动态性,指出了目标语的选择是语境和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13},但是所做的实证研究,大多数还是局限于单词、单句或较短语段的翻译技巧解释,没有就以上三个方面做详细的口译过程案例分析。
  三、结语
  就口譯研究而言,顺应理论最大的贡献,一是提出了“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的选择和顺应”,二是强调了语境和顺应的动态性,这两点对于口译过程的解释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因此,在运用顺应理论进行口译研究,尤其用它进行实证研究时,应该着重从这两点出发。目前国内研究者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这种欠缺一是来自于传统语用学静态语境观的影响,二是源于对顺应理论核心概念和思想的理解不够透彻,这都有待在将来的研究中完善。
  注释:
  ①胡庚申,盛茜.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J].中国科技翻译13.2(2000):39-44.
  ②刘般若.认知语用学与翻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4(6):151-152.
  ③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④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现代外语,1999,(4).
  ⑤谢少万.也评“顺应理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9-11.
  ⑥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8.5.
  ⑦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译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⑧王建国.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的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4):55-59.
  ⑨易敏.汉英交替传译中语言顺应策略——以2013年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华中人文论丛,2014(6):120-123.
  ⑩鲁军虎.论文化语境关系顺应在口译中的应用,外语教育教学,2013,(7).
  {11}李锦.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2005,(2):49-52.
  {12}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译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13}马霞.口译:选择、协商与顺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6(5):53-57.
  参考文献:
  [1]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8.5.
  [3]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譯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4]王建国.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的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4):55-59.
  [5]易敏.汉英交替传译中语言顺应策略——以2013年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华中人文论丛,2014,(6):120-123.
  [6]鲁军虎.论文化语境关系顺应在口译中的应用,外语教育教学,2013,(7).
  [7]李锦.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2005,(2):49-52.
  [8]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译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9]马霞.口译:选择、协商与顺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6,(5):53-57.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课题组连续7年采用90%以上全英文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展开教学活动,并在课堂中穿插诸多类型的课堂小游戏。通过具体应用发现,课堂小游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并增强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游戏进行总结归纳,针对课堂游戏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课堂游戏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做详细的讨论,旨在为后期课堂游戏在类似
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以及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深圳得益于优质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扶持.现今深圳在互联网普及、
期刊
H,G是两个简单图,G是H的一个子图.H的G-分解,记为(λH,G)-GD,是指将图λH的所有边分拆为若干个与G同构的子图(称为G-区组).H的G-分解的大集,记为(λH,G)-LGD,是指图H的所有与
房屋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其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关系到建筑行业是否能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不断提高房屋
摘 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实证分析,探究其内在的运行原理,从而对其与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将研究与分析的结果作为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指导方案,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绩效;研究;分析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已经从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上升至人力竞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
高考试题中热学内容常以选择题出现,还要尽可能考查更多的内容,故试题多以综合题型出现,涉及知识面广泛,需要综合素质较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但高考中分分必争,因此也要引起足够的重
摘 要:本文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位和现状,力图寻找当前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对于城市社区体育来讲,合理设计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结构,协调好城市体育职能部门与社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社区体育能否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办法,随着经济的的不断发展,日益激烈的工程项目市场竞争,就对其管理的措施有着更高的要求。项目管理和执行的细节问题往往引起不了足够的重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领、支撑、统率学校的发展,学校才能有层次,有品位,有内涵。基于这种认识,2012年,我校在承传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人为本、精细治校,名师兴教” 的办学理念。新思路催生新发展,新突破始于新起点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全校励精图志,自强不息,凝心聚力,敢为人先。我们的办学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从领导做起,精细化治校  学校要求:一切从领导做起,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