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德育主旋律外展感恩新教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幼儿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依托侨乡特色,创设感恩情境
  
  江口是座文化古镇,又是闻名遐迩的“侨乡”,侨乡的各种建筑别具一格,如今,这里有气势磅礴的老宅——九间厢;有富贵华丽的小洋楼——别墅;有错落有序的古民居——一百二十间;有国家重点文物古迹、文化胜地——东岳观;还有富有现代气息游览区——海星公园等等。每一座建筑物以特有的风格矗立在江口社区,新古建筑相互映衬,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融为一体,使得侨乡特色更加突显。两年来,我立足于幼儿园实际,有意识地带幼儿走进社区,开展了以家乡特色建筑为主线的感恩教育活动,收到了可喜的成效。如:我带孩子观赏千年古观——东岳观,引导幼儿领略千年古观的风貌,并通过参观东岳观展览馆,请管委会成员介绍东岳观的历史等等,让幼儿了解东岳观的相关神奇传说。在活动中,幼儿始终兴趣昂扬,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龙柱子这么高是怎么立起来的?”、“龙柱是谁雕刻的?”、“这么漂亮的房子是谁建造的?”、“这么多的台阶能数得清吗?”、“这里有几个亭子”等等。孩子发自内心的赞叹声络绎不绝,通过观赏特色建筑物,阅读与建筑有关丰富的传说,动手绘画自己眼中的建筑,动口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体验对建筑的理解和内心的感受,幼儿真正体会家乡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回味家的温馨,激发爱的情感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家的眷恋。“家”是一个温馨的话题,“爱”是教育不变的理念。“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甜蜜。然而,现在的孩子对家长给予的爱变得麻木,他们很少想过去关心别人,只是一味地在“索取”着别人给他们的一切。所以,我园开展了“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以生动形象的手指木偶“我家有几口人”拉开了我们主题活动的序幕,引导幼儿去了解自己的家与家庭中的每一位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成员。随之的活动丰富多彩,又紧紧围绕亲情文化展开。“我的家”、“家是什么”、“全家福”等一系列活动,在孩子们记录的“我家有几口人”,“合影中少了谁”这一活动中,大部分幼儿的记录都体现合影中的人数比家人总数少,于是一场自由的交流互动就展开了。顺着孩子们的话题,为了教育幼儿学会关心家人,思念亲人,增进孩子对亲人的感情。我们通过手语表演——《感恩的心》、唱歌——《让爱住我家》、《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活动教育孩子不但要爱自己的小家庭,还要爱我们的班集体、爱我们的祖国这个大家庭。幼儿在此系列活动中,把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表达无遗。孩子们置身于家的温馨中,感受着自己与家人间的亲情,自己与家人间的关系、感恩的心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建构着、发展着。
  
  三、开展体验活动,学知感悟导行
  
  1 以节日为载体,唤醒幼儿感恩的心灵。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我们以“迎新年、说新年、过新年、庆新年”为主题,围绕着过年时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展开,通过看、听、说、做、演等多种形式,加深幼儿对春节的认识和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让幼儿在快乐和遐想中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熏陶。又如在母亲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园的老师们抓住这个好时机,开展了“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妈妈教会我……”、“我亲爱的好妈妈”、“送给妈妈的礼物”等系列活动,引导幼儿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亲爱的母亲。通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为我们成长付出的辛劳,并且体验到浓厚的亲情和友情,使乡情、亲情、爱国情在孩子的心中激荡,从而引起幼儿心灵上的共鸣。
  2 共庆“重阳节”。传承敬老、爱老的美德。
  “孝敬长辈”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中国独特的“四二一家庭”的组合模式使这一美德陷入困境。“敬老爱幼”是值得提倡的朴素民情。在开展“社区大家庭浓浓重阳情”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充分挖掘社区敬老院这一人文资源,带幼儿来到爷爷奶奶身边,与爷爷奶奶一起庆祝重阳节。幼儿给爷爷奶奶们敲敲背捶捶腿,表演节目,还把自己的礼物送给老人,老人们也为幼儿表演起了拿手的扭秧歌舞。老老少少在节日的氛围中一起唱唱跳跳,让老人感受到人间的无限温暖,同时也培育了幼儿敬老爱老的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幼儿的生活圈子当中受到感激的人着实太多:有辛苦一生抚育他们成长的父母,有教导他们做人的老师,也有一起学习、生活的同伴。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让幼儿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间真情更浓,让社会更和谐!
其他文献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
古人云:“字如其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也包括书法艺术的学习。但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书艺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育人作用。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人作用,力求在提高学生书艺的同时,也能敦行厉行,达到德艺双馨的效
案例:人教课标版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师出示红蓝纸片问:前面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和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1:红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高,生2:蓝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长。生3:红色的高一些。蓝色的长一些,综合起来大概差不多。  师:差不多,是不是可以准确地说是一样大呀?(生:不能。)  师:直接观察和重叠都难以准确判断,又没有方格可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看到的课堂应该说越来越贴近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接近语文本身的特质,但同样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进一步改革。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
当前,有些小学生作文不具体,或具体了却很平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思考;又如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再如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很突出。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新课标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来。”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
英语教学,应渗透点人文性  孙华丽    曾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park,zoo,cinema,theater等词的卡片,让学生念读后,教师即说到:“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因未学过这一句子而愣在那里,不知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教师又重复说了几遍,学生仍不知做什么好。最后,教师只得用中文解释。上述过程教师一再反复,但收效甚微。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说“Let’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新课程中倡导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多样性”、“引导性”,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那么,运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促使学生有效的、积极的进行思考,而不至于呈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呢?教学中这样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教师的反问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索,达到自主探究知识的目的。    一、反问,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或者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城郊学校因其位置的特殊,办学环境较为复杂: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留守儿童多、学生辍学率高;家长配合率低、学生习惯较差等。这样的学校要打造质量品牌,赢得社会群众的认可,可从班集体的建设入手,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教育突破口,制度化每一个有利的教育细节,给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三维空间”,让城郊学校这座“森林”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一、引导班主任成为高瞻远瞩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