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公民素养意识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走向。义务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形成的关键和最佳时期,为了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情况,笔者从健康、法律、道德三个方面设计了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问卷,并对此进行了调研。
一、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初步得知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现状:中小学生对道德的概念认识相对清楚,对于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了解较深,但是对健康的认识不全面,对医学救助常识了解不多,且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对犯罪行为有正确的認识,并有一定的预防意识,但是懂法、用法意识欠缺,不清楚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现状成因分析
通过本次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健康、法律知识方面薄弱,道德意识较强。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缺乏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80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过分地重视子女在家庭的地位,包办了子女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在孩子公民素养意识培养方面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家庭整体素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高低。许多父母本身法律意识淡薄,健康观念落后。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言传身教”,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公民素养意识水平。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学校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过度重视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健康意识、法律意识、道德品性的培养,且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三)社会因素
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意识教育,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固有的思维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素质教育往往是一个口号。同时我国的社会大环境,包括就业压力、升学压力等,客观上对学生的要求还停留在要成绩、要分数的阶段,而有时社会舆论的报道不仅没有促进我国的公民素养意识提升,反而起了反面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对策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公民素养,让学生能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需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教会学生身为一个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应该了解的事情。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家长履行主体责任,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教会学生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不提倡的。
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目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家长要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获取公民素养意识信息的方法,传授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与学生交往更多,接触的群体更广。
学校可以通过情景演示、学生演讲、出黑板报、知识竞猜等方式向学生传达有关公民素养的知识;可以编写有关公民素养意识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在娱乐中学习,在比赛中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其道德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的教学活动在传授有关知识时,在创新意识和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社会教育就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另外,持续而广泛的社会宣传效应,也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我们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增强学生公民素养意识。发挥社会特别是舆论的导向作用,社会应增加正确的价值观宣传,加强道德、健康、法制等知识的传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增强学生自身素质,提升公民素养意识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一面。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书籍,查找网络资源,开阔自身视野,汲取公民素养意识有关内容,不断提升自己作为公民的主体认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做一个合格公民。
我们要通过四方联动教育,把个人成材同国家未来、社会需要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意识培养模式,教育学生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小学生在这个模式体系下,在家当个好孩子,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在社会当个好公民。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一、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初步得知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现状:中小学生对道德的概念认识相对清楚,对于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了解较深,但是对健康的认识不全面,对医学救助常识了解不多,且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对犯罪行为有正确的認识,并有一定的预防意识,但是懂法、用法意识欠缺,不清楚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现状成因分析
通过本次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健康、法律知识方面薄弱,道德意识较强。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缺乏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80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过分地重视子女在家庭的地位,包办了子女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在孩子公民素养意识培养方面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家庭整体素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高低。许多父母本身法律意识淡薄,健康观念落后。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言传身教”,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公民素养意识水平。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学校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过度重视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健康意识、法律意识、道德品性的培养,且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三)社会因素
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意识教育,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固有的思维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素质教育往往是一个口号。同时我国的社会大环境,包括就业压力、升学压力等,客观上对学生的要求还停留在要成绩、要分数的阶段,而有时社会舆论的报道不仅没有促进我国的公民素养意识提升,反而起了反面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公民素养意识的对策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公民素养,让学生能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需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教会学生身为一个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应该了解的事情。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家长履行主体责任,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教会学生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不提倡的。
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目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家长要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获取公民素养意识信息的方法,传授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与学生交往更多,接触的群体更广。
学校可以通过情景演示、学生演讲、出黑板报、知识竞猜等方式向学生传达有关公民素养的知识;可以编写有关公民素养意识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在娱乐中学习,在比赛中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其道德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的教学活动在传授有关知识时,在创新意识和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社会教育就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另外,持续而广泛的社会宣传效应,也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我们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增强学生公民素养意识。发挥社会特别是舆论的导向作用,社会应增加正确的价值观宣传,加强道德、健康、法制等知识的传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增强学生自身素质,提升公民素养意识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一面。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书籍,查找网络资源,开阔自身视野,汲取公民素养意识有关内容,不断提升自己作为公民的主体认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做一个合格公民。
我们要通过四方联动教育,把个人成材同国家未来、社会需要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意识培养模式,教育学生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小学生在这个模式体系下,在家当个好孩子,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在社会当个好公民。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