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和思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是高校维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政治保证。为有效解决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在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实施方法、实施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大数据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价值功能,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5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成为我们党推进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沿阵地,天然地与建设和开展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工作联系在一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展开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恰如《大数据时代》中所阐释的,“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它不仅作为自然科学技术而存在,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1]。因此,针对当前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困境,我们要认识和正视高校在大数据应用时代所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探寻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综合治理与能力建设现代化的有效发展,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一、多重困境: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为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了多种模式和途径,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成效受到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实施方法以及实施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当前情况看,各级单位已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在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正确认知和把握、高校数据平台建设和内部工作人员的数据素养、实施方法改进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目标对象方面的困境。当今,“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作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亲历者,个性张扬、自信乐观等品质成为“90后”大学生的显著标志,其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在彰显青春风采的同时,又极容易受到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被灌输错误的意识形态。同时,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包容的开放性、情绪的不稳定性等特征一方面使其在开放的大数据环境中不断地汲取新鲜事物,获得对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的满足感,面对新的信息和思潮,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平台的吸引力,部分学生的精力被占用,投入到课堂中的精力减少,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影响。“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2]这种不可分割性为各种错误思潮的趁虚而入提供了机会,形成了信息的无屏障状态,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增加了难度。
2.实施主体方面的困境。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大数据作为一种新事物,在最初的运用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大数据如何高效地运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尚不明朗。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实施主体,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数据意识较为薄弱,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存在较大上升空间[3]。目前高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系统、连贯、持续地建设数据平台的意识缺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部分高校已具备了建设大数据平台的资源和条件,但由于没有完全认识到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及潜在价值,因此这些资源和条件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到高校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中,同时,各高校之间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激发。二是内部工作人员数据素养不足,数据意识未被完全激发,大数据思维及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有待提升,能够熟知大数据理念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工作人员较少,高校中操作性较强的大数据管理、应用模式尚未形成。
3.实施方法方面的困境。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由于先前所经历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权威式的教学模式”,传播方法和传播载体单一,忽视了大数据时代的大量可利用的资源,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点和创新点,从而影响课堂质量。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大量可利用资源,因此“要准确、及时把握网络传播社会思潮的动向、捕捉其散播途径,提升安全意识”[4]。将意识形态科学的内涵与多样的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将促进科学理论的有效传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稳定性。
4.实施规范方面的困境。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其所带来的便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隐藏着一系列未被发掘的问题。大数据以数据的形式记录着使用者的行为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隐私造成侵犯,对社会伦理造成不良影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5]。同时由于对大数据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在对其实施、监管、治理等方面未形成系统、整体的规定,甚至某些方面在法制体系中处于真空状态,易滋生潜在的风险。
二、价值契合:大数据利用耦合优势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向前发展
1.全局性把握: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数据的快速、有效整合是大数据的根本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样本分析的不足。恰如维克托所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样本分析法,但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慢慢地,我们会完全抛弃样本分析。”[6]根据这一特点,將大数据运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各类社会思潮渗透进大学生生活的方式和手段,思考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积极寻取妥善的方式来纠正受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将各种错误思潮与主流价值观进行比对,运用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功能探寻各思潮同主流价值观在渗透方式、聚合群体、传播频率等方面的异同,可帮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策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 2.新载体、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理论可以用更生动直观的形式走入学生的知识世界,学生不再感到是在被动地接受理论,而是主动地敞开心扉去汲取正确价值观的渗透。新方法也会提高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在使用新方法之前应首先对大数据有初步的了解,并能熟练运用于实践教学,这一探索学习过程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能使广大青年群体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大数据对工作的前测、过程的监督以及效果的反馈,帮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及时收集有效信息并及时发现问题,为和谐校园建设助力。
3.战略支撑: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驾护航。“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一改先前数据处理方式,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洞见。”[6]经过处理、分析的数据逐渐地变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特别表现在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大数据时代,网络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人不网、无地不网、无时不网”现象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各高校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合理借助大数据力量,形成让数字发声、用数据说话的良好局面。依靠大数据形成发现规律、阐明实质、预测远景、收获成效的战略发展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驾护航。
三、全局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理路
1.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7]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高校党委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第一线,将党建优势灵活转换为意识形态竞争优势,将意识形态与政治工作的主体领导责任和思想政治责任落到实处,统筹协调推进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校外活动参与、课下学生日常与狠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掌握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既要坚定地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作斗争,也要因势利导,强化大数据在对舆论引导、价值引领等方面的优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
