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m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语文教师都希望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引导学生欣赏佳作意境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精读,欣赏其中意境,对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引导学生启动各种感官,将优美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可触摸的画面,身临其境,细加体会。我们试着带学生走进朱自清的春天,绿而嫩的春草,艳而香的春花,柔而轻的春风,细而密的春雨,脆而亮的笛声,目视之,鼻嗅之,耳闻之,何等惬意!有了感受的体验,欣赏才有基础。
  (二)引导学生进行身份转换,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思想感情乃文章魂之所在,准确把握文章精魂,才谈得上欣赏。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情感内核。怎么进去?不是以作品的欣赏者,而是以创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进去,成为文章的一部分,努力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思。“我”走在《春》的大地上,欣喜、进取的心境油然生发;“我”骑着瘦马,踽踽独行在夕阳古道,怎能不悲愁断肠?有些作品的思想情感较为复杂,这是由作者复杂的经历造成的,阅历尚浅的学生跟作者、作品的距离太远,在欣赏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感觉。这种情况下,交代清楚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十分必要。了解李白的生平、为人,方能欣赏李白的诗歌,一个豪放、落魄、不肯向现实低头的谪仙人,才会在《行路难》这短短的诗篇里,歌歌哭哭,情绪大起大伏。要读懂《药》这篇小说,学生对清朝末年革命者顽强斗争却脱离群众、孤军奋战的现实必须有清楚认识,此时以“夏瑜”的身份进入小说,应该可以体会到被隔绝的勇士的迷惘与悲苦。从身份转换的角度说,演课本剧可强化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演完之后,可以请演员谈谈对所扮角色性格的理解,学生观众可评价演技,发表不同看法。用演课本剧的方法处理《药》这篇小说,学生对当时黑冷如铁、火光跳荡、欲哭无声、以血代泪的社会氛围感受较深。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加强诵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名作之所以为名作,就在于对语言的巧妙驾驭。语言是意境的物质基础,没有美的语言,何来美的意境?差不多的一些字眼,按不同方式排列,就可构成不同的意。“轻轻呼唤名字,每夜,每夜。”很是雅致缠绵,“每夜思来每夜想,我轻轻唤着你的名。”就有活泼的民歌风味了。用什么样的词,怎样排列才够美?当然要合乎词法、语法,但光合词法、语法还不够,这感觉问题,难以说明,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熟能生巧,要增强学生的语感,就要使他们对语言达到“熟”的程度。怎样才能“熟”?只有一条路,多读多背,背名篇佳作,尤其古代诗词。积累多了,熟悉了语言的声、色、味、香,语言的敏感度增强,临文自能辨别妍媸,下笔亦有文采。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看到优美的句、段、章就抄下来,时常翻看、诵读,时间长了,效果自然彰显。
  用美的语言描绘美的图景,抒发美的感情,情景交融,如花含幽香,珠蕴宝光,形神合一,这就是意境。在引导学生欣赏时,虽然有一个先画面再情感的过程,但这只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并不是要将二者强行割裂。最后还是要引导学生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隔着一定距离,欣赏文章那种完美的混沌状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无景不含情,无情不成景。积以时日,潜移默化,好文章把玩多了,就懂得文章的精妙了。
  
