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学科的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考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使用术语严密表达问题等方面仍有缺失。其原因除了考生复习不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高考复习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策略脱离实际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思想政治课高考复习进行优化,这既是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习成绩的需要。
1.以促进学生提高再认、再现所学知识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目前看来,能够有效地将提高学生再认和再现所学知识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方法之一是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所谓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就是以考点为依据,将需要考生识记的基础知识作为课堂上直接检测的目标予以落实。其操作方法是在教师主导下集体复述或集体默写相应的概念和原理。这一方法中用检测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结果部分代替了教师对基础知识的陈述和解释的过程,这就将学生再认和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作为直接的教学目标,从而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的弊端;用复述或默写的方式就杜绝了学生对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依赖,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以全体学生为检测对象就弥补了个别提问等方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的不足。默写不仅检查面广,而且与高考同是纸笔测试,其教学的效果尤为明显。
要说明的是,使用这一方法不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省事”,相反,它鼓励教师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和处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比如,某些问题特别难记,教师应针对性地找出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方面的困难;有些问题容易混淆,教师应准确点拨其中的易混点。这样教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的对象和内容更容易实现统一。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所以我们说,这一方法只是部分地代替了教师的对基础知识的陈述和解释的过程,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针对性指导成分,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边灌输的低效教学方式。
采用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如教师应该统筹基本知识的教学容量,恰当地选择在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点和高考命题可能选择的重点、关键点,这样才能做到有重点、有方向的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好将准备检测的内容提前告之学生)。其次教师应该切实把握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明确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各复习阶段上掌握知识程度的基本状况,以正确确定检测的密度和广度。第三教师对于基础特别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可以将具体方法转换成在固定时间内反复阅读相关知识。
实践证明,采用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进行教学后,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及时记忆所学内容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其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2.以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我们认为使用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可以切实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能够避免教学时间不足,学生思想不能统一的困难。所谓问题引导法,就是教师将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懂得的知识,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应该把握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以问题的形式明确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照问题在自主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既定目标。例如,意识的表现形式问题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设问,帮助学生自己弄清相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形式的意识表现形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页,简要回答”。这里,教师的作用是用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分析和比较的能力。这种阅读过程包含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辨别等思维活动。而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等思维活动的过程,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必要过程。一旦学生养成了自觉比较、分析问题的习惯,那么他们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应该承认,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上述学习任务的。即使这样教师也不能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情况,给学生一些提示。如“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有几种呢?造成意识不同表现的原因分几大类呢?每一大类中有没有分成若干层次呢?教材为什么对有些问题更加着重强调呢?”我们认为只有这样为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提供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才能实现将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学科能力。只有把握好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阅读和分析材料,形成从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使用问题引导法教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一要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即教师给出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分析或者比较内容或指向。而且要明确呈现问题(如用多媒体展示,小黑板或者讲义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尽量不要只作口头陈述)。二教师应善于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确实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达到学习目标。即教师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式的引导。
实践证明,提高审题能力,或者说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必须建立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各项具体能力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确实进行了阅读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各项具体能力训练之后,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才真正得到发展。
3.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严密思考阐释问题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要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特别是课堂辩论,它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辩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显得严谨、条理而系统。这是因为,学生在辩论中,必须运用逻辑思维透彻地分析辩题,明了辩题中多种信息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关系;表达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使用概念的准确性、阐述问题的层次性;辩论中他必须善于进行归纳知识,抓住问题的要害,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例如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实例,“请辩论:(正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表明了人的意识只有不同,没有对错。(反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表明了错误的意识都是人为的”。辩论中,开始学生往往习惯于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予以驳斥,而不能形成系统的严密的论证,这当然不能说服对方。在双方都“不服气”的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公布“参考答案”。而应进一步将双方辩论中观点相左的部分,表达上明显错误的的地方呈现出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严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思维上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教材中要从那么多方面阐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问答题要回答那么多层次等这样一些具体问题。我们有些教师反对课堂上让学生放开说,认为学生一放开就错误百出。实际上学生在辩论中暴露出来的概念错误、思维不严密等问题,恰恰是考试中不能完整组织试题答案的另一种表现。这些问题不暴露出来,就无法解决,学生自己不认为这是问题,就没有解决的可能性。我们通过辩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就是要让问题暴露出来并针对这些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矫正、自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予以落实。我们相信,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会逐渐形成严密思考问题,系统组织答案的能力和意识。另外一种做法是教师给学生进行个别面批,这也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组织答案上存在的问题,不过这不是课堂教学,而是个别辅导。
