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式学习内涵及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双方围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共同探索新知识、研究解决新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员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实际的应用,注重学员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学习形式和目标来看,研究性学习运用的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目标是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②从师生关系来看,学员是在教员的指导下,以自身的自主性和兴趣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体现了师生的平等。③从学习的基本内容来看,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强调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如何动手操作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及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是学员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阅资料,进行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来得出自己的结论。2.主体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学员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在教员的指导下,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学员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3.交互性。研究性学习重视学员间、师生问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教员与学员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的构建。4.过程性。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员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5.开放性。从课题的选择、教学形式到教学评价都表现出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开放性。
2 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在目标任务上,必须定位于创新教育,突出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和发展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努力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自由轻松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环境,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学决策者、管理者、教员必须要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环境,给学员留有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二是要适时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学员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培养非逻辑性思维的方法与策略,则将大大促进学员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和发展。三是要克服几种陈腐观念。克服“精英主义”观念,将研究与创造视为少数尖子学员才能从事的活动;克服理性主义观念,将研究中的一切以科学理性标准来衡量;克服“独行侠”观念,将研究活动视为个体活动。
2.2 在组织实施上,必須转变教员的传统教育观念,定位教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形式、方法的多样化。首先。要让广大教员认识到课程改革已经别无选择,已经迫在眉睫,要变被动为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项课程改革,课程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员。如果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为学员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提供空间,那么课程的实施就必须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发挥教员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如果不能深入人心,就难以摆脱陷入时尚化、表面化泥潭的命运。
其次,要在组织形式、方法与选题上实现多元化。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的实施,不能只一味强调以“小组课题研究型”为主,而忽视其他形式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能只局限于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能只来源于自然科学,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活动,把学员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问题的轨道,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过度狭窄,凡是与学员学习、训练、社会生活有关的校内外课题都可以选。从而实现研究性学习形式、方法与选题的多样化,促进学员知识结构的综合性。
2.3 在课程评价上,必须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是要确立促进学员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突出的是学员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应以学员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员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员获得基础知识与提高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过程成为学员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要追求高效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员教学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员把书本知识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呈现在学员面前,要求学员理解、掌握、运用。这种呈现方式的主要后果,是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同时,也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三是要以学论教,关注学员的学习状态。“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主要是指学员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否有效地培养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的提高。“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四大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就不能激活课堂,单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泡沫现象”和“表面繁荣”,四大状态应协调统一,才可能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双方围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共同探索新知识、研究解决新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员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实际的应用,注重学员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学习形式和目标来看,研究性学习运用的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目标是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②从师生关系来看,学员是在教员的指导下,以自身的自主性和兴趣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体现了师生的平等。③从学习的基本内容来看,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强调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如何动手操作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及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是学员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阅资料,进行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来得出自己的结论。2.主体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学员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在教员的指导下,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学员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3.交互性。研究性学习重视学员间、师生问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教员与学员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的构建。4.过程性。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员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5.开放性。从课题的选择、教学形式到教学评价都表现出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开放性。
2 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在目标任务上,必须定位于创新教育,突出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和发展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努力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自由轻松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环境,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学决策者、管理者、教员必须要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环境,给学员留有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二是要适时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学员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培养非逻辑性思维的方法与策略,则将大大促进学员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和发展。三是要克服几种陈腐观念。克服“精英主义”观念,将研究与创造视为少数尖子学员才能从事的活动;克服理性主义观念,将研究中的一切以科学理性标准来衡量;克服“独行侠”观念,将研究活动视为个体活动。
2.2 在组织实施上,必須转变教员的传统教育观念,定位教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形式、方法的多样化。首先。要让广大教员认识到课程改革已经别无选择,已经迫在眉睫,要变被动为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项课程改革,课程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员。如果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为学员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提供空间,那么课程的实施就必须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发挥教员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如果不能深入人心,就难以摆脱陷入时尚化、表面化泥潭的命运。
其次,要在组织形式、方法与选题上实现多元化。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的实施,不能只一味强调以“小组课题研究型”为主,而忽视其他形式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能只局限于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能只来源于自然科学,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活动,把学员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问题的轨道,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过度狭窄,凡是与学员学习、训练、社会生活有关的校内外课题都可以选。从而实现研究性学习形式、方法与选题的多样化,促进学员知识结构的综合性。
2.3 在课程评价上,必须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是要确立促进学员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突出的是学员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应以学员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员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员获得基础知识与提高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过程成为学员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要追求高效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员教学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员把书本知识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呈现在学员面前,要求学员理解、掌握、运用。这种呈现方式的主要后果,是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同时,也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三是要以学论教,关注学员的学习状态。“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主要是指学员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否有效地培养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的提高。“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四大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就不能激活课堂,单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泡沫现象”和“表面繁荣”,四大状态应协调统一,才可能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