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评价模式视角下的《孟子》称谓英译研究

来源 :海外英语(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译者行为评价模式为框架,分析了理雅各、刘殿爵和《大中华文库》《孟子》三译本中第一第二人称名词性称谓的英译.研究发现:对于第一人称名词性称谓,刘殿爵和《大中华文库》英译本偏向务实一端,理雅各译本基本上偏向务实一端,少部分称谓偏向求真一端;对于第二人称名词性称谓,《大中华文库》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基本上偏向务实一端,而理雅各译本偏向求真一端.三译者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他们在“求真”与“务实”行为连续统上有不同的偏向.
其他文献
文学翻译通过文学再现体现了一个文学再创作过程,通过对作品艺术的再现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都能欣赏.该文通过文学再现研究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三版《简·爱》的译本,研究发现译者自身主体性对译本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且对精神生活要求的层次也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影视剧目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英文的各类剧集也因互联网的发展开始走进国人的视野,并且因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形式吸引了不少国人的关注.所以至此,字幕翻译这一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其首要目的就是扫清跨国观影语言的障碍,使身处不同文化背景,运用不同语言交流的人们都可共乐.并且,字幕翻译产业在影视行业走向国际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文化相互交融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其中,美剧因其制
该文基于译者的文化态度及其多歧性,通过对葛浩文相关采访的梳理探索其文化态度对翻译选材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葛译《红高粱》中的翻译实例寻找译者文化态度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结果发现,葛浩文在选材时对西方读者接受的考量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交织成其多歧的文化态度,又在其浓厚个人兴趣的调和之下彼此和解消融.在《红高粱》中,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体现为异化和归化的并置与融合,很好地印证了其文化态度的多歧性.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民间口传文学,是赫哲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该文以《伊玛堪》英译本为例,探究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赫哲族伊玛堪文化的对外传播.鉴于少数民族口传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口头性和表演性的特点,可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深度翻译和民族志诗学等翻译策略,全方位地展现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文学的原貌.
译者风格、时代背景、语言变化、读者需求等因素导致《瓦尔登湖》的多个译本各具特色.依据生态翻译学核心理论之一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从三个方面即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来比较不同的译本,该文以普通读者接触较多的多个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的适应与选择,从而更好地理解《瓦尔登湖》具有的启示:对富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对回归自然的理解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毫无疑问,金融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今进入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金融类文章遍布各大网页媒体,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类文章,世界各地的人们得以窥探全球市场与经济走势.金融类翻译文本的准确性是读者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的必要前提.因此,金融文本的翻译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研究金融类翻译文本,对金融类翻译文本的文本特点,翻译策略和技巧做出总结,以期为金融类文本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社会性是描写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翻译规范和译者选择有机统一的媒介.图里创立的翻译规范理论考查的是规范制约下的翻译行为,通过规范的奖惩机制、译者的成长过程和规范兼具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将规范和译者的关系和盘托出.因此,在考查具体的翻译行为时,应当将翻译规范和译者选择两者结合起来,这才是翻译规范理论的应有之义.
该文采用阿瑟·韦利、大卫·霍克斯、杨宪益夫妇以及许渊冲的四个《九歌》英译版本,对比分析其中文化意象译例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提出“归化”指导下的译文减少读者理解障碍,适用于文学作品初期的宣传普及阶段,而“异化”则能更大限度地保留楚地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深意和精髓,更符合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念.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其英译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从文化重合、文化缺省和文化冲突角度分析《台北人》中服饰的英译.研究发现译者在文化图式重合时,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改译和增译的方法,在文化图式冲突时,译者主要采用改译的方法,在文化图式缺省时,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音译和省译的方法.
语域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概念,涉及话语领域、意旨目的与风格模式等多重因素.语域属于语言的下位概念,依赖语境但又与之不完全重合,语域与语言社群密切相关,而职业语言、行话、黑话与俚语,往往更容易被看成相对独立的社群语言而被特定的语言社群所使用,反过来看特定的社群语言背后一般也对应特定的显性或者隐性社会身份认同,内置了语域的某种语言思维干预与控制等语言功能效果.