  二、提倡学生个性阅读,批判阅读
  
  (一)张扬自我,个性阅读。作家有个性,文章有风格。同为欣赏者的学生,个性亦各自不同,因此对不同风格的文章各有偏好,教师不应强求一律。学生对文章富于个性的理解,只要合理,教师不仅不能压制,而且要大加褒扬,鼓励学生发挥个性。例如有学生不喜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认为情感太细腻,文字嫌雕琢,不如茅盾的《风景谈》写得活泼新鲜有生气。有的同学说不喜欢《死魂灵》,因为像漫画,太夸张,对人生多嘲讽,少同情,欣赏时难以贴近。话虽有些偏颇,但亦不无道理。鉴赏说到底是个性化的再创造,有个性才有鉴赏。
  (二)理性思考,批判阅读。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文章虽说质量都较高,但其中有些篇章亦不免有瑕疵。教师在发现一些文章的章句、结构有问题后,可引导学生“吹毛求疵”。如《甜甜的泥土》,描述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小亮,受后母虐待,隆冬天气,亲生母亲带着一袋糖去校门口等他,小亮在学校啃冷馍,未回家,于是母子不得见面,由传达室大爷将糖转交到小亮手中,小亮不敢将糖带回家,便埋在雪地里,谁知夜里气温回升,第二天,糖已化了,小亮尝了尝泥土,是甜的。在学生阅读讨论,体会到母爱的厚重后,我请学生找出小说情节安排上的牵强之处。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三点看法①母亲多打听,想办法,一定能见着儿子,不必抱撼离去。②好心的孩子把糖分给老师、同学,所剩无多,带回家,应有藏糖之所。③隆冬天气,气温再回升,糖也不至融化。有学生在阅读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时,认为有拖沓之嫌,我认为说得有道理,虽有激情所出,灵感所成,成文亦须多加推敲。对于任何文章,我认为都可以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站着读,不是跪着读。知其“瑜”之所在,“瑕”之所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必定会放无的之矢,但这种训练多了、久了,一语中的不会是痴人说梦。更重要的是,以这种态度读书才能做到真正的鉴赏,鉴赏既然是再创造,不敢挑战权威,不敢批判,何能创造!要想使学生具备批判精神,教师应该首先具备。
  
  三、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
  
  几册语言课本所选文章有限,学生如果除了课本,眼中无书,即使课文篇篇成涌,鉴赏水平的提高还是个问题,因为底子太薄了,眼界太窄了。对于课本所推荐的古今中外名著,应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指向、理解能力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名篇。读书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丰富情感、锻炼思维的过程,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达到一定的广度、高度、深度,谈鉴赏是很难的。多读书,读好书,养成习惯,鉴赏水平的提高自不待言。
其他文献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影响下,单纯的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改变,变成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毋庸质疑,课改不仅改变了以前那种了无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教学方式,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式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学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学生质
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如今的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转变的是以传授、继承已有的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从美国、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学者的研究中,我们确知,创新思维人皆有之。虽然学生的知识没有老师渊博,理解能力没有老师强
阅读方法中,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精读,从字句的确认开始。词义有基本义,也有引申义,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还有语境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但也可涉及相关的背景。词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确认离不开句子的理解。朱熹认为:“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若泥著一字,而不贯通文意,往往难以索解。阅读的单位是句子,但句子不是孤立的,则应从语句的连贯中来确认含义,且含义丰富的句子不仅有字面的意思,
基于对人类本性的反思以及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判断,尽管人类面临着种种新的生存危机,但是依然不能放弃对科学的信赖态度."科学是把双刃剑"这一看似有道理的说法,其实并非严谨的
随着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的发展,覆盖天下、网络全球的信息网络环境已初步形成,图书馆正面临着一个日益普及的数字化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正被数字化和网络化,越
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下面,就我个人的实践谈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氛围,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课堂上,教师要保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高考古诗文阅读中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现代散文以写景、叙事和抒情散文为主,虽然文体不同,古今各异,但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诗歌散文阅读和答题方法有很多相
理论依据  现代诗歌在否定古体诗的过程中奠定了新诗发展的基础,摆脱了各种形式的束缚,实现了诗歌向自身的靠拢,成为文学的典型形式。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而现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广泛的自然科学思维背景,科学发展观,可以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的目标价值前提.未来的技术创新方式将是选择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整体发展.
“仿格作文”起源于刘德福老师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对“文本摇动心灵”写作理念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探索。仿格作文教学就是以“文本摇动”为核心理念。以文本刺激为中介。以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为平台,通过文本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即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技法、情感、主题和作者的人格魅力等知识建构。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索活动。来唤醒学生心灵中固有的写作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飞跃,从而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中建立一个隐秘的写作通道,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