2.升级数据思维,数管齐下打造专业队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并不完全隶属于高校的某一个部分,若要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和党建工作人员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各岗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8]。尽管大数据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但教师工作者仍然是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教师工作者除了教育学生辨别主流价值观以及错误的社会思潮,也要向学生讲授如何正确看待和抵制错误思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对于教师自身来讲,也要努力同大数据接轨,注重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创新性的统一,努力完善自身的本领,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的看法以及观点往往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情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沟通者,应密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及行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朋辈交流会等活动,以便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近期动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即将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大数据技术资源及时进行学生就业动员,以更轻松的工作方式更好地让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高校党建人员作为掌握全校师生工作和思想动态的“掌舵者”,在对于全校党建师生的思想动态及其整体情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大数据资源量化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法。
3.提升大数据应用与规范水平,打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9]高校各部门应主动参与,发挥特长与优势,铸就合力,共同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网。一是强化平台联动,打通高校上级与下级、同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突破“数据孤岛”藩篱,为各部门提供数据一体化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众资源”的转变。二是制定高校意識形态工作的规章制度,摸索出一套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征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方式,强化执法力度,避免高校各部分之间的法治体系出现真空状态,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法制化,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
[2]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87.
[3] 彭庆红,耿品.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重要方针[J].思想教育研究,2018,(7).
[4] 李悦.网络传播社会思潮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
[5] 姜长宝,任俊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困境与破解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10.
[6] [英]维克托·迈尔.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8] 段虹.略论大数据分析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50.
[9] 董鲁皖龙,柯进.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N].中国教育报,2017-12-07. Modernizing Security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The College Ide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PAN Ya-ning
(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Big data is not only a technology,but also an idea and thinking.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national political security and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and is a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aintain the correct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big data era in terms of target objects,implementation subjects,implementation methods,implementation norms,etc.,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function of big data in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and provides benefits to college ideology safety governance strategies put forward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work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big dat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security;governance capacity;modernization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5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成为我们党推进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沿阵地,天然地与建设和开展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工作联系在一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展开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恰如《大数据时代》中所阐释的,“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它不仅作为自然科学技术而存在,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1]。因此,针对当前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困境,我们要认识和正视高校在大数据应用时代所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探寻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综合治理与能力建设现代化的有效发展,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一、多重困境: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为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了多种模式和途径,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成效受到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实施方法以及实施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当前情况看,各级单位已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在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正确认知和把握、高校数据平台建设和内部工作人员的数据素养、实施方法改进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目标对象方面的困境。当今,“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作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亲历者,个性张扬、自信乐观等品质成为“90后”大学生的显著标志,其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在彰显青春风采的同时,又极容易受到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被灌输错误的意识形态。同时,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包容的开放性、情绪的不稳定性等特征一方面使其在开放的大数据环境中不断地汲取新鲜事物,获得对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的满足感,面对新的信息和思潮,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平台的吸引力,部分学生的精力被占用,投入到课堂中的精力减少,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影响。“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2]这种不可分割性为各种错误思潮的趁虚而入提供了机会,形成了信息的无屏障状态,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增加了难度。
2.实施主体方面的困境。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大数据作为一种新事物,在最初的运用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大数据如何高效地运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尚不明朗。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实施主体,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数据意识较为薄弱,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存在较大上升空间[3]。目前高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系统、连贯、持续地建设数据平台的意识缺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部分高校已具备了建设大数据平台的资源和条件,但由于没有完全认识到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及潜在价值,因此这些资源和条件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到高校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中,同时,各高校之间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激发。二是内部工作人员数据素养不足,数据意识未被完全激发,大数据思维及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有待提升,能够熟知大数据理念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工作人员较少,高校中操作性较强的大数据管理、应用模式尚未形成。
