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创造教学的内容美
品德与社会课是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活动应该是科学、艺术、审美的统一体。然而,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是“豆芽”学科,课堂教学走过程,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好教坏一个样,学与不学差不多,不需认真对待,更用不着去创造和展现教学美。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课堂中扎扎实实贯彻新课程理念?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用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创造并展现教学美,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寓教于乐并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学课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小学德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对这一教学课题有一定认识。所谓教学美主要指教师通过自己的品德、学识、语言、气质、仪表等身心因素创造美,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只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作表率,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创造美,学生就会在课堂中感受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美。
课堂上照本宣科或不切实际的空洞说教,不但学生十分反感,而且教学实效也是非常差的。在教学中注意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再加工,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再加工,坚持“真”“近”“信”“新”“精”的原则和要求,在教学内容取舍上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既考虑教材内容,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展现注意借助故事、动画片、游戏等学生喜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明了化,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又愿意学、喜欢学,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情景,为创造和展现教学美奠定基础。
创造教学的语言美
听觉是人的高级审美感觉之一,教学语言的美是课堂教学美的重要内容。作为给学生作表率的教师,应特别注意创造教学语言的美。因为教师的语言水准、语言风格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若不注重教学语言的美,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为人师表的优秀老师。因此,要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具有美的魅力,教师就必须精心追求和创造教学语言之美。
例如,一天上课铃已响多时,笔者到一个班上品德与社会课,这个班的同学却大吵大闹,看样子根本不想上课,令人非常生气,可怎样艺术地把这种局面迅速转化为有利的教学氛围呢?当时并没有直接责怪他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导入。 “同学们,请安静,大家刚才的表现老师想作诗一首送给大家共勉,同学们愿不愿听呀?”同学们一听老师要朗诵诗,顿时安静下来,笔者朗诵到,“上课不知晓,还在胡乱跑。传来吵闹声,纪律知多少?”当时,许多同学便羞愧低下了头,后悔不该上课了还违反纪律。没有对学生发火,但教育效果却远远胜过发火的效果,一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应注意创造和展现教师的教学语言美。
创造教师的形象美
教师应当讲究自身的形象美。哲学家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形象美,一是外在的形象美,二是内在的形象美。首先,要讲仪表美。教师的衣着修饰、精神面貌如何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使自己的仪表美与课堂气氛相一致,与职业特点相符合,与自身和气质相协调。基本要求是:庄重、自然,体现出举止稳重,落落大方,亲切温和,体现出可信赖、值得尊敬的基本风貌。其次,要有心理成熟美。所谓心理成熟美主要是指责任感,以及在思维方式、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上的开拓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信服、尊敬的教师应该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有顽强意志和品质,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让,始终如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善于把握学生思想,循循善诱,能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维持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创造的形象美会使学生产生爱师、尊师、信师之情,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形象,从而产生美感,这对于创造和展现教学美至关重要。
塑造教师的道德美
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声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应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例如,要求学生热爱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差生;要求学生爱科学,自己就应当博览群书,不断进取;要求学生爱劳动,自己就要从打扫办公室等身边的事做起。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否则,不但说服学生无力,甚至会使学生怀疑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作用。教师应当用执著的追求、无私奉献和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造并展现教学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只要教师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品德与社会课课堂就会不断创造并展现教学之美,就会成为学生愉快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四川省青神县教学研究室、四川省洪雅县柳江小学)
创造教学的内容美
品德与社会课是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活动应该是科学、艺术、审美的统一体。然而,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是“豆芽”学科,课堂教学走过程,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好教坏一个样,学与不学差不多,不需认真对待,更用不着去创造和展现教学美。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课堂中扎扎实实贯彻新课程理念?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用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创造并展现教学美,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寓教于乐并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学课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小学德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对这一教学课题有一定认识。所谓教学美主要指教师通过自己的品德、学识、语言、气质、仪表等身心因素创造美,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只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作表率,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创造美,学生就会在课堂中感受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美。
课堂上照本宣科或不切实际的空洞说教,不但学生十分反感,而且教学实效也是非常差的。在教学中注意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再加工,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再加工,坚持“真”“近”“信”“新”“精”的原则和要求,在教学内容取舍上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既考虑教材内容,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展现注意借助故事、动画片、游戏等学生喜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明了化,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又愿意学、喜欢学,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情景,为创造和展现教学美奠定基础。
创造教学的语言美
听觉是人的高级审美感觉之一,教学语言的美是课堂教学美的重要内容。作为给学生作表率的教师,应特别注意创造教学语言的美。因为教师的语言水准、语言风格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若不注重教学语言的美,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为人师表的优秀老师。因此,要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具有美的魅力,教师就必须精心追求和创造教学语言之美。
例如,一天上课铃已响多时,笔者到一个班上品德与社会课,这个班的同学却大吵大闹,看样子根本不想上课,令人非常生气,可怎样艺术地把这种局面迅速转化为有利的教学氛围呢?当时并没有直接责怪他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导入。 “同学们,请安静,大家刚才的表现老师想作诗一首送给大家共勉,同学们愿不愿听呀?”同学们一听老师要朗诵诗,顿时安静下来,笔者朗诵到,“上课不知晓,还在胡乱跑。传来吵闹声,纪律知多少?”当时,许多同学便羞愧低下了头,后悔不该上课了还违反纪律。没有对学生发火,但教育效果却远远胜过发火的效果,一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应注意创造和展现教师的教学语言美。
创造教师的形象美
教师应当讲究自身的形象美。哲学家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形象美,一是外在的形象美,二是内在的形象美。首先,要讲仪表美。教师的衣着修饰、精神面貌如何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使自己的仪表美与课堂气氛相一致,与职业特点相符合,与自身和气质相协调。基本要求是:庄重、自然,体现出举止稳重,落落大方,亲切温和,体现出可信赖、值得尊敬的基本风貌。其次,要有心理成熟美。所谓心理成熟美主要是指责任感,以及在思维方式、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上的开拓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信服、尊敬的教师应该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有顽强意志和品质,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让,始终如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善于把握学生思想,循循善诱,能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维持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创造的形象美会使学生产生爱师、尊师、信师之情,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形象,从而产生美感,这对于创造和展现教学美至关重要。
塑造教师的道德美
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声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应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例如,要求学生热爱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差生;要求学生爱科学,自己就应当博览群书,不断进取;要求学生爱劳动,自己就要从打扫办公室等身边的事做起。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否则,不但说服学生无力,甚至会使学生怀疑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作用。教师应当用执著的追求、无私奉献和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造并展现教学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只要教师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品德与社会课课堂就会不断创造并展现教学之美,就会成为学生愉快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四川省青神县教学研究室、四川省洪雅县柳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