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代大学生人数激增和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就业的能力结构已经不能仅仅依靠知识技能这些硬件指标,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精神这个软件标准。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宜的培养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和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职业精神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各大院校在学生的培养除了重视技能和知识这些硬件指标的培养外,也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这一软实力的重要性,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路线。良好的职业精神不仅仅是企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并融入职场生活的需要。
1 职业精神内涵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职业道德、理想、态度、责任、技能作风的综合表现,也是在职业发展中的内在精神动力。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等构成要素。职业精神本身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并为职业界所共同认可的一种职业情操;其次,职业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内容与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整个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职业精神作为职业成功的必需要素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2 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状况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精神状况而言,并不容乐观,职业精神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职业理想,目标定位不清晰
有很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没有自己的想法,依赖于父母亲友的安排,只想要有名有利的职业岗位,无视自己的理想和兴趣,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职业理想,不懂也不愿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2缺乏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
应聘造假、随意违约跳槽、对所在单位不忠诚,甚至为了私利泄露企业机密和关键技术,这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案例屡见不鲜。还有很多学生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能脚踏实地、没有责任意识,这些缺乏敬业精神的诟病也为广大企业所烦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600余家用人单位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重要的指标中列第二位,在用人单位认为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
2.3缺乏团队精神,不善协作
随着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比例的增加,一些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职业角色意识,或自私或狂妄自大,严重影响日后与工作集体的融合和工作的开展。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的缺乏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高薪聘用海外留学生或者选聘一些学历较低的学生也不愿招用高校毕业生。
3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应当坚持多措并举
造成当前大学生职业精神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社会上一些消极浮躁的思想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个性和意识的欠缺,更有学校教育的不足。
3.1将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学生最基本素质来教育引导
职业精神教育是高等院校的软件建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要将软件建好,基础要打牢固。高校应结合严峻的就业形势,向学生充分介绍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状况,以及高素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成才观,加大职业精神的教育力度,虚功实做,植入争取的职业观念,将职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去。
3.2 正确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并结合学生思想和专业教育切实加强课程建设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价值体现,可运用一些科学管理方法如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强化他们对自我的客观认识。通过一些综合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扬长避短,并引导学生立足当下,认清形势。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课程中明确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一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的传达,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培养。
3.3 重视教师职业精神教育,建立完善师德考评机制
大学生本身就有处在一个职业环境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职业精神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必须抓好师德建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专业领域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与教态。学校也要促进“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热爱学生、用于创新”的良好师德氛围的形成,严禁德业分离、知行脱节、学术腐败、以教谋私等现象。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是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人浮于事,这些职业精神的缺失表现不仅仅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大学生的群体形象,更有碍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既是企业经营的社会需要,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人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强,易纲.大学生之而已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穆言.时代呼唤职业精神[J]. 中国职工教育,2010(07).
[3]张艳敏,焦世泰. 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9).
[4]任克. 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道德素质的培养[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07).
[5]吴涵. 浅谈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养[J]. 吉林教育,2009(1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职业精神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各大院校在学生的培养除了重视技能和知识这些硬件指标的培养外,也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这一软实力的重要性,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路线。良好的职业精神不仅仅是企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并融入职场生活的需要。
1 职业精神内涵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职业道德、理想、态度、责任、技能作风的综合表现,也是在职业发展中的内在精神动力。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等构成要素。职业精神本身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并为职业界所共同认可的一种职业情操;其次,职业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内容与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整个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职业精神作为职业成功的必需要素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2 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状况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精神状况而言,并不容乐观,职业精神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职业理想,目标定位不清晰
有很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没有自己的想法,依赖于父母亲友的安排,只想要有名有利的职业岗位,无视自己的理想和兴趣,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职业理想,不懂也不愿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2缺乏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
应聘造假、随意违约跳槽、对所在单位不忠诚,甚至为了私利泄露企业机密和关键技术,这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案例屡见不鲜。还有很多学生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能脚踏实地、没有责任意识,这些缺乏敬业精神的诟病也为广大企业所烦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600余家用人单位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重要的指标中列第二位,在用人单位认为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
2.3缺乏团队精神,不善协作
随着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比例的增加,一些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职业角色意识,或自私或狂妄自大,严重影响日后与工作集体的融合和工作的开展。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的缺乏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高薪聘用海外留学生或者选聘一些学历较低的学生也不愿招用高校毕业生。
3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应当坚持多措并举
造成当前大学生职业精神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社会上一些消极浮躁的思想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个性和意识的欠缺,更有学校教育的不足。
3.1将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学生最基本素质来教育引导
职业精神教育是高等院校的软件建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要将软件建好,基础要打牢固。高校应结合严峻的就业形势,向学生充分介绍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状况,以及高素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成才观,加大职业精神的教育力度,虚功实做,植入争取的职业观念,将职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去。
3.2 正确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并结合学生思想和专业教育切实加强课程建设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价值体现,可运用一些科学管理方法如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强化他们对自我的客观认识。通过一些综合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扬长避短,并引导学生立足当下,认清形势。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课程中明确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一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的传达,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培养。
3.3 重视教师职业精神教育,建立完善师德考评机制
大学生本身就有处在一个职业环境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职业精神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必须抓好师德建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专业领域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与教态。学校也要促进“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热爱学生、用于创新”的良好师德氛围的形成,严禁德业分离、知行脱节、学术腐败、以教谋私等现象。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是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人浮于事,这些职业精神的缺失表现不仅仅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大学生的群体形象,更有碍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既是企业经营的社会需要,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人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强,易纲.大学生之而已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穆言.时代呼唤职业精神[J]. 中国职工教育,2010(07).
[3]张艳敏,焦世泰. 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9).
[4]任克. 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道德素质的培养[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07).
[5]吴涵. 浅谈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养[J]. 吉林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