3.实施方法方面的困境。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由于先前所经历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权威式的教学模式”,传播方法和传播载体单一,忽视了大数据时代的大量可利用的资源,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点和创新点,从而影响课堂质量。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大量可利用资源,因此“要准确、及时把握网络传播社会思潮的动向、捕捉其散播途径,提升安全意识”[4]。将意识形态科学的内涵与多样的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将促进科学理论的有效传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稳定性。
4.实施规范方面的困境。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其所带来的便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隐藏着一系列未被发掘的问题。大数据以数据的形式记录着使用者的行为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隐私造成侵犯,对社会伦理造成不良影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5]。同时由于对大数据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在对其实施、监管、治理等方面未形成系统、整体的规定,甚至某些方面在法制体系中处于真空状态,易滋生潜在的风险。
二、价值契合:大数据利用耦合优势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向前发展
1.全局性把握: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数据的快速、有效整合是大数据的根本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样本分析的不足。恰如维克托所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样本分析法,但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慢慢地,我们会完全抛弃样本分析。”[6]根据这一特点,將大数据运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各类社会思潮渗透进大学生生活的方式和手段,思考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积极寻取妥善的方式来纠正受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将各种错误思潮与主流价值观进行比对,运用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功能探寻各思潮同主流价值观在渗透方式、聚合群体、传播频率等方面的异同,可帮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策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 2.新载体、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理论可以用更生动直观的形式走入学生的知识世界,学生不再感到是在被动地接受理论,而是主动地敞开心扉去汲取正确价值观的渗透。新方法也会提高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在使用新方法之前应首先对大数据有初步的了解,并能熟练运用于实践教学,这一探索学习过程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能使广大青年群体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大数据对工作的前测、过程的监督以及效果的反馈,帮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及时收集有效信息并及时发现问题,为和谐校园建设助力。
3.战略支撑: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驾护航。“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一改先前数据处理方式,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洞见。”[6]经过处理、分析的数据逐渐地变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特别表现在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大数据时代,网络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人不网、无地不网、无时不网”现象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各高校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合理借助大数据力量,形成让数字发声、用数据说话的良好局面。依靠大数据形成发现规律、阐明实质、预测远景、收获成效的战略发展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驾护航。
三、全局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理路
1.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7]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高校党委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第一线,将党建优势灵活转换为意识形态竞争优势,将意识形态与政治工作的主体领导责任和思想政治责任落到实处,统筹协调推进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校外活动参与、课下学生日常与狠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掌握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既要坚定地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作斗争,也要因势利导,强化大数据在对舆论引导、价值引领等方面的优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
2.升级数据思维,数管齐下打造专业队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并不完全隶属于高校的某一个部分,若要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和党建工作人员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各岗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8]。尽管大数据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但教师工作者仍然是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教师工作者除了教育学生辨别主流价值观以及错误的社会思潮,也要向学生讲授如何正确看待和抵制错误思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对于教师自身来讲,也要努力同大数据接轨,注重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创新性的统一,努力完善自身的本领,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的看法以及观点往往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情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沟通者,应密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及行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朋辈交流会等活动,以便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近期动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即将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大数据技术资源及时进行学生就业动员,以更轻松的工作方式更好地让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高校党建人员作为掌握全校师生工作和思想动态的“掌舵者”,在对于全校党建师生的思想动态及其整体情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大数据资源量化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法。
3.提升大数据应用与规范水平,打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9]高校各部门应主动参与,发挥特长与优势,铸就合力,共同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网。一是强化平台联动,打通高校上级与下级、同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突破“数据孤岛”藩篱,为各部门提供数据一体化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众资源”的转变。二是制定高校意識形态工作的规章制度,摸索出一套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征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方式,强化执法力度,避免高校各部分之间的法治体系出现真空状态,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法制化,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
[2]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87.
[3] 彭庆红,耿品.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重要方针[J].思想教育研究,2018,(7).
[4] 李悦.网络传播社会思潮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
[5] 姜长宝,任俊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困境与破解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10.
[6] [英]维克托·迈尔.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8] 段虹.略论大数据分析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50.
[9] 董鲁皖龙,柯进.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N].中国教育报,2017-12-07. Modernizing Security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The College Ide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PAN Ya-ning
(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Big data is not only a technology,but also an idea and thinking.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national political security and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and is a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aintain the correct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big data era in terms of target objects,implementation subjects,implementation methods,implementation norms,etc.,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function of big data in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and provides benefits to college ideology safety governance strategies put forward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work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big dat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security;governance capacity;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