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五味太郎的绘本《我是大象》由福音馆的绘本月刊《科学之友》第83期出版。也就是说,绘本的权威出版社福音馆是将这本书视为科学绘本的。在我看来,它确实是一本有高度、有难度、有创意的科学绘本,这本书被引进中国的时候,正是由我翻译的。
教孩子进行科学思考
如何解读作为科学绘本的《我是大象》这本书呢?如果有人说,因为这本书介绍了大象有多高、有多重,力气有多大,吃得有多多,跑得有多快这些知识,所以是科学绘本,这么说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仅做这样的理解,则是将《我是大象》里的“科学”看得太低了,甚至还有买椟还珠之憾。因为前面所说的关于大象的这些知识,孩子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但是更高一步的“知识”,孩子就难以自己发现了,《我是大象》所揭示、传达的,就是这样有高度的知识。我认为,《我是大象》里珍贵的珍珠,是介绍知识时所含藏的一系列科学思考方式—教会孩子科学思考的方式,永远比告诉他具体的知识更有高度,也更有难度。
《我是大象》都蕴含哪些科学思考方式呢?
真实与虚拟的差异
这本绘本通篇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的,主旨是主张、强调“我是很高大、很威武的大象”。既然“我”很高大、很威武,照理说应该喜欢照相,但故事却出人意料,大象说:“照片和电视,我都讨厌死了!”因为大象觉得“电视里的我,照片里的我,都变得这么小了。这样一来,不是根本就看不出我有多高大、多威武嘛!”五味太郎很巧妙地设计了一只猫趴在有大象出现的电视上,还让一只小鸟叼着大象的照片,引來了“我”更大的不满—“我怎么可能比猫咪还小呢。我比小鸟还小,太让人生气了!”电视画面和照片,都是虚拟空间,而虚拟空间里的大象却比不过真实空间里的猫咪和小鸟,这就是五味太郎想告诉孩子的第一个科学思考方式——怎样理解空间的不同,理解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差异性。
学习使用比较法
下面,通过峰回路转的方式,大象找到了一个在虚拟空间中证明自己高大、威武的新办法—“如果给我拍照的话,也要和卡车一起照。这样一来,你就知道我有多么高大了。还有,上电视时,要和大家一起上,这样,马上就能看出我有多么威武”。这是在教给孩子如何通过建立参照物的方式进行比较的一种科学思考方法。当孩子以后再想知道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多大时,就可以让别人用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物体来描述,比如蜂鸟大概只有孩子的一只手掌那么长。要知道,比较的方法,是孩子数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也非常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初步了解估算
五味太郎是一位很擅长进行创意性思考的人,针对“那些不会看尺,不会看称的人”—也就是正在读绘本的孩子,他设计了一群孩子和大象压跷跷板比谁重,十几个孩子叠罗汉来与大象比谁高这样的方法。深谙年幼孩子思考特点的五味太郎,没有写大象有多高、多重的具体数字,也没有在绘本中教孩子认尺、认称,而是设置了情景,对孩子进行估算启蒙。这是一种通过让孩子综合运用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知方法了解事物的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中非常提倡的一种能力,而在这本绘本中,五味太郎早早就给孩子们介绍了如何使用这一方法。
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创作科学绘本的作家,必须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我是大象》在大象说出“无论如何,我是了不起的大象。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是了不起的大象”这句话时就结束了,作家的思维就不是严谨的科学思维,这本绘本也称不上是一部杰作。五味太郎的过人之处在于结尾引导孩子又回到了对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差异性的思考—“不过,再怎么自夸也没用,因为这本书里的我,还是太小了。这本书根本容不下真正的我。这本书的大小,也就勉强放得下你的脑袋和手罢了!”这也让孩子进一步感悟:绘本作为一本书,在真实空间中和自己的“脑袋和手”一样大,但是在打开绘本的一瞬间,马上就可以进入到一个站着会说话的大象以及有着无数奇妙故事的虚拟空间中。
提倡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这本绘本的创作中,最让人佩服的是五味太郎在作品结尾时说出的这句话:“哪一天,你们一定要到动物园来看看真正的我哟。”我认为这句话在全书中堪称点金之句,它超越了绘本具有的知识传达,想象力、审美力等能力培养的一切功能,体现了五味太郎有思想和哲学高度的教育观—关于大象的认知,在书本中是无法真正得到的,必须让孩子身处真实中才能获得。这一知识观、教育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对于孩子来讲,他在获得知识的最初阶段,在最初的心智成长中,必须让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在生活中去学习和体验,这是第一位的,它应该优先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应该高于书本知识的学习。通过和孩子共读绘本学习知识的方式我很赞成,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在孩子年幼时,我们必须将孩子带入真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生活才是儿童成长的沃土,在生活中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儿童教育。
《我是大象》正是这样一本充满“心机”的科学绘本,它不是单摆浮搁地呈现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整体性、有机性、生活化地教会孩子科学认知的方法,并将教育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才应该是低幼科学绘本真正的样子。
教孩子进行科学思考
如何解读作为科学绘本的《我是大象》这本书呢?如果有人说,因为这本书介绍了大象有多高、有多重,力气有多大,吃得有多多,跑得有多快这些知识,所以是科学绘本,这么说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仅做这样的理解,则是将《我是大象》里的“科学”看得太低了,甚至还有买椟还珠之憾。因为前面所说的关于大象的这些知识,孩子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但是更高一步的“知识”,孩子就难以自己发现了,《我是大象》所揭示、传达的,就是这样有高度的知识。我认为,《我是大象》里珍贵的珍珠,是介绍知识时所含藏的一系列科学思考方式—教会孩子科学思考的方式,永远比告诉他具体的知识更有高度,也更有难度。
《我是大象》都蕴含哪些科学思考方式呢?
