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的确,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因此,如何引进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即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活化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所要求树立的新理念之一。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课前回归生活
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是建立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而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书本是生活的记录载体,它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是一种间接的、抽象的经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书本内容之前,能够回归生活,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那对书本内容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在课前同归生活这方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1.访一访,观察生活。学生所学的课文内容有许多是他们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做一做,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语文的感知也是如此。如作文训练《学做家务》,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积累了大量的亲身体验之后重新回到课堂。然而此时的课堂已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升华了的课堂,是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社会实践作铺垫的课堂,它首先强化了作文的真情实感。
二、课中再现生活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作者通过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文章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浓缩于语言文字之中。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生活的苦与乐,喜与悲。
“提供充分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实物演示、课件演示、音乐渲染、课本剧表演等等,再现生活惰景.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交错融合,达到亲临其境,亲闻其声的境界。
三、课后延伸生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现代课程理念指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教、时事新闻等。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就应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
在课后延伸生活这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向学校生活延伸。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可以引入到这座舞台上来。例如:通过《春天的雨点》这一课教学,学生感受到了乌汉娜老师对达丽玛的那份浓浓关爱之情。课堂中,学生都回忆、叙说了曾给予自己关爱的老师,也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爱老师。于是,有的学生在课间悄悄地在老师办公桌上放上一杯热茶;有的写了一首赞美老师的诗在广播里朗诵;有的写了一张纸条“老师,您辛苦了!”夹到老师的课本中……一股敬师之风在校园悄然蔓延。
2.向社会生活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如案例《小方找舅舅》:
“学完了《小方找舅舅》这一课,我们知道电脑什么作用呢?”
“可以帮我们找人”。
“可以玩游戏、打字、查资料、画图……”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作用呢?在哪些领域中使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资料,没有电脑的同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去搜集有关电脑的材料。”
学生利用放学和双休日的时间开始搜寻电脑的踪影。后来,在班长的组织策划下,负责版面设计、撰抄和画图的同学也分头行动起来。两天之后,一期内容丰富的电脑专刊赫然在目。
3.向家庭生活延伸。家庭生活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例如:教学完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教师可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课外练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和家长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和家长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知识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课堂为师生学习交流创造了一个平台,课后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蓝天碧水”。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还可以锻炼自身的才能,发展自己的智慧,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教师要以语文课堂为中心,构建课堂与课外的系统学习的巨大工程,并形成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只有这样,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才会长流不息。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课前回归生活
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是建立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而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书本是生活的记录载体,它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是一种间接的、抽象的经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书本内容之前,能够回归生活,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那对书本内容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在课前同归生活这方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1.访一访,观察生活。学生所学的课文内容有许多是他们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做一做,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语文的感知也是如此。如作文训练《学做家务》,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积累了大量的亲身体验之后重新回到课堂。然而此时的课堂已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升华了的课堂,是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社会实践作铺垫的课堂,它首先强化了作文的真情实感。
二、课中再现生活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作者通过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文章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浓缩于语言文字之中。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生活的苦与乐,喜与悲。
“提供充分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实物演示、课件演示、音乐渲染、课本剧表演等等,再现生活惰景.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交错融合,达到亲临其境,亲闻其声的境界。
三、课后延伸生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现代课程理念指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教、时事新闻等。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就应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
在课后延伸生活这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向学校生活延伸。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可以引入到这座舞台上来。例如:通过《春天的雨点》这一课教学,学生感受到了乌汉娜老师对达丽玛的那份浓浓关爱之情。课堂中,学生都回忆、叙说了曾给予自己关爱的老师,也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爱老师。于是,有的学生在课间悄悄地在老师办公桌上放上一杯热茶;有的写了一首赞美老师的诗在广播里朗诵;有的写了一张纸条“老师,您辛苦了!”夹到老师的课本中……一股敬师之风在校园悄然蔓延。
2.向社会生活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如案例《小方找舅舅》:
“学完了《小方找舅舅》这一课,我们知道电脑什么作用呢?”
“可以帮我们找人”。
“可以玩游戏、打字、查资料、画图……”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作用呢?在哪些领域中使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资料,没有电脑的同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去搜集有关电脑的材料。”
学生利用放学和双休日的时间开始搜寻电脑的踪影。后来,在班长的组织策划下,负责版面设计、撰抄和画图的同学也分头行动起来。两天之后,一期内容丰富的电脑专刊赫然在目。
3.向家庭生活延伸。家庭生活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例如:教学完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教师可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课外练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和家长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和家长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知识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课堂为师生学习交流创造了一个平台,课后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蓝天碧水”。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还可以锻炼自身的才能,发展自己的智慧,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教师要以语文课堂为中心,构建课堂与课外的系统学习的巨大工程,并形成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只有这样,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才会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