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各地名家也褒贬不一。说好的认为:一是写作任务、要求明确,“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的关联”,因此不易离题,不致写散;二是关键词贴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动向;三是开放度大,供选关键词多,可自主任意选择,不愁无话可说;四是所提供关键词认知难易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认知背景的学生都有发挥空间,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区分度。说不好的大致认为命题存在四个缺点:一是时政命题导向将诱发猜题、押题、套题风行;二是任务明确,意味着思维的束缚与依赖,无需考生自己确定写作任务、要求;三是几乎所有关键词都有主流或现成观点的指导,观点难以出新,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四是命题的写生活导向(不是写思想导向),不利于诱导学生多读书、做学问。学养深厚、思想深刻的考生,未必能胜过没有学识含量的“拍脑袋”之作。这种情况正常: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一场网民狂欢的盛宴。其实,“中国关键词”全国卷作文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是一道用尽心思、用心良苦的创新型作文题。对备考的师生来说,琢磨作文材料中相关概念的内在关联性,是体现思辨水平的关键所在。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规定的客观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思辨性更是分析的关键。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辨性,必须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比如学生写“美食”“食品安全”两个关键词,从《舌尖上的中国》导入,“我们的味蕾,更有海纳百川之气量,从舌尖口味中国,唇齿留香。”行文中用文学化的语言概述三月三的雅集,曲水流觞;五月五的龙舟,棕叶飘香,糯米温存,领略先贤之风山高水长。归结到中国人将古老的诗意包裹进食物,它挟取着美好的祝福,带我们走过风霜。接着用东坡肉、金圣叹、白居易等名家关于美食的事例充实内容。关于“美食”的概念具体而富有文学趣味,难得的是还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这是能抓住作文材料概念的内涵。往下一转: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可现代化的科技与化工,却逐渐将这份舌尖上的诗意污染的不再芬芳。我们孩子热切期盼的红油鸭蛋原来只是苏丹红的杰作,孩子们喝的不知多少掺入了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当苏丹红诱发癌变,当“大头娃娃”们的家庭支离破碎,贩卖者的良心难道不会痛吗?这是同样用概述的形式切入“食品安全”的概念。引证分析,条条在理。文末收束:从舌尖领略中国风姿,让味蕾跳一支华丽的圆舞曲!还是归结到传统文化这个大框架中。这样行文能抓住“美食”“食品安全”两个关键词,呈现出中华美食的情感特点和文化底蕴,揭示了现代科技与化工对当代食品的毒害,符合题意。语言功底深厚,概述精炼合理,文章富有文采,主题集中,能不得高分吗?
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自有其逻辑道理。说到底就是要把“情”“理”弄清楚,要视野开阔,关注社会生活,在閱读积累的基础上积理炼识,学会琢磨作文材料中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思辨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议论文的写作自然卓然出彩。
夏艳辉,湖北麻城市第一中学教师。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规定的客观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思辨性更是分析的关键。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辨性,必须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比如学生写“美食”“食品安全”两个关键词,从《舌尖上的中国》导入,“我们的味蕾,更有海纳百川之气量,从舌尖口味中国,唇齿留香。”行文中用文学化的语言概述三月三的雅集,曲水流觞;五月五的龙舟,棕叶飘香,糯米温存,领略先贤之风山高水长。归结到中国人将古老的诗意包裹进食物,它挟取着美好的祝福,带我们走过风霜。接着用东坡肉、金圣叹、白居易等名家关于美食的事例充实内容。关于“美食”的概念具体而富有文学趣味,难得的是还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这是能抓住作文材料概念的内涵。往下一转: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可现代化的科技与化工,却逐渐将这份舌尖上的诗意污染的不再芬芳。我们孩子热切期盼的红油鸭蛋原来只是苏丹红的杰作,孩子们喝的不知多少掺入了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当苏丹红诱发癌变,当“大头娃娃”们的家庭支离破碎,贩卖者的良心难道不会痛吗?这是同样用概述的形式切入“食品安全”的概念。引证分析,条条在理。文末收束:从舌尖领略中国风姿,让味蕾跳一支华丽的圆舞曲!还是归结到传统文化这个大框架中。这样行文能抓住“美食”“食品安全”两个关键词,呈现出中华美食的情感特点和文化底蕴,揭示了现代科技与化工对当代食品的毒害,符合题意。语言功底深厚,概述精炼合理,文章富有文采,主题集中,能不得高分吗?
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自有其逻辑道理。说到底就是要把“情”“理”弄清楚,要视野开阔,关注社会生活,在閱读积累的基础上积理炼识,学会琢磨作文材料中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思辨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议论文的写作自然卓然出彩。
夏艳辉,湖北麻城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