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节课是在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基础上设计的一节拓展课。学生已经掌握数据的简单求和、求平均值以及制作图表的方法。当碰到量大而复杂的数据时,如何让数据按照我们的需要进行重新组织,从而达到求解新问题的目的,Excel数据透视表能实现这一功能。有人把它比做一个“魔方”,通过玩转魔方可将数据进行自定义。自定义包括更改布局、更改格式以显示更详细的数据,从而达到挖掘新数据、揭示新关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Excel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的作用,掌握使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形成问题的求解思路,从而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使用方法。
难点:如何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如何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掌握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任务驱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语文教师拿到高一(1)班学生在摸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语、数、英三科的成绩表(见下表)。为了分析每位学生在语文科目三次考试中的成绩,以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语文老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和排名,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求解。
学生思考: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热情。
2.头脑风暴,形成思路
师:从数据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学生对应的三次成绩被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区域,不便于语文老师对成绩进行管理和比较。如果能将每位学生三次考试的成绩集中到一起,整个表格的信息将更加清晰,计算平均分以及排名也将变得更简单。应如何对表格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每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快得出结果,并上台进行展示。
①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②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③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④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很重要,①②两种信息的组织方式最直观,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形成③④两种思路。这时学生会发现,对信息进行重组之后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快速求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当碰到量大而复杂的数据时,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组织信息。这一环节是明确“为什么要使用数据透视表”的关键。
3.小组协作,探求新知
形成以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后,学生心里仍然有一个问号:难道我要手动将原始表格数据调整以形成以上四种布局?如果这样将非常麻烦。这时教师顺势引入Excel数据透视表的概念。
对于如何使用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在“超课堂”平台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超课堂”平台是我校自主开发,用于辅助师生开展网络探究活动,该平台在本节课中的作用:一是提供学习资料,学生通过下载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可以在平台中提问,其他学生可以对此进行回答,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和互助实现知识共享。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将对以下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问题一:针对求“语文三次考试的平均分”的问题创建数据透视表,认识相关概念:(1)数据透视表的结构(什么是行字段、列字段、数据项、页字段)。(2)重新组合数据。(3)改變“汇总项”(针对本节课的问题,汇总项应该是“平均值”)的方法。(4)对平均值进行排序。
问题二:完成数据透视表的创建。学生间互相观察和交流,看所创建的数据透视表布局是否相同,如果布局不一样,应如何实现四种布局之间的转换。
问题三:完成平均值的求解和排序。我们能否帮助语文老师进一步了解每位学生三次考试的成绩走向呢?通过学习图表的制作我们知道,折线图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那么,如何使用数据透视图制作图表呢?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创建透视图的方法,以及透视图的筛选功能。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和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多摸索,互相分享学习成果,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4.拓展提高,评价总结
在学生掌握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再次提出新问题,深化提高,巩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以下问题:运用数据透视表求出每位学生各科(语文、数学、英语)在摸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总成绩。
四、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之前形成解题思路非常重要,能够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2)越是量大而复杂的数据分析,越是展示了这个魔方的无穷魅力。若是对多个班、多门课程的成绩进行比较,方法也一样,利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来比较、汇总各班和各专业的学生成绩,许多繁琐的统计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Excel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是数据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分析数据、表达意图,切实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红岭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Excel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的作用,掌握使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形成问题的求解思路,从而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使用方法。
难点:如何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如何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掌握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任务驱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语文教师拿到高一(1)班学生在摸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语、数、英三科的成绩表(见下表)。为了分析每位学生在语文科目三次考试中的成绩,以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语文老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和排名,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求解。
学生思考: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热情。
2.头脑风暴,形成思路
师:从数据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学生对应的三次成绩被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区域,不便于语文老师对成绩进行管理和比较。如果能将每位学生三次考试的成绩集中到一起,整个表格的信息将更加清晰,计算平均分以及排名也将变得更简单。应如何对表格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每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快得出结果,并上台进行展示。
①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②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③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④摸底、期中和期末三次考试平均成绩
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很重要,①②两种信息的组织方式最直观,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形成③④两种思路。这时学生会发现,对信息进行重组之后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快速求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当碰到量大而复杂的数据时,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组织信息。这一环节是明确“为什么要使用数据透视表”的关键。
3.小组协作,探求新知
形成以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后,学生心里仍然有一个问号:难道我要手动将原始表格数据调整以形成以上四种布局?如果这样将非常麻烦。这时教师顺势引入Excel数据透视表的概念。
对于如何使用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在“超课堂”平台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超课堂”平台是我校自主开发,用于辅助师生开展网络探究活动,该平台在本节课中的作用:一是提供学习资料,学生通过下载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可以在平台中提问,其他学生可以对此进行回答,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和互助实现知识共享。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将对以下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问题一:针对求“语文三次考试的平均分”的问题创建数据透视表,认识相关概念:(1)数据透视表的结构(什么是行字段、列字段、数据项、页字段)。(2)重新组合数据。(3)改變“汇总项”(针对本节课的问题,汇总项应该是“平均值”)的方法。(4)对平均值进行排序。
问题二:完成数据透视表的创建。学生间互相观察和交流,看所创建的数据透视表布局是否相同,如果布局不一样,应如何实现四种布局之间的转换。
问题三:完成平均值的求解和排序。我们能否帮助语文老师进一步了解每位学生三次考试的成绩走向呢?通过学习图表的制作我们知道,折线图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那么,如何使用数据透视图制作图表呢?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创建透视图的方法,以及透视图的筛选功能。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和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多摸索,互相分享学习成果,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4.拓展提高,评价总结
在学生掌握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再次提出新问题,深化提高,巩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以下问题:运用数据透视表求出每位学生各科(语文、数学、英语)在摸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总成绩。
四、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之前形成解题思路非常重要,能够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2)越是量大而复杂的数据分析,越是展示了这个魔方的无穷魅力。若是对多个班、多门课程的成绩进行比较,方法也一样,利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来比较、汇总各班和各专业的学生成绩,许多繁琐的统计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Excel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是数据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分析数据、表达意图,切实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红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