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就完美 细节铸就质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郊学校因其位置的特殊,办学环境较为复杂: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留守儿童多、学生辍学率高;家长配合率低、学生习惯较差等。这样的学校要打造质量品牌,赢得社会群众的认可,可从班集体的建设入手,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教育突破口,制度化每一个有利的教育细节,给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三维空间”,让城郊学校这座“森林”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一、引导班主任成为高瞻远瞩的“领头雁”
  
  班主任在班级中有其特殊的地位,既是班级的成员,又是所有成员的领跑者。班主任的性格气质、学术水平、协作能力将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郊学校办学硬件相对落后,但思想、观念不应滞后,学校要努力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引导班主任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切实地承担起教育责任。
  1.班主任是先进教育思想的第一践行者。
  班主任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者,而且是育人方法、策略的探究者和创新者。学校针对城郊学生的特点可提出先“育人”再“教书”的务实口号,组织班主任阅读具有时代感的教育书籍,如《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等丛书,引领班主任从书籍中汲取先进的、可操作的教育理念。学校还可为班主任创设工作经验交流的平台,如举办班主任沙龙活动等。大家畅所欲言,切实提出近期班级管理中遇到的最大困惑,讲述从专著中借鉴到的较为赏识的教育方法,共同分享教育成功的案例,共同探讨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2.“四心”是城郊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基石。
  班主任工作就像一个“人”字,一撇是思想,一捺是行动,二者缺一不可。城郊学校班主任行动的核心就是有童心、爱心、耐心、细心。第一,有童心,这是做好班务工作的“秘诀”。城郊的学生是一群“性格野、噱头多、思想活”的孩子,班主任可以与班上的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常用学生的思维审视一个问题,常倾听学生稚嫩的话语。教师常保持一颗乐观的童心后,学生自然会接近你,接受你潜移默化的熏陶。第二,爱心是城郊班主任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专家调查表明:城郊的学生在享受爱的幸福指数上远不及城里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理解、尊重学生,时刻、处处用爱的雨露去滋润他们,用爱的诚心去感化他们。第三,耐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坚实堡垒。“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问题纷繁复杂,他们思想、言行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班主任应不厌其烦地去“重复”自己的劳动,坚定一个信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四,细心是处理好班级事务的捷径。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在与学生“浑然一体”中,细心、及时发现班级中每个学生不同时段、不同场合的状态变化,采取当机立断的措施。所有的问题在萌芽状态中处理,就会省心、省力、省时。因此,班主任只要细心观察、细心发现、细心处理,班务工作将是轻松的、愉快的、乐不知疲的。这样,就能激励每一个学生扬起身体上、心理上、学习上的蓬勃发展的风帆,特别是给了那些心困生、学困生、单亲生、暂差生、留守生振作和表现的机会。
  
  二、引领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班主任习惯做一个全方位的管理者,融家长、警察、保姆于一身。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应构建自主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城郊学校根据区位特点,从基本做起,从身边做起,以雏鹰争章、新《小学生守则》的实施、荣辱观的践行为主线,以日常生活为承接点,以习惯的养成为切入口,整合教育合力,让学生在班集体的形成中、建设中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补救、自我成长。
  1.充分发挥班级宣传窗口的作用。
  一个班级就是一座学校,某种情况下还是一个社会,里面浓缩着许多机遇与竞争。国旗下讲话、班报、红领巾广播台、特色角、班会队会等都是学生展现的舞台,学校应有计划地运用好它们,统筹管理,使“窗口”成为学校推动班主任班务管理水平提高的杠杆。学校突出强调,班主任在“窗口”建设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稿、自主宣传,学校以评促竞。如红领巾广播台可由班级轮流坐阵,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播音、自己点评,及时报道班级、学校近期发生的大事要事等。“窗口”创建中较为重要的是每班都建立图书角,“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城郊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书香味。各班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班级的特色,筹建成长角、植物角、知识角、家乡特色角等,形成“生生有事做,事事有生做”的争先赶进的氛围。“窗口”常规化、常态化地完善,能使各班级班务工作有线索、有广度、有深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才能的锻炼尽在“润物细无声”中。
  2.注重抓习惯,抓成习惯。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是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它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的作用时常超过智力因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做事、做学问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好习惯。针对城郊学生的特点,学校从抓稳一个步子、抓实一个字、抓好一句话开始,要求班主任利用晨会、周会、品德课细化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步骤及每一个正确的行为。班级内部建立多种职能、多种岗位的流动岗哨,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形成自身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的自查自纠指导的作用,从基本的“四有”、“四无”校园常规抓起:即活动有纪律,课间有秩序,对人有礼貌,心中有他人;绿化无践踏,卫生无死角,处处无刻画,校外无违纪。实践说明,抓学生的习惯养成和抓班风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如果抓成了习惯,那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就一定会水到渠成。
  
  三、引领活动成为师生凝聚力的纽带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形成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催化剂。活动的开展,既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又增加了学生间的竞争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唤醒了内心沉睡的美德。同样,活动的开展,也促进班主任不断反思,增强了管理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都应辟出专栏,安排生动、具体的活动,“赶着、逼着”班主任在本学期实施相应的活动,给学生营造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沿着特有的强项成长。活动可分为随机生成的活动和常规化的固定活动。后者着重举办两大类,一是展示班集体风采的,如广播操赛、跳绳踢毽子比赛、同一主题班会和读书知识竞赛等;二是展示班级个人风格的,如讲故事比赛,十佳小歌手评选、美文诵读赛和各项小标兵评选等。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激情,调动了学生乐学奋进的激情,调动了学生自我发展成合格小公民的激情。
  值得倡导的是城郊学校可因地制宜开展专题活动。学校周边大小规模企业多,学生家长小商小贩多,学生经营经商意识较强,学校一定要深度挖掘这一优势,开展创业教育,组织学生进企业,聆听企业家的创业史,观摩工人的工作流程,实习简单产品操作等,通过具体的数据、实地的参观和切身的感受给学生震撼: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技术技能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激情,有了前进的动力。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亲身的创业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终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需求,这是城郊学校特有的、丰富的、有效的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城郊学校应找准学生品德形成的强势区和弱势区,针对性地从细节抓起,真诚地欣赏学生,通过改变学生习惯来改变学生命运,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小雏鹰”,让学校成为最利于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如:合作前学生无准备,合作中学生无合作意识,不知如何合作,而教师无事可做等等,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
古人云:“字如其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也包括书法艺术的学习。但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书艺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育人作用。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人作用,力求在提高学生书艺的同时,也能敦行厉行,达到德艺双馨的效
案例:人教课标版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师出示红蓝纸片问:前面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和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1:红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高,生2:蓝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长。生3:红色的高一些。蓝色的长一些,综合起来大概差不多。  师:差不多,是不是可以准确地说是一样大呀?(生:不能。)  师:直接观察和重叠都难以准确判断,又没有方格可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看到的课堂应该说越来越贴近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接近语文本身的特质,但同样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进一步改革。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
当前,有些小学生作文不具体,或具体了却很平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思考;又如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再如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很突出。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新课标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来。”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
英语教学,应渗透点人文性  孙华丽    曾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park,zoo,cinema,theater等词的卡片,让学生念读后,教师即说到:“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因未学过这一句子而愣在那里,不知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教师又重复说了几遍,学生仍不知做什么好。最后,教师只得用中文解释。上述过程教师一再反复,但收效甚微。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说“Let’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新课程中倡导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多样性”、“引导性”,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那么,运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促使学生有效的、积极的进行思考,而不至于呈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呢?教学中这样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教师的反问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索,达到自主探究知识的目的。    一、反问,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或者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