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创新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然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模块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难点. 因此,笔者从这一模块来着重分析和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目标. 其中,“问题解决”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虽然,“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恰到好处的.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 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原有理论、观点的突破和对过去实践的超越.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 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将会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模块内容中来分析和阐述.
  一、创设情境,启动“问题”,揭示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引发思维的动因. 而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 然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不受学生的喜爱,那么只有创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去创新和归纳,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创造数学问题情景,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领域,为以后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了思想空间. 如:我校余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小朋友,《爸爸去哪儿》你们看过吗?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参加. 欢迎小朋友到《爸爸去哪儿》,我是村长,我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 看!羊儿们来了!原来有6只羊,走了3只,还剩多少只?又回来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从而引导学生写出6 - 3 = 3(只)和3 2 = 5(只)两个分部的算式. 余老师从小朋友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入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解决两道一步简单的实际问题向两步计算过渡,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创造出这样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火焰,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启引,理清思路,确定步骤——架起创新起点
  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教程中,然后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从而架起创新支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基铺路. 在一年级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要学会有条理理清“思路”. 首先第一步:想一想. 学生应结合图文并茂的题意,思考两条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并掌握用数量关系式的方法表示,即:已知条件o已知条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议一议. 根据“数量关系式”,经历“个体思考——同桌互议——全班交流”的过程:思考并议懂要求出要解的问题,实际就是求什么,然后结合加减乘数的含义,正确选择算法.
  如:笔者在教授一年级《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确定步骤,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究和创新出新的算法. 先简单回顾“吃了的桃子个数 剩下的桃子个数 = 一共的桃子数”和“一共的桃子数-吃了的桃子个数 = 剩下的桃子个数”,然后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一共的桃子数 - 剩下的桃子个数 = 吃了的桃子个数”. 要求学生将整个数学问题呈现:一共摘了13个桃子,剩下5个,吃了多少个?引导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式:一共的桃子数-剩下的桃子个数 = 吃了的桃子个数. 让学生明确一共桃子个数是13个,剩下的个数是5个,要求吃了多少个,就是从13里面去掉5个. 从而抽象出算式:13 - 5 = 8(个).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确定下来思路,学生今后遇到这样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 那么,今后学生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这时候在原有解决思路上再创新和归纳出新的解题思路,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和缜密.
  三、“思路”训练,运用“思路”,解决“问题”——调动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路训练时,要让学生多去思考,多去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会数学思维的一个发展过程,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好每一类型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正确步骤和解题思路时,脑中才会迸发出一些创新的意识,可能在未来哪个模块的学习中得到共鸣,从而有效的进行创新活动.   在教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时,呈现了很多情景给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同时也呈现出了许多数量关系式. “一共的桃子数 - 剩下的桃子个数 = 吃了的桃子个数”、“一共船的只数 - 剩下的船只数 = 划走的船只数”、“一共有的皮球数 - 剩下的皮球数 = 借走的皮球数”等数量关系式,让学生体会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特点. ,问题是求去掉的部分是多少. 解决时要从一共的数里去掉还剩下的个数,要用减法计算. 在学习活动中,小朋友还体会到,解决问题时可以用合适的方式找出数量间的联系,看要求的问题是要把两个数量合起来,还是从一共的数量里去掉一部分,就可以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观察和归纳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练习题及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练在当堂,达成“目标”——提供创新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也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归纳出一些规律和解题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在教授《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教师设计了三道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同情景的例题. 教师在课堂尾声,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类问题该如何应对的方案.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像这种求谁比谁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的问题,就叫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大的数减去小的数,用减法计算. 这样的总结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逻辑,为未来的学习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获得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发展创新意识. 由此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模块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把握课堂上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促进学生努力尝试探索,形成探索创新的心里愿望,从而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逐步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个性的品质.
其他文献
[摘要]在浙江高考卷中,二次函数往往作为压轴题,而对于函数的考查,比较侧重以二次函数为依托,考查二次函数及其方程、不等式的综合运用,本文以此为线索,从几个小问题入手,厘清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在具体问题中的联系及转化关系,并提出二次函数综合题的相应解题策略。  [关键词]二次函数;以小破大;解题策略  问题1 已知函数f(x)=ax2 2ax 4(a>0)。若x10,f(1)>0,求证:  (1)
审视现行的聋校数学的教学状况,聋校的教材版本还停留在1995年出版的一套教材上,近20年来一直没有过更改,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也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聋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现实. 普校版的教材虽然日新月异,但在内容的编排、教学的进度和课时安排上想在聋校全面实施也存在较大的难度. 再加上每一届聋生的发展都参差不齐,一味地套用老经验显然不合时宜. 为了让每一位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特点有着明确要求:“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 ”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有太多内质联系,教师要转变教学认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教学语言、创设生活化教学问题、设计生活化教学训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启动学生数学思维. 这样才能有效打造学生数学素质和学习品质.  
【摘要】本文以2017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题为基础,对问题1给出详細解答,并对问题1的两种数学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拍照赚钱;多元回归分析;插值与数据拟合
【摘要】 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学习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在理解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论文通过对五年级学生学习循环小数后,教师为促进学生对循环节的深入理解,设计问题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从而达到从熟练到精通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理解学生思维;数学教学;循环小数;案例分析  1. 前 言  新学习科学研究发现,“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通过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让我对“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的教学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我们需要“静”来等待或期待学生思维的形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四能"列入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这足以说明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进行“问题引领”的重要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引领,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老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自己所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期待学生能有新的、有价
【摘要】“测量”单元包括毫米、分米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旨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但“千米”与“吨”难建立“量感”.只有加强实践与体验,才能更好地牵手“量感”.  【关键词】体验;调查;估测  新课标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的具体设置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重视对测量过程的感知与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改要求和教学感悟,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方式手段运用做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方式手段;运用;探析  数学学科的丰富内涵、复杂联系、综合体系等方面,需要数学问题这一“载体”进行生动、全面、深刻的展示和呈现.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者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其如何开展问题教学、如何提升问题教学效果、如何高效推进问题教学进程,成为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整盘棋”中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环节能否处理好,是影响小学数学课堂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于课堂提问,教师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性、科学性,避免过多、过频的提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把握提问的时机,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所以,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在新课导入处提问——引人入胜  新课导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