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走了教室的沉闷压抑,也吹来了教师的困惑迷惘。昨日我们还在把新课标剖析理解在表面,把扯碎的理念慢慢剪拼,把实践定量在“学生会做”,把课堂定位为热闹即是课改;今天当我们聆听了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亲身体悟名师大家的精彩课堂,我们如沐春风,似浴春雨,我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坚定航向;摒弃浮躁,回归本真,我们更会坚守语文教育教学的真谛。
2011年5月14~5月15日,高二语文组七人有幸去石家庄参加了《新课程高考语文改革暨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倾听了首都师大附中郑晓龙老师﹑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河北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写作教研室主任苑书文四位名师关于处理新教材与新高考关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课堂的专题讲座,并听了3节示范观摩课。一个平静的知识空间,证实着教育者精神的贫穷与富有,诠释着专业知识的“缺乏”与“广博”。经过专家的引领与点拨,观望的人已坚定了前行的目标,驻足的人正在准备起步。昨天,我们感悟校领导的关怀接受培训;今天,我们将集众人之智,纳百家之长,摒弃浮躁创设精彩课堂,丰富自己回馈学校。我将这次的感悟与心得诉诸文字,敬请领导老师不吝赐教。
一、践行课改,更新理念,让思想为行动导航
思想决定行动,引领行动。思想上位,行动才不会偏执。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尽管其涵义仍有某种程度的游移,但基本精神明确后,就并不妨碍它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它所能展开的思想、话语和行动甚至比它的具体设计还重要。所以,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施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崭新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教学行为,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课改改的是回归学生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个体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刘静教授引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的双主体教学行为,平等对话不等于师生课堂地位的等同,师生互动不等于课堂时间的平均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贬抑。这些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理论素养深厚,教师必须能高屋建瓴驾驭课堂,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使学生具有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探究精神的同时,应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次研讨会我们更清醒认识到,并不是改革就应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改革只会带来机遇和希望而不存在风险与困难;改革就是存在一个现成的、理想化、模式化的标准话语系统。我们更不能不割裂传统和现代改革的关系,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而应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有思想深度……大师睿智的见解和思想,自己的深悟和反思,让我在理论层面有了提升,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见地。见贤思齐,我会用他们先进的理论与观点引领自己的教学,将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创造学生争相展示,教师适时点拨的绿色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
二、摒弃浮躁,回归本真,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传统思想认为,语文课就是学几个字,几个词,读读书,不如做几道题收益大。教师们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语文的学习如煤的形成,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结果收获的却仅是一小块。新课程改革后,面对传统思想的压力及少之又少的课时,教师们的心开始浮躁,课堂一片哗然。貌似坚定践行新课改,可是一到考场,学生们大脑一片空白,并没有因为课改而成绩卓越。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尤其作文课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上,我们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大气厚重的作文。关于这点,几位专家都给我们做了高屋建瓴的点拨。刘静教授告诉我们要抓住语文的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真正领会三维目标的真谛,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在课堂始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过程方法有力促使目标达成。郑晓龙老师以一堂作文课为契机,恰到好处地给我们做了示范引领,从几个关联词着手“真是,是的,因为,但是,总之”让学生完成语言的练习,最终引出作文的“起承转合”写法。范例:“近年,中国西部真是自然灾害频发啊!是的,先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有今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爆发。据说,灾害的发生,都可能与印度洋板块进入活跃期有关。也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是灾害频发的诱因。天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重建家园的热情,多难兴邦啊!天灾难测,人心可期,中国人民一定会把西部建设得更加美好!”苑书文教授结合高考作文阅卷谈了如何进行新课标下高中作文的教学。那就是多读多感悟多积累,每天至少浏览三四篇作文,培养语感,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韩军老师则从诵读的角度鞭辟入里给我们做了示范,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诵读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诵读在语文课堂的魅力,诵读让学生们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和理解。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隋宫》课堂都是那么的鲜活生动,他声情并茂的诵读,高屋建瓴的点拨,冰山一角的呈现无不诠释了语文学科教师素养的重要,抑扬顿挫诵读的真谛。四位名家大师的优雅转身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让我们受益匪浅。确实语文课改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让我们教师也感到了身心的解放,学生讨论,我们无事;学生讲解,我们旁听;学生板演,我们旁置,学生小结,我们袖手。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还是停留在表面,那么他们如何面对注重能力选拔的高考呢?所以感悟大师们的箴言妙语,点拨引领,我们教师要摒弃浮躁,回归语文的本真,提升自己,组织好学生活动,适时在学生的疑惑处给予高屋建瓴的点拨,让课堂落到实效,让课改回归学生本位,抓住语文的根基,留住语文的血脉,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两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名师大家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却是永恒的。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洗礼,因为在这里有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最权威的教育专家,有最科学的研修平台。专家们的观点既有遥相呼应的,又有相互碰撞契合的。他们的教育前沿理论冲击着我,点燃了我的思维火花,唤醒了我的心灵,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改革的春天已真真切切地来到我们身边,同时又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教育专家对教育浓浓的爱,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我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让我们和大师零距离接触,感谢名家大师们倾心指津,让我在此借用汪国真的诗句表达我对你们深深的感激,“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2011年5月14~5月15日,高二语文组七人有幸去石家庄参加了《新课程高考语文改革暨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倾听了首都师大附中郑晓龙老师﹑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河北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写作教研室主任苑书文四位名师关于处理新教材与新高考关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课堂的专题讲座,并听了3节示范观摩课。一个平静的知识空间,证实着教育者精神的贫穷与富有,诠释着专业知识的“缺乏”与“广博”。经过专家的引领与点拨,观望的人已坚定了前行的目标,驻足的人正在准备起步。昨天,我们感悟校领导的关怀接受培训;今天,我们将集众人之智,纳百家之长,摒弃浮躁创设精彩课堂,丰富自己回馈学校。我将这次的感悟与心得诉诸文字,敬请领导老师不吝赐教。
