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公开课《物体的沉浮条件》为例,探索如何让导学案既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又不乏课堂生成的激情和惊喜。其核心部分的预习、活动和检测环节分别以问题菜单的形式呈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掘课堂生成的美丽。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菜单 课堂生成
使用导学案以后,教师隐退到了后台,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已经把所有的问题展示在学案上,缺少了课堂生成的激情和惊喜。那么,科学课堂的导学案究竟要放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来设计导学案才既不失学生能力的提升生成又可以让课堂生成更高效呢?笔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可操作的模式,即:根据课标设定目标、自主学习导预习、创设情境导引入、教给方法导活动、学习结果导检测。其核心部分的预习、活动和检测分别以问题菜单的形式呈现,称为预习单、活动单、检测单。下面笔者以亲身开过的公开课“物体的沉浮条件”为例说明导学案的设计。
一、预习单
1.石头投进湖里沉没了,而木头却能浮起来,小明说因为“石头重,木头轻”,你觉得他的解释正确吗?
2.将一个空矿泉水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瓶子会浮起来,试一试:
⑴如何使瓶子能在水中下沉?
⑵有没有可能瓶子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这两个问题,不是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但通过认真阅读、思考和动手实验都是能回答的,笔者认为预习问题的设计,不应是书上的结论、公式和规律,而应该在问题和答案之间设置一个“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大,应该把握在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范围之内。
二、活动单
导学案的设计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设计解决问题的线路和方法。为了给学生设计学习的线路,在设计导学案时,精心设计了“活动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一)教师演示实验:有趣的乒乓球
事先准备好的三个乒乓球(经过处理,用注射器注入了质量不等的食盐溶液),将它们放入水中,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形?这里应该充分发掘课堂可以生成的难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受力分析。
(二)学生演示实验:多变的铝箔纸
你能让它沉下去吗?你能让它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这个任务,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取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这个结论。这个简单的小实验里,也有可以生成的内容,在问及“漂浮的铝箔纸”和“下沉的铝箔纸”哪个受到的浮力大?大部分学生迟疑了,很多甚至说出来“下沉的铝箔纸所受浮力更大,因为全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更大”。对于“漂浮的铝箔纸排开水的体积”的判断,指出学生忽略的空气的体积,其实这里从力的角度考虑问题会更简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就是推导物体的浮沉和密度的关系这一难点环节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我先用一个活动作为铺垫,即:
(三)学生探究活动
如何让鸡蛋在液体中呈现三种不同的沉浮状态?(下沉、悬浮、上浮),提供的仪器:烧杯、浓食盐水、药匙、水、鸡蛋。
这个活动分小组进行,为了让小组实验更加高效,教师事先配置好了浓食盐水。因为有动手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学生都表示只要将清水和浓盐水以“合适”的比例混合,就能调出让鸡蛋悬浮在液体中的一个密度,这个密度其实就等于鸡蛋的平均密度,并最终形成密度和沉浮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后,公式的推导和结果就可以理解了。
(四)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在关系式推导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每个人负责一种状态的推导,最后讨论修改小组内的推导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推导格式进行投影展示并分析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悬浮”“下沉”“上浮”“漂浮”这四种状态的关系式推导。
三、检测单
为了让学生在检测过程也能有所生成,笔者强调解题之后的自我反思。这节课笔者为学生设计的检测单是这样的:
甲、乙两同学对“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探究。他们各自将一根新鲜萝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萝卜要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为了使漂浮的萝卜沉下去,两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
甲:将一根铁钉全部插入萝卜中,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乙:也用同样的铁钉,但只将其一半插入萝卜中,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体受力的角度看,他们在萝卜中插入铁钉是为了改变___________的大小。
(2)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目的、过程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3)虽然两同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老师认为甲同学的方法更科学。你认为老师这样评价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
这个例子,对你今后判断物体沉浮有什么启示________
总结
注重课堂生成的导学案教学,关键是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它比我们习惯了的教学设计和备课,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热情。真正关注学生的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完善学习过程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导学新作业.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袁运开,蔡铁权.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菜单 课堂生成
使用导学案以后,教师隐退到了后台,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已经把所有的问题展示在学案上,缺少了课堂生成的激情和惊喜。那么,科学课堂的导学案究竟要放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来设计导学案才既不失学生能力的提升生成又可以让课堂生成更高效呢?笔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可操作的模式,即:根据课标设定目标、自主学习导预习、创设情境导引入、教给方法导活动、学习结果导检测。其核心部分的预习、活动和检测分别以问题菜单的形式呈现,称为预习单、活动单、检测单。下面笔者以亲身开过的公开课“物体的沉浮条件”为例说明导学案的设计。
一、预习单
1.石头投进湖里沉没了,而木头却能浮起来,小明说因为“石头重,木头轻”,你觉得他的解释正确吗?