真实与虚拟的差异
这本绘本通篇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的,主旨是主张、强调“我是很高大、很威武的大象”。既然“我”很高大、很威武,照理说应该喜欢照相,但故事却出人意料,大象说:“照片和电视,我都讨厌死了!”因为大象觉得“电视里的我,照片里的我,都变得这么小了。这样一来,不是根本就看不出我有多高大、多威武嘛!”五味太郎很巧妙地设计了一只猫趴在有大象出现的电视上,还让一只小鸟叼着大象的照片,引來了“我”更大的不满—“我怎么可能比猫咪还小呢。我比小鸟还小,太让人生气了!”电视画面和照片,都是虚拟空间,而虚拟空间里的大象却比不过真实空间里的猫咪和小鸟,这就是五味太郎想告诉孩子的第一个科学思考方式——怎样理解空间的不同,理解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差异性。
学习使用比较法
下面,通过峰回路转的方式,大象找到了一个在虚拟空间中证明自己高大、威武的新办法—“如果给我拍照的话,也要和卡车一起照。这样一来,你就知道我有多么高大了。还有,上电视时,要和大家一起上,这样,马上就能看出我有多么威武”。这是在教给孩子如何通过建立参照物的方式进行比较的一种科学思考方法。当孩子以后再想知道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多大时,就可以让别人用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物体来描述,比如蜂鸟大概只有孩子的一只手掌那么长。要知道,比较的方法,是孩子数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也非常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初步了解估算
五味太郎是一位很擅长进行创意性思考的人,针对“那些不会看尺,不会看称的人”—也就是正在读绘本的孩子,他设计了一群孩子和大象压跷跷板比谁重,十几个孩子叠罗汉来与大象比谁高这样的方法。深谙年幼孩子思考特点的五味太郎,没有写大象有多高、多重的具体数字,也没有在绘本中教孩子认尺、认称,而是设置了情景,对孩子进行估算启蒙。这是一种通过让孩子综合运用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知方法了解事物的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中非常提倡的一种能力,而在这本绘本中,五味太郎早早就给孩子们介绍了如何使用这一方法。
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创作科学绘本的作家,必须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我是大象》在大象说出“无论如何,我是了不起的大象。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是了不起的大象”这句话时就结束了,作家的思维就不是严谨的科学思维,这本绘本也称不上是一部杰作。五味太郎的过人之处在于结尾引导孩子又回到了对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差异性的思考—“不过,再怎么自夸也没用,因为这本书里的我,还是太小了。这本书根本容不下真正的我。这本书的大小,也就勉强放得下你的脑袋和手罢了!”这也让孩子进一步感悟:绘本作为一本书,在真实空间中和自己的“脑袋和手”一样大,但是在打开绘本的一瞬间,马上就可以进入到一个站着会说话的大象以及有着无数奇妙故事的虚拟空间中。
提倡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这本绘本的创作中,最让人佩服的是五味太郎在作品结尾时说出的这句话:“哪一天,你们一定要到动物园来看看真正的我哟。”我认为这句话在全书中堪称点金之句,它超越了绘本具有的知识传达,想象力、审美力等能力培养的一切功能,体现了五味太郎有思想和哲学高度的教育观—关于大象的认知,在书本中是无法真正得到的,必须让孩子身处真实中才能获得。这一知识观、教育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对于孩子来讲,他在获得知识的最初阶段,在最初的心智成长中,必须让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在生活中去学习和体验,这是第一位的,它应该优先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应该高于书本知识的学习。通过和孩子共读绘本学习知识的方式我很赞成,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在孩子年幼时,我们必须将孩子带入真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生活才是儿童成长的沃土,在生活中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儿童教育。
《我是大象》正是这样一本充满“心机”的科学绘本,它不是单摆浮搁地呈现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整体性、有机性、生活化地教会孩子科学认知的方法,并将教育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才应该是低幼科学绘本真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