在培养学生逻辑严密地表达所学知识能力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一要善于挖掘问题,生成可以辩论的话题;二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对于这种缺点和不足做出准确地提示,三要善于使用启发、点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矫正。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改正缺点和不足的方法;才会认识到系统掌握知识的必要性。只有在思维被激活之后,学生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注意提高自己严密表达问题的能力。
4.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实际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否愿意学习这门课,是否能长期保持这门课的学习效果是受情感等因素支配的;可以说,能否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复习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既是一个关系到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更是一个解决我们的教学究竟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顺应高中学生的情感特点,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例如,我们在教学“由于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事物看法不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人们对房价过快上涨的会有不同认识。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充分的讨论,由此说明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必须从整体上看问题。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得,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就能透过一切迷雾,找准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的情感教育既贯穿于知识教学过程中,又通过能力表现出来。他不仅自然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正如列宁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群众”。
应该说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很多,但要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予以落实,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具有共性的东西;一要透彻了解理论观点,把握用理论说服群众的关键点;二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的社会实际,展示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三要实事求是,说出真情实感。应该说政治课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文化常识等,他至少有两个优势:一方面马克思是西方公认的著名思想家,另一方面上述常识性知识是任何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无论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品位,还是提高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长远的意义。所以,我们应站稳立场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仅要掌握其真理性知识,更要培养亲近真理的情感,树立坚持真理的态度,进行正确地价值判断。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以全面落实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实践,才能改变我们政治课教学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面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1.以促进学生提高再认、再现所学知识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目前看来,能够有效地将提高学生再认和再现所学知识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方法之一是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所谓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就是以考点为依据,将需要考生识记的基础知识作为课堂上直接检测的目标予以落实。其操作方法是在教师主导下集体复述或集体默写相应的概念和原理。这一方法中用检测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结果部分代替了教师对基础知识的陈述和解释的过程,这就将学生再认和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作为直接的教学目标,从而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的弊端;用复述或默写的方式就杜绝了学生对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依赖,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以全体学生为检测对象就弥补了个别提问等方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的不足。默写不仅检查面广,而且与高考同是纸笔测试,其教学的效果尤为明显。
要说明的是,使用这一方法不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省事”,相反,它鼓励教师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和处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比如,某些问题特别难记,教师应针对性地找出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方面的困难;有些问题容易混淆,教师应准确点拨其中的易混点。这样教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的对象和内容更容易实现统一。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所以我们说,这一方法只是部分地代替了教师的对基础知识的陈述和解释的过程,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针对性指导成分,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边灌输的低效教学方式。
采用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如教师应该统筹基本知识的教学容量,恰当地选择在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点和高考命题可能选择的重点、关键点,这样才能做到有重点、有方向的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好将准备检测的内容提前告之学生)。其次教师应该切实把握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明确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各复习阶段上掌握知识程度的基本状况,以正确确定检测的密度和广度。第三教师对于基础特别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可以将具体方法转换成在固定时间内反复阅读相关知识。