2.将一个空矿泉水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瓶子会浮起来,试一试:
⑴如何使瓶子能在水中下沉?
⑵有没有可能瓶子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这两个问题,不是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但通过认真阅读、思考和动手实验都是能回答的,笔者认为预习问题的设计,不应是书上的结论、公式和规律,而应该在问题和答案之间设置一个“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大,应该把握在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范围之内。
二、活动单
导学案的设计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设计解决问题的线路和方法。为了给学生设计学习的线路,在设计导学案时,精心设计了“活动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一)教师演示实验:有趣的乒乓球
事先准备好的三个乒乓球(经过处理,用注射器注入了质量不等的食盐溶液),将它们放入水中,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形?这里应该充分发掘课堂可以生成的难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受力分析。
(二)学生演示实验:多变的铝箔纸
你能让它沉下去吗?你能让它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这个任务,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取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这个结论。这个简单的小实验里,也有可以生成的内容,在问及“漂浮的铝箔纸”和“下沉的铝箔纸”哪个受到的浮力大?大部分学生迟疑了,很多甚至说出来“下沉的铝箔纸所受浮力更大,因为全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更大”。对于“漂浮的铝箔纸排开水的体积”的判断,指出学生忽略的空气的体积,其实这里从力的角度考虑问题会更简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就是推导物体的浮沉和密度的关系这一难点环节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我先用一个活动作为铺垫,即:
(三)学生探究活动
如何让鸡蛋在液体中呈现三种不同的沉浮状态?(下沉、悬浮、上浮),提供的仪器:烧杯、浓食盐水、药匙、水、鸡蛋。
这个活动分小组进行,为了让小组实验更加高效,教师事先配置好了浓食盐水。因为有动手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学生都表示只要将清水和浓盐水以“合适”的比例混合,就能调出让鸡蛋悬浮在液体中的一个密度,这个密度其实就等于鸡蛋的平均密度,并最终形成密度和沉浮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后,公式的推导和结果就可以理解了。
(四)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在关系式推导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每个人负责一种状态的推导,最后讨论修改小组内的推导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推导格式进行投影展示并分析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悬浮”“下沉”“上浮”“漂浮”这四种状态的关系式推导。
三、检测单
为了让学生在检测过程也能有所生成,笔者强调解题之后的自我反思。这节课笔者为学生设计的检测单是这样的:
甲、乙两同学对“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探究。他们各自将一根新鲜萝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萝卜要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为了使漂浮的萝卜沉下去,两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
甲:将一根铁钉全部插入萝卜中,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乙:也用同样的铁钉,但只将其一半插入萝卜中,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体受力的角度看,他们在萝卜中插入铁钉是为了改变___________的大小。
(2)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目的、过程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3)虽然两同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老师认为甲同学的方法更科学。你认为老师这样评价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
这个例子,对你今后判断物体沉浮有什么启示________
总结
注重课堂生成的导学案教学,关键是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它比我们习惯了的教学设计和备课,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热情。真正关注学生的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完善学习过程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导学新作业.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袁运开,蔡铁权.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