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②在讨论中把握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①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②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课前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深切感受了李白的豪放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我欲固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的梦境是从迷人的月景开始的。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总会留下有关酒与月的淋漓之作。看下面的诗句
[投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略带有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绪发挥到极致的是——《月下独酌》。
2 (播放录音)听课文朗诵,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投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 初读课文,明确诗意
小组讨论:
3.1 这首诗写了什么。(点拨:本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亲人想陪的冷落情景。)
3.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再读课文,寻找美点。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诗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谈谈理由,或值得与别人分享的自己阅读心得。(让同学们分小组充分讨论、交流)
提示:可以围绕下列问题思考
①本诗表达的主体情感是什么?又是怎样表现的?(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
②诗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或哪些句子很精彩?
重点突破问题预设:(学生已解决的问题不必再提)
3.2.1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独)
3.2.2 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独”字的?(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分步引导)
①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独”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真的不“独”吗?(热闹是虚的,孤独是真的)
[强调]手法:以乐景写哀愁
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们应如何看待其中的“热闹”?
(以闹写寂)
③“醒时同交欢,醉後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们应如何理解作者与月相期?
(以物为友,以群写独)
[归纳小结]全诗运用了反衬手法
*最后让学生再来回答问题“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独“字的?”
[反复训练,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突出写一个“独”字。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之中。第一二句点出“独”字,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从第三句至第八句表面上都是写不独的。举杯邀月,对影三人,打破了独酌无亲的尴尬;但新的尴尬又来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于不独之中显其孤独。诗人到底体谅月和影不解酒趣的缺憾,暂且和他们做伴行乐,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人、月、影便进入了同乐交欢的境界,我歌舞、月徘徊、影零乱,我们仍然于诗人的不独之中,看到了他的无限孤寂。醒时交欢,醉后分散,这还是“独”。最后诗人发誓,要和明月、影子结拜为永远忘情的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上游乐,这是旷达,但是这种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的大欢喜,更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苦闷。)
[探究]诗人为什么这样“独”?
从而引出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是可想而知的。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
3.3 三读课文,准备背诵。
3.4 迁移训练:[投影]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思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行秋》则运用动静映衬(或反衬)的写法。
3.5 课内拓展:我们来欣赏诗人神奇之笔如何来写“月”的(学生先齐读一遍诗句,然后再思考是如何写月的,最后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拨)
3.5.1 望月:《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点拨]:这是一首宫怨诗,以女子望月的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不经意间已经将意境含蓄地表现出来,感人至深。诗中不见人物姿态与心理状态,作者好象也无动于衷。只是描写人物行动,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和幽深。
3.5.2 问月:《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点拨]:月亮的出没多变而有规律,隐含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好像与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微妙的默契和联系。他阐述哲理,寓托人生失意感慨。诗人塑造了永恒、美好神秘的月亮形象,也塑造了一个高洁出尘然而失意的诗人自我。
3.5.3 揽月:《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点拨]:他在苍凉愤慨的诗歌中,用揽月述说他豪兴未尽,也述说他惟明月是知友。我们从揽月的意象中看到他崇高炽热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
3.5.4 寄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点拨]:末二句一联达三意:一言诗人心中愁结,无人能理解;二言明月无私,光分两地,我与友人都能看见;三言惟明月能将愁心寄与。诗人的奇想。将无情感之月,变成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并把愁情和怀念带给远方不幸的朋友。诗中一个“愁”字,有个人抱负不伸的愁,有孤独不随俗的愁,更有怜友不幸的愁。
3.5.5 邀月:《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随意约请。
3.6 作业:“月”是我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有的抒发思乡怀远之情,有的写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有的展示广阔情怀,有的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试从已学过的《唐诗宋词选读》中找出有关“月”诗句,理解它们表达情感的不同。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②在讨论中把握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①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②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课前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深切感受了李白的豪放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我欲固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的梦境是从迷人的月景开始的。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总会留下有关酒与月的淋漓之作。看下面的诗句
[投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略带有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绪发挥到极致的是——《月下独酌》。
2 (播放录音)听课文朗诵,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投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 初读课文,明确诗意
小组讨论:
3.1 这首诗写了什么。(点拨:本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亲人想陪的冷落情景。)
3.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再读课文,寻找美点。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诗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谈谈理由,或值得与别人分享的自己阅读心得。(让同学们分小组充分讨论、交流)
提示:可以围绕下列问题思考
①本诗表达的主体情感是什么?又是怎样表现的?(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
②诗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或哪些句子很精彩?
重点突破问题预设:(学生已解决的问题不必再提)
3.2.1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独)
3.2.2 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独”字的?(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分步引导)
①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独”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真的不“独”吗?(热闹是虚的,孤独是真的)
[强调]手法:以乐景写哀愁
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们应如何看待其中的“热闹”?
(以闹写寂)
③“醒时同交欢,醉後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们应如何理解作者与月相期?
(以物为友,以群写独)
[归纳小结]全诗运用了反衬手法
*最后让学生再来回答问题“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独“字的?”
[反复训练,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突出写一个“独”字。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之中。第一二句点出“独”字,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从第三句至第八句表面上都是写不独的。举杯邀月,对影三人,打破了独酌无亲的尴尬;但新的尴尬又来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于不独之中显其孤独。诗人到底体谅月和影不解酒趣的缺憾,暂且和他们做伴行乐,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人、月、影便进入了同乐交欢的境界,我歌舞、月徘徊、影零乱,我们仍然于诗人的不独之中,看到了他的无限孤寂。醒时交欢,醉后分散,这还是“独”。最后诗人发誓,要和明月、影子结拜为永远忘情的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上游乐,这是旷达,但是这种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的大欢喜,更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苦闷。)
[探究]诗人为什么这样“独”?
从而引出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是可想而知的。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
3.3 三读课文,准备背诵。
3.4 迁移训练:[投影]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思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行秋》则运用动静映衬(或反衬)的写法。
3.5 课内拓展:我们来欣赏诗人神奇之笔如何来写“月”的(学生先齐读一遍诗句,然后再思考是如何写月的,最后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拨)
3.5.1 望月:《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点拨]:这是一首宫怨诗,以女子望月的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不经意间已经将意境含蓄地表现出来,感人至深。诗中不见人物姿态与心理状态,作者好象也无动于衷。只是描写人物行动,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和幽深。
3.5.2 问月:《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点拨]:月亮的出没多变而有规律,隐含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好像与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微妙的默契和联系。他阐述哲理,寓托人生失意感慨。诗人塑造了永恒、美好神秘的月亮形象,也塑造了一个高洁出尘然而失意的诗人自我。
3.5.3 揽月:《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点拨]:他在苍凉愤慨的诗歌中,用揽月述说他豪兴未尽,也述说他惟明月是知友。我们从揽月的意象中看到他崇高炽热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
3.5.4 寄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点拨]:末二句一联达三意:一言诗人心中愁结,无人能理解;二言明月无私,光分两地,我与友人都能看见;三言惟明月能将愁心寄与。诗人的奇想。将无情感之月,变成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并把愁情和怀念带给远方不幸的朋友。诗中一个“愁”字,有个人抱负不伸的愁,有孤独不随俗的愁,更有怜友不幸的愁。
3.5.5 邀月:《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随意约请。
3.6 作业:“月”是我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有的抒发思乡怀远之情,有的写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有的展示广阔情怀,有的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试从已学过的《唐诗宋词选读》中找出有关“月”诗句,理解它们表达情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