实践证明,采用基础知识课堂检测法进行教学后,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及时记忆所学内容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其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2.以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我们认为使用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可以切实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能够避免教学时间不足,学生思想不能统一的困难。所谓问题引导法,就是教师将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懂得的知识,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应该把握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以问题的形式明确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照问题在自主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既定目标。例如,意识的表现形式问题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设问,帮助学生自己弄清相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形式的意识表现形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页,简要回答”。这里,教师的作用是用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分析和比较的能力。这种阅读过程包含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辨别等思维活动。而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等思维活动的过程,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必要过程。一旦学生养成了自觉比较、分析问题的习惯,那么他们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应该承认,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上述学习任务的。即使这样教师也不能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情况,给学生一些提示。如“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有几种呢?造成意识不同表现的原因分几大类呢?每一大类中有没有分成若干层次呢?教材为什么对有些问题更加着重强调呢?”我们认为只有这样为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提供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才能实现将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学科能力。只有把握好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阅读和分析材料,形成从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使用问题引导法教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一要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即教师给出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分析或者比较内容或指向。而且要明确呈现问题(如用多媒体展示,小黑板或者讲义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尽量不要只作口头陈述)。二教师应善于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确实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达到学习目标。即教师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式的引导。
实践证明,提高审题能力,或者说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必须建立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各项具体能力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确实进行了阅读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各项具体能力训练之后,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才真正得到发展。
3.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严密思考阐释问题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要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特别是课堂辩论,它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辩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显得严谨、条理而系统。这是因为,学生在辩论中,必须运用逻辑思维透彻地分析辩题,明了辩题中多种信息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关系;表达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使用概念的准确性、阐述问题的层次性;辩论中他必须善于进行归纳知识,抓住问题的要害,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例如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实例,“请辩论:(正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表明了人的意识只有不同,没有对错。(反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表明了错误的意识都是人为的”。辩论中,开始学生往往习惯于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予以驳斥,而不能形成系统的严密的论证,这当然不能说服对方。在双方都“不服气”的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公布“参考答案”。而应进一步将双方辩论中观点相左的部分,表达上明显错误的的地方呈现出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严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思维上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教材中要从那么多方面阐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问答题要回答那么多层次等这样一些具体问题。我们有些教师反对课堂上让学生放开说,认为学生一放开就错误百出。实际上学生在辩论中暴露出来的概念错误、思维不严密等问题,恰恰是考试中不能完整组织试题答案的另一种表现。这些问题不暴露出来,就无法解决,学生自己不认为这是问题,就没有解决的可能性。我们通过辩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就是要让问题暴露出来并针对这些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矫正、自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予以落实。我们相信,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会逐渐形成严密思考问题,系统组织答案的能力和意识。另外一种做法是教师给学生进行个别面批,这也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组织答案上存在的问题,不过这不是课堂教学,而是个别辅导。
在培养学生逻辑严密地表达所学知识能力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一要善于挖掘问题,生成可以辩论的话题;二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对于这种缺点和不足做出准确地提示,三要善于使用启发、点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矫正。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改正缺点和不足的方法;才会认识到系统掌握知识的必要性。只有在思维被激活之后,学生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注意提高自己严密表达问题的能力。
4.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实际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否愿意学习这门课,是否能长期保持这门课的学习效果是受情感等因素支配的;可以说,能否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复习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既是一个关系到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更是一个解决我们的教学究竟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顺应高中学生的情感特点,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例如,我们在教学“由于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事物看法不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人们对房价过快上涨的会有不同认识。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充分的讨论,由此说明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必须从整体上看问题。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得,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就能透过一切迷雾,找准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的情感教育既贯穿于知识教学过程中,又通过能力表现出来。他不仅自然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正如列宁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群众”。
应该说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很多,但要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予以落实,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具有共性的东西;一要透彻了解理论观点,把握用理论说服群众的关键点;二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的社会实际,展示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三要实事求是,说出真情实感。应该说政治课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文化常识等,他至少有两个优势:一方面马克思是西方公认的著名思想家,另一方面上述常识性知识是任何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无论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品位,还是提高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长远的意义。所以,我们应站稳立场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仅要掌握其真理性知识,更要培养亲近真理的情感,树立坚持真理的态度,进行正确地价值判断。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以全面落实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实践,才能改变我们政治课教学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面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