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提出三种方法,进而由易中天现象引发对历史教学中的幽默语言艺术运用的反思,最后回归学生本身,为学生的幸福和快乐而总结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幸福;兴趣;幽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0-1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这样描述历史:“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传播历史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把历史生活化、形象化,笔者就此提出了一些教学中的浅见,希望以此能对历史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激趣三法活思维
1.爱“史”没商量,意境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与败。因此,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要精心设计,争取从一开始就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生情感丰富,并且具有高度热情,容易被感染。在导入新课时,积极创设意境,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前,先播放著名歌曲《保卫黄河》,歌曲激昂、澎湃的旋律立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对受难同胞的同情和对日寇的憎恶,体会中华民族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激趣
在课堂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形式或即兴演讲、历史话剧表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能力,如:故事激趣。故事因其离奇曲折的情节,往往能吊起学生的胃口,特别是伴随着童谣、故事长大的孩子,对故事有着特别的亲睐。历史教材中,动人的故事比比皆是,适时利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新中国的外交》一课,用周恩来的外交故事导入,通过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的出色表现,既使学生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才华和对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掌握课本的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又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老师讲故事、学生说故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强化知识点记忆,口诀激趣
口诀,因其顺口、押韵、通俗、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知识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众多纷繁,记忆容易混淆搞错。如果能将其编成口诀,方便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利用口诀梳理历史知识要点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当然,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巧于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由繁至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幽默诙谐如中天
英国学者M·鲍尔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该达到艺术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
曾几何时,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易中天更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大家都爱听爱看,特别是他在讲授历史时那幽默诙谐的语言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易中天的成功之处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地方还在于易老师对幽默语言的运用——把刻板的内容解说成学生的语言、老百姓的语言、大多数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把历史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让人感受有生命的历史。将易中天先生的这些技巧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易中天先生在归纳“洋务派对顽固派”“维新派对顽固派”“革命派对保皇派”几者的关系时,就用了“VS(PK)”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又如易中天先生在讲诸葛亮的空城计时,说诸葛亮在城楼上“开Party”“唱卡拉OK”等。笔者认为在不失雅趣的前提下借用方言、俚语、歇后语、学生中精彩健康的流行语,也可产生耐人寻味的喜剧效果。
三、寓教于乐塑幸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那么历史课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提出几分增添学生幸福感的拙见:
1.穷则思变,课堂教学新理念
应试教育的长期压制使得历史教学处于低谷,学生没有把历史学习当作兴趣而是视为学习的累赘。尽管当前的高考制度作出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历史的地位仍然低下,难以提高。面对这种局势,作为教师势必做出行动加以遏制,要想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何寻找学习动机?让学生怀着憧憬进入课堂成了我教学的新理念,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从梦想中寻找学习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2.把握学生心理,陶冶学生情操
高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式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而读书。
关键词:历史教学;幸福;兴趣;幽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0-1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这样描述历史:“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传播历史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把历史生活化、形象化,笔者就此提出了一些教学中的浅见,希望以此能对历史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激趣三法活思维
1.爱“史”没商量,意境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与败。因此,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要精心设计,争取从一开始就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生情感丰富,并且具有高度热情,容易被感染。在导入新课时,积极创设意境,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前,先播放著名歌曲《保卫黄河》,歌曲激昂、澎湃的旋律立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对受难同胞的同情和对日寇的憎恶,体会中华民族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激趣
在课堂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形式或即兴演讲、历史话剧表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能力,如:故事激趣。故事因其离奇曲折的情节,往往能吊起学生的胃口,特别是伴随着童谣、故事长大的孩子,对故事有着特别的亲睐。历史教材中,动人的故事比比皆是,适时利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新中国的外交》一课,用周恩来的外交故事导入,通过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的出色表现,既使学生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才华和对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掌握课本的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又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老师讲故事、学生说故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强化知识点记忆,口诀激趣
口诀,因其顺口、押韵、通俗、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知识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众多纷繁,记忆容易混淆搞错。如果能将其编成口诀,方便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利用口诀梳理历史知识要点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当然,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巧于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由繁至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幽默诙谐如中天
英国学者M·鲍尔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该达到艺术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
曾几何时,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易中天更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大家都爱听爱看,特别是他在讲授历史时那幽默诙谐的语言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易中天的成功之处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地方还在于易老师对幽默语言的运用——把刻板的内容解说成学生的语言、老百姓的语言、大多数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把历史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让人感受有生命的历史。将易中天先生的这些技巧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易中天先生在归纳“洋务派对顽固派”“维新派对顽固派”“革命派对保皇派”几者的关系时,就用了“VS(PK)”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又如易中天先生在讲诸葛亮的空城计时,说诸葛亮在城楼上“开Party”“唱卡拉OK”等。笔者认为在不失雅趣的前提下借用方言、俚语、歇后语、学生中精彩健康的流行语,也可产生耐人寻味的喜剧效果。
三、寓教于乐塑幸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那么历史课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提出几分增添学生幸福感的拙见:
1.穷则思变,课堂教学新理念
应试教育的长期压制使得历史教学处于低谷,学生没有把历史学习当作兴趣而是视为学习的累赘。尽管当前的高考制度作出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历史的地位仍然低下,难以提高。面对这种局势,作为教师势必做出行动加以遏制,要想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何寻找学习动机?让学生怀着憧憬进入课堂成了我教学的新理念,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从梦想中寻找学习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2.把握学生心理,陶冶学生情操
高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式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