一、践行课改,更新理念,让思想为行动导航
思想决定行动,引领行动。思想上位,行动才不会偏执。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尽管其涵义仍有某种程度的游移,但基本精神明确后,就并不妨碍它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它所能展开的思想、话语和行动甚至比它的具体设计还重要。所以,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施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崭新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教学行为,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课改改的是回归学生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个体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刘静教授引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的双主体教学行为,平等对话不等于师生课堂地位的等同,师生互动不等于课堂时间的平均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贬抑。这些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理论素养深厚,教师必须能高屋建瓴驾驭课堂,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使学生具有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探究精神的同时,应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次研讨会我们更清醒认识到,并不是改革就应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改革只会带来机遇和希望而不存在风险与困难;改革就是存在一个现成的、理想化、模式化的标准话语系统。我们更不能不割裂传统和现代改革的关系,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而应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有思想深度……大师睿智的见解和思想,自己的深悟和反思,让我在理论层面有了提升,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见地。见贤思齐,我会用他们先进的理论与观点引领自己的教学,将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创造学生争相展示,教师适时点拨的绿色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
二、摒弃浮躁,回归本真,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传统思想认为,语文课就是学几个字,几个词,读读书,不如做几道题收益大。教师们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语文的学习如煤的形成,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结果收获的却仅是一小块。新课程改革后,面对传统思想的压力及少之又少的课时,教师们的心开始浮躁,课堂一片哗然。貌似坚定践行新课改,可是一到考场,学生们大脑一片空白,并没有因为课改而成绩卓越。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尤其作文课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上,我们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大气厚重的作文。关于这点,几位专家都给我们做了高屋建瓴的点拨。刘静教授告诉我们要抓住语文的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真正领会三维目标的真谛,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在课堂始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过程方法有力促使目标达成。郑晓龙老师以一堂作文课为契机,恰到好处地给我们做了示范引领,从几个关联词着手“真是,是的,因为,但是,总之”让学生完成语言的练习,最终引出作文的“起承转合”写法。范例:“近年,中国西部真是自然灾害频发啊!是的,先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有今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爆发。据说,灾害的发生,都可能与印度洋板块进入活跃期有关。也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是灾害频发的诱因。天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重建家园的热情,多难兴邦啊!天灾难测,人心可期,中国人民一定会把西部建设得更加美好!”苑书文教授结合高考作文阅卷谈了如何进行新课标下高中作文的教学。那就是多读多感悟多积累,每天至少浏览三四篇作文,培养语感,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韩军老师则从诵读的角度鞭辟入里给我们做了示范,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诵读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诵读在语文课堂的魅力,诵读让学生们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和理解。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隋宫》课堂都是那么的鲜活生动,他声情并茂的诵读,高屋建瓴的点拨,冰山一角的呈现无不诠释了语文学科教师素养的重要,抑扬顿挫诵读的真谛。四位名家大师的优雅转身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让我们受益匪浅。确实语文课改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让我们教师也感到了身心的解放,学生讨论,我们无事;学生讲解,我们旁听;学生板演,我们旁置,学生小结,我们袖手。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还是停留在表面,那么他们如何面对注重能力选拔的高考呢?所以感悟大师们的箴言妙语,点拨引领,我们教师要摒弃浮躁,回归语文的本真,提升自己,组织好学生活动,适时在学生的疑惑处给予高屋建瓴的点拨,让课堂落到实效,让课改回归学生本位,抓住语文的根基,留住语文的血脉,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两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名师大家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却是永恒的。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洗礼,因为在这里有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最权威的教育专家,有最科学的研修平台。专家们的观点既有遥相呼应的,又有相互碰撞契合的。他们的教育前沿理论冲击着我,点燃了我的思维火花,唤醒了我的心灵,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改革的春天已真真切切地来到我们身边,同时又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教育专家对教育浓浓的爱,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我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让我们和大师零距离接触,感谢名家大师们倾心指津,让我在此借用汪国真的诗句表达我对你们深深的感激,“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