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选模块考试作为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目前学生和教师最难以捉摸、最难把握的内容,考试的选题技巧很强,学生较难把握有效答题。本文拟根据2009年浙江省高考样卷出现的问题并结合2009年浙江省考试说明,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概念和审题答题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2009年语文自选模块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 自选模块 古诗鉴赏 备考策略
2008年12月,浙江省考试院组织了一次新高考样卷测试,自选模块样卷语文模块第二题是要求学生“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它主要是测试学生“理解表达、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题目的开放性前所未有。从样卷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知识点不熟悉,概念不清晰。意象、虚实等概念知识不清,答题没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答题的内容不突出,许多学生很笼统地回答欣赏题。缘情明景概念不清或答题不到位,如选出诗歌后并不从景的内容入手,只整体分析,或不抓住景只从其他内容分析。
2.答题结构不规范。对于欣赏题没有整体答题的思路。分析诗歌意象,突出意象,但忽略与意象相关联的情感分析。只答意象不答情感的较多。文本内容与答题联系不密切,答非所问,不注意采分点。
3.审题不清。关于选题,第一要熟悉,第二要有景物描写。有些学生所选诗歌不是太长,(如《长恨歌》等)就是太简单(如《静夜思》等),或没有完整地写出诗歌或所选诗歌无景物描写,更严重的是所选不是诗歌,如《赤壁赋》等。
“自选模块”考试是目前学生和教师最难以捉摸、最难把握的内容,考试的选题技巧很强,学生较难有效答题。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其实自选模块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在缺少复习资料和考试经验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如何备考呢?下面以中国古诗鉴赏题目为例,谈谈2009年语文自选模块的备考策略。
一、做好知识贮备,提升鉴赏水平
平时可以看看相关诗歌散文欣赏的经典文章,如《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之类中的大家文章,还可以准备相关题材的诗歌散文鉴赏文章,以备应试之用。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在古代诗歌体制方面,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懂得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抒情诗又可以分为三种:写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和怀古抒情类。先分清类别,然后体会景与情、物与志、古与今之间的关系,就能了解、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词的体制大致有小令和慢词的区分,词的平仄四声,知道散曲体制可分为小令和套曲,在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处境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结合选修教材,熟悉基本概念
样卷中的这个题目,要求“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如果连什么是“缘景明情”都不知道,就遑论如何进行赏析了。缘景明情“就是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这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简言之,就是根据意象体会意境。
由此可见,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必须弄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对IB模块要进行系统复习疏理,包括知识点、能力点、重点课文、重要作者的品性、风格、代表作等,尤其要重视单元知识与方法的整理复习。
三、仔细审题,规范答题
由于这类题目大多属于探究性题目,开放性较强,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因此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比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虞 美 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00字段鉴赏文字。
本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应该包括所选的角度,以及围绕这个角度对这首词的鉴赏。答案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诗歌鉴赏说到底是鉴赏主题、个人情感与作品、诗人的投合。将自己真实而生动的体验具体化而又有一定的针对性是解答此题的难点。考生可以从诗歌的意旨、意境、技巧当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欣赏。如词中的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代表性时段,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及听雨这个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都是我们在答题时要涉及的要点。
再如,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要求探究情与景的关系,写一段品味颔联与颈联所描写的意境。所考查的重点虽然是颔联和颈联,但是要注意整体把握全诗,同时注意“流水”“暮禽”“荒城”“落日”“秋山”等意象的内涵,并领会这些景与诗歌表达的“情”的关系。
当然,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紧扣主题是关键。在读懂作品字面内容和理清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就要再往下分析作品文字隐含的意义、作品的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这个基础上再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文学鉴赏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再创作活动,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原作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创作心理和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真实的而不是歪曲的思想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主题思想。虽然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并不是说可以乱答一气。在回答的时候同样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注意采分点,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同时还要重视书写规范,务求清楚、端正、无错别字,提高印象分。
关键词: 自选模块 古诗鉴赏 备考策略
2008年12月,浙江省考试院组织了一次新高考样卷测试,自选模块样卷语文模块第二题是要求学生“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它主要是测试学生“理解表达、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题目的开放性前所未有。从样卷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知识点不熟悉,概念不清晰。意象、虚实等概念知识不清,答题没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答题的内容不突出,许多学生很笼统地回答欣赏题。缘情明景概念不清或答题不到位,如选出诗歌后并不从景的内容入手,只整体分析,或不抓住景只从其他内容分析。
2.答题结构不规范。对于欣赏题没有整体答题的思路。分析诗歌意象,突出意象,但忽略与意象相关联的情感分析。只答意象不答情感的较多。文本内容与答题联系不密切,答非所问,不注意采分点。
3.审题不清。关于选题,第一要熟悉,第二要有景物描写。有些学生所选诗歌不是太长,(如《长恨歌》等)就是太简单(如《静夜思》等),或没有完整地写出诗歌或所选诗歌无景物描写,更严重的是所选不是诗歌,如《赤壁赋》等。
“自选模块”考试是目前学生和教师最难以捉摸、最难把握的内容,考试的选题技巧很强,学生较难有效答题。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其实自选模块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在缺少复习资料和考试经验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如何备考呢?下面以中国古诗鉴赏题目为例,谈谈2009年语文自选模块的备考策略。
一、做好知识贮备,提升鉴赏水平
平时可以看看相关诗歌散文欣赏的经典文章,如《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之类中的大家文章,还可以准备相关题材的诗歌散文鉴赏文章,以备应试之用。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在古代诗歌体制方面,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懂得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抒情诗又可以分为三种:写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和怀古抒情类。先分清类别,然后体会景与情、物与志、古与今之间的关系,就能了解、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词的体制大致有小令和慢词的区分,词的平仄四声,知道散曲体制可分为小令和套曲,在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处境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结合选修教材,熟悉基本概念
样卷中的这个题目,要求“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如果连什么是“缘景明情”都不知道,就遑论如何进行赏析了。缘景明情“就是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这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简言之,就是根据意象体会意境。
由此可见,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必须弄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对IB模块要进行系统复习疏理,包括知识点、能力点、重点课文、重要作者的品性、风格、代表作等,尤其要重视单元知识与方法的整理复习。
三、仔细审题,规范答题
由于这类题目大多属于探究性题目,开放性较强,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因此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比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虞 美 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00字段鉴赏文字。
本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应该包括所选的角度,以及围绕这个角度对这首词的鉴赏。答案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诗歌鉴赏说到底是鉴赏主题、个人情感与作品、诗人的投合。将自己真实而生动的体验具体化而又有一定的针对性是解答此题的难点。考生可以从诗歌的意旨、意境、技巧当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欣赏。如词中的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代表性时段,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及听雨这个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都是我们在答题时要涉及的要点。
再如,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要求探究情与景的关系,写一段品味颔联与颈联所描写的意境。所考查的重点虽然是颔联和颈联,但是要注意整体把握全诗,同时注意“流水”“暮禽”“荒城”“落日”“秋山”等意象的内涵,并领会这些景与诗歌表达的“情”的关系。
当然,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紧扣主题是关键。在读懂作品字面内容和理清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就要再往下分析作品文字隐含的意义、作品的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这个基础上再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文学鉴赏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再创作活动,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原作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创作心理和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真实的而不是歪曲的思想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主题思想。虽然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并不是说可以乱答一气。在回答的时候同样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注意采分点,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同时还要重视书写规范,务求清楚、端正、无错别